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人文:古道潇潇,柳城一到七塘——见证翼王石达开的最后荣光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2-10-06 发布于广西

又是古道!又是一到七塘!

近来写了几篇文章,介绍了几条地方古道故事,南宁的一到九塘,河池的一到九圩,百色的七到一塘,有网友看了,就说他家乡曾经也有这样类似的数字地名,但没找到什么记载,不知道其中有什么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古道潇潇:柳州市柳城县一到七塘》。

柳城县的一塘到七塘,除了六塘成为了镇,其他几个已经不起眼了:头塘村,二塘屯,三塘村,四塘农场,五塘村,七塘(现北楞)屯,各种地图上若隐若现的,真要找到这几个地名,要么得把地图的比例放到很大,要么得到当地走动打听,要么在文献旧籍资料里翻翻才能有所了解了。

这七个塘形成的原因,其实和之前南宁,百色介绍的数字塘都差不多,都是古驿道沿途所设的一些塘埔驿站点。

在古代,对于地方的驿道交通建设,有规则要求的:国野之道,十里有庐,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路室与候馆。。。这种驿道建设,有两大功能,一是地方交通,二是公文书信的邮递。如果这些驿道又是军事要道,那还会有另外的建设要求。

柳城的七个塘,是属于柳城四大驿道中的西驿道,是通往古庆远府宜山县的陆路驿道,官道。因为柳城处于“非军储要务”之地,所以,这驿道也仅仅是起到官道,邮路的作用而已。

这些驿道,塘埔曾经可能很重要,但史籍却很少有特别的记载,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没留下多少的往日故事,时至今日,这么几近消失,少为人知的几个地名,又能联系出什么样的地方故事呢?

这条古道是何时形成,又何时设了这些塘埔,不好考究了。只知道像这种古道,它的形成过程自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必定是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才形成的。

翻看地方史籍,才知道,也许是先有这条路,才有的柳城县,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在柳城县的管理中,才慢慢有了驿道,塘埔的定义。

但是,翻看史籍古地图,就会发现,各地带“塘”字的地方,非常多,每个县没有一百个也得有二百个,随处可见。各种名字的“塘”,其实功能都有点类似,唯一区别就是规格不一样,受官府重视程度不一样,按古人的地名命名规则,每个名必定有着他原有的意义很少有规律,可为什么偏偏有这种有规律的数字塘地名的出现呢?

其实,像这种一到七塘,一到九塘的地名,并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在一些区域中心向外发散的官道,驿道上才会出现。

像南宁的一到九塘,以前南宁叫邕州城的时候,是很大一片区域的政治中心,唐时邕州都督府,宋时邕管,都是很中心的存在,所以,以他为中心就有了头塘到九塘向宾州发散;

同样,前面提到的百色七塘到头塘,那时百色还是个小村,而田州府已经闻名于史很多年了,田州土官可以说影响了整个桂西区域的历史,从这点说,是区域的中心,所以,数字塘排起来,头塘在田州这边,七塘在百色这边;

还有没写到的临桂县的一到八塘,以前的临桂县城就是今天的桂林市区,那可是作为广西的省会所在,地位自然不用说了,头塘在临桂,八塘往阳朔走。

南宁,田州,临桂的历史自然多人理解了,那柳城县呢,今天看起来,是广西一个不太听到过的地方,看似地方行政等级很低,只是个县,要按规则,他的古驿道又凭什么有头塘到七塘的排法呢,

那就得翻历史了。

追溯柳城县的历史,它也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一个地方。一个有着悠长历史的地方,自然就有着丰富的人文故事。

柳城的故事很多,不说其他,就说柳城的“柳”,取自于柳州的“柳”;今天柳州的别称“龙城”,又取自于柳城的前称“龙城”;“柳州”二字的历史变革,中间又重合着柳城县一百零三年的历史重合。。。。

讲这些和头塘到七塘好像没什么关系,但中间可是涉及到柳城历史上的四次搬家,而正是这四次搬家,他就有了使用数字塘的资格。

柳城的历史沿比较复杂,中间的各种地名变化,各种历史变革今天就不提了,就简单说说地方影响较大的几次搬迁:

柳城县始创于公元537年,开始在今天南丹村;

在1006年的时候,搬到了今天旧县村,这也是旧县村的来历;

可是到1265年的时候,又搬回南丹村;

到1368年的时候,搬到今天的凤山镇;

最后在1950年的时候,搬到大埔圩,也就是今天柳城县县城的位置。

而当中在1265年到1368年间,柳州这个大一级行政中心,柳州州治,可是搬到柳城县来了,于是,柳城县做了整整一百年出头的区域行政中心。在此之前,这条驿道上的塘埔驿站叫什么的名字不知道,反正经过这个历史时期后,这条驿道上的塘埔驿站,就有了头塘到七塘的说法了。

可能也有人说,在明清时,柳州府的府治在马平县城,也就是今天柳州市区,同时,在马平县地图上,也有头塘二塘的说法,柳城县的行政级别下降了,但柳城县的头塘到七塘已经使用习惯了,要按规则改,已经是不太现实了,于是,柳城的一到七塘的说法,也就沿用了下来。

并且查阅《马平县志》等地方史籍,马平的这个头塘,二塘多不被记述,一般只记述此路只有杉木塘与柳城县的长塘交接。即使马平县的头塘,二塘与杉木塘是多名同存,但存在感低很多了,时间也比较靠后了。

再看地图,头塘圩与旧县村隔岸相望,离南丹村,凤山镇都有二十里以上的距离,有人会不明白,柳城县城池在南丹村,凤山镇的