分享

【佳联共赏】位卑未敢忘忧国‖对联里的家国情怀

 文山书院 2022-10-06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佳联共赏

第二十一期

责任编辑/王海亮  韩全兴

                                图文制作/林看云

图片

对联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

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对联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体裁,既有与其他文学体裁表达方面的艺术共性,又有其固有的实用宣传作用。

国庆期间,兹整理一组具有家国情怀的对联以飨诸君,分题赠、哀挽、题署和行业四类,大家有其他佳作可留言共赏。

——看云按

图片

             匕

对联里的家国情怀

整理校对 | 林看云

 阝               

题赠

干国家事;

读圣贤书。

这是明人海瑞的自题联。

海瑞号“刚峰”,一生刚直不阿,为惩治奸佞,竟自备棺材,以死上书,不惜罢官。与宋代的包拯一样,被后人称为“青天”,成为历史天空中又一颗令人敬仰的正义之星。海瑞做事果敢,做人坦荡,这副对联也如其人,不圆滑,不含糊。

少年说剑气横斗;

长夜读书声满天。

这是清代李文田幼年读书时的一副自题联。上联写壮志说剑,着重表现少年欲建功立业的凌云志向,“气横斗”使挥斥方遒的少年形象,英姿蓬发的少年意气溢于言表。下联写奋志读书,将满腔抱负化为读书的热情,上联的说剑就不只是论武,不只是空谈,下联的“声满天”与上联的“气横斗”,生动地显现了一个既踌躇满志,又脚踏实地的少年才俊形象,志气、豪气、盛气、蓬勃气,充塞天地,直冲斗牛。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联。“有容”才能有为,“无欲”才能无私。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格,林则徐才会义无反顾地举起虎门销烟的火炬,让不可辱的国格在熊熊烈火中彰显。

应视国事如家事;

能尽人心即佛心。

林则徐的手书家训联。

人莫不想自己的家兴旺兴盛,能扩充此心,即是天下之大公;能尽人心,必能于世有补,则与湛然光明的佛心相差无几,这对家对国都有利。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副自勉对联是左宗棠23岁结婚时所写,而且贴在了新房的门上,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十年后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左宗棠常以诸葛亮自比,一生忠君爱国,践行此联。

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新疆面临着被肢解吞并的危险。1877年底左宗棠抬棺入疆,打败阿古柏,1881年收复伊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不管此之前还是此之后在清政府对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都没有成功过,左宗棠可以说开了一个先河,想想晚清不停“割地”的境况,我们历史更应该铭记这个人。彭玉麟评价其为忠君爱国,直做到全始全终。

献身甘作万矢的;

著论求为百世师。

这是天津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中的一副对联。饮冰室是梁启超的书斋,他后期的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撰写的。“饮冰”二字,语出《庄子·人世间》的“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梁启超借此表达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焦灼。这副对联出自梁启超《自励》一诗,以此概括了梁启超的牺牲精神和远大追求。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这是徐特立撰写的一副对联。

这位革命老人,曾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老师,强调教育为本,读书报国,骨格铮铮,告诫谆谆!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这是悬挂在冰心居室中的对联。

联句系冰心集自龚自珍《己亥杂诗》,再由梁启超手书返赠。《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这是1961年于右任给蒋经国的题联,他对国运时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付诸实践,以期实现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联语明白晓畅,含义深刻,反映了儒家积极的名利观。正是因为作者从圣贤之道的名利观出发,鼓励蒋经国从中华民族根本大利出发,完成海峡两岸统一大业,以求万世不朽之伟名。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希望两岸快快地和平统一啊! 后来,蒋经国将此联一直视作自己的座右铭。

共扶元气回阳九;

各放光明照大千。

1918年周恩来到日本留学,同挚友王朴山相互唱和,书此联赠王,报效祖国,努力奋斗,欲将光明照亮大千世界,豪情激荡,动人心魄。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王朴山即将毕业,欲东渡日本留学。为此,周恩来饱含革命激情写下了一副对联: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寥寥8个字,气贯长虹,表达了青年人以振兴祖国、抗御外侮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借王朴山东渡日本一事撰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把如何结交朋友,怎样充实革命文化的道理阐述得透彻醒悟,富有哲理。

图片

哀挽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

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

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

二百余年: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850年林则徐去世有二百多年。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大星沉:古人认为,凡是大人物,必然是天上星宿降落凡间转世为人的。这些人物活着的时候,天上都会有一颗对应的星星。每当星星陨落,也就意味着,此人的凡间寿命即将终结。

左宗棠挽林则徐联。左宗棠和林则徐同是晚清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林则徐禁烟抗英,同是中流砥柱的人物,林则徐因病去世后,左宗棠以此联挽之。也写出一个事实,林则徐不顾自身病重,在世最后几年,一直在为国家奔走的路上。“出师未捷”也意在暗指林则徐是诸葛亮一样的难得人才,出自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晚清风云变幻之时,左宗棠连试三次,未能考中。幸运遇到影响到他一生的人物——林则徐,身为湖广两总督的林则徐,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左宗棠的傲人天资,并赞赏有加,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湘江夜话'。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对话,成为长沙和中国近代史上令人长久思味的一段佳话。

1849年,林初见左,相谈甚欢,林则徐将他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回福建后,林则徐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正是因为两人非同寻常的关系,才有了如此感情深厚的挽联,不仅对林则徐做了高度的评价,读来更欲让人泪下。

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

借碧血作贡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

清室无科名,民国无官吏,

以白身而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

刘师亮自挽联,本联为作者的自我评价。上联谐稿,指《师亮谐稿》,随刊,指《师亮随刊》。作者怀着满腔热血,以此嘲讽时政,唤醒寰宇同胞。

下联,清室,指清朝。作者说他在清朝没有取得科举功名,在民国时没任过一官半职,因是没有功名的清白之身,敢于嘻笑怒骂,死后做鬼也要称雄。本联词句通俗平直,对仗工稳,联意毫无消沉之感,通篇充满英豪之气,表现了为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

纵横计不就,空馀高咏满江山。

王闿运自挽联。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清末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上联说自己效法孔子,可是成就没有孔子那么大,但值得庆幸的是儿子能继承文化事业,述诗习礼,对自己一生行迹表示自慰。

春秋,是孔子删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述诗礼”,孔子曾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教育儿子孔鲤,见《论语·季氏》。下联化用魏徵《述怀》诗“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句意,说自己没有治国之才,空留下一些无用的吟咏之作。是对自己一生行迹的自谦之辞。然而也透露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纵横”,合纵连横的简称,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谓之合纵,服从秦国谓之连横,这里借指治理国家。

无限惭惶,试回思曩日壮心,空馀一恸;

有何建白?惟收拾此番残局,准备重来。

桂念祖自挽。桂念祖,字伯华,江西德化人。早年精通经学词章。曾从康、梁参加戊戌变法,主持沪萃报馆,后留学日本时客死。这是一副充满爱国主义和积极进取精神的自挽联。出自清末一位旧文士之手,实为难能可贵。上联回顾自己一生。尽管投身戊戌变法,参与百日维新,因受时代的局限,未能成功,使作者“空馀一恸”,“无限惭惶”,但他确有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可算未曾虚度此生。下联更见积极乐观。“有何建白”?建,是建议;白,是稟白;建白,是就公共事情对国家陈述意见。自挽之际,犹未忘国事。建白的内容,赫然写着“准备重来”,“收拾残局”。再加上一个“惟”字。更见其爱国精神之专注。读此联,对这位爱国志士,更平添了几分敬意。

疾恶如仇,几根硬骨横天下;

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

汤祥瑞自挽联。汤祥瑞,湖南浏阳人,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任浏阳县达浒地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大革命失敗后被捕,敌人用尽酷刑,但他坚强不屈,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了这副自挽联。

上联开宗明义表达了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革命精神,“几根硬骨”写出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而此骨要“横天下”,更表达了作者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气魄。下联表达了作者为革命甘愿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的生死观。状元,汤祥瑞同志被敌人枪决在浏阳状元洲。全联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给人以慷慨悲壮之感。 

帝道真如,而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杨度自挽。杨度,字皙子,湖南湘潭人。光绪年间举人.早年曾鼓吹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任为参政院参政。后又发起成立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奔走。袁死后被通缉,移居上海,潜心佛门求解脱。后思想转变,追随孙中山革命。参加过营救李大钊的活动。1929年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作者以磊落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从大处落笔。上联回首往事,对自己曾经信奉的帝制和佛学,作了彻底的否定,表达了对晚年定上正道的欣慰之情。帝道:指杨曾鼓吹君主立宪,拥护袁世凯称帝。真如:佛教指永恒常在的真体实性。《成唯识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下联勉励后进。指出救国救民之途,希望在于有更多的年青人,走上革命道路。全联没有哀伤,也不对世人种种褒贬和误解作任何辩说,而重在严于解剖自己,勉励后人,表现出他真率豁达的个性,使人叹服。  

图片

题署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了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及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志于道,据于理,依于仁,而后游于艺;

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身。

南昌友教书院联。很多书院楹联,为什么能流传千古,不因时代变迁而消亡?其生命力就在于以联警世,告诫芸芸众生要见贤思齐,养性修身,激浊扬清,“治学先修德,为官先做人”。

业精于勤,问天下读书人,

曾几个断齑画粥;

学成乎志,愿世间当道者,

更多些爱国忧民。

岳阳金鹗书院联,则引范仲淹“断齑画粥”、“先忧后乐”之典,巧撰成联。其联立意之深,情感之切,文辞之美,在众多的劝学联中胜出一筹。

莫使真心坠尘雾;

要将热血洗乾坤。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宋教仁,则是以其一腔热血和宝贵生命,履行了他为湖南漳江书院题写的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是陈大纲在清嘉庆二十一年任巴陵知县时所题。上联写眼界之宽,登楼八万里洞庭尽收眼底,笔墨极简省,寻常字面却字句传神,不雕不饰。下联写怀抱之深,登高临远,从四面湖山的空阔绵延至湖山尽处的人家,顿生万家忧乐之思,显然作者联想起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这里的忧乐不是对范仲淹的简单追忆,而是自己真挚的悲悯之心,因而更加动人。

上联一样眼界,下联别样怀抱,令人钦慕。据载,陈大纲所题的这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时久剥落,时巡抚胡林翼大为欣赏,重加修饰,兼题跋语,谓大纲居官清正,爱民如子,有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心,其德才不止县令。胡林翼乃清代中兴名臣,亦有题岳阳楼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可见其为陈大纲此联的真挚怀抱打动,虽未如青莲搁笔,然深服膺之。

青少年学习这副对联,不仅要领略其精美对仗所彰显的汉语之美,更要深植对联内蕴的深厚家国情怀。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王荦题浙江杭州岳王庙联。王荦(1867—1937),字洪杰,号卓夫,仙居县城东门村人。清光绪秀才,后赴上海龙门师范学堂求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去杭州从事对清军的策反工作。

上联出自岳飞与高宗的对话。“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其源于《宋史·岳飞传》,原文是:“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下联出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读古人书求修身道;

友天下士谋救时方。

这是湖南魏源故居中的一副对联,是魏源所题。魏源是近代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既反对西方的侵略,又主张学习其长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表现了近代优秀知识分子思想开明、不甘落后的品质和气魄。读古代经典,寻求修养身心的方法,交天下贤士,谋求救世的良方。这一副对联写出了魏源经世致用的主张和爱国爱民的思想。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彭玉麟题登泰山庙联。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

全联集李白、唐玄宗、杜甫诗句,上联两句分别出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下联首句出自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一诗,末句出自杜甫《登楼》一诗。而对仗天然,且切人、切地、切时,已称妙绝,更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内忧外患心急如焚之情。

图片

行业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作者范文甫,名赓治,字文虎,清代宁波著名中医。其医理、书法、诗文被誉为“三绝”,有“医林怪杰”之称。

这副联是一副春联,我们知道,春联是天人对话,向天地之神祈福。而这位老中医在春联中,不是祈求自家的富贵康宁,而是祈求“人皆健”,没有丝毫为了生计,卖炭翁式的“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现实考虑,甚至为了“人皆健”,不惜“我独贫”。写下这一反常态的门联还意犹未尽,又给自己的卧室门写下一副七言联: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两副联异曲同工,彰显了作者可贵的天下情怀,让我们钦佩其上医仁心的同时,领略到楹联至情至理的情致之美。品读这副对联,人们可以参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比上联“但愿人皆健”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下联“何妨我独贫”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样是“以身为天下”的担当,不同的是作者的身份处境而已,而对联的表达无疑受到了杜诗的影响,联句更严整、更凝练,更易传诵。青少年学习这副对联,还要从作者的天下情怀中,学到对职业的信仰,从而加强对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敬业精神的体会与传承。

药物素有灵,苦无奇方医俗病;

王侯高不任,独操仁术救人危。

此乃佚名题药王庙联。药王庙在山西省耀县药王山(即五台山)上,庙祀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上联的“俗病”指升官发财的“世俗之病”。下联的“王侯高不任”,说的是隋文帝、唐太宗都曾召孙思邈进京做官,孙皆拒而不任。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复,负此头颅。

借用理发之事,抒爱国之情。反问语气,激人奋起。

握一双拳,打尽天下英雄,谁敢还手?

持三尺铁,削平大清世界,无不低头。

语意双关,既有剃头特点,也有推翻清王朝之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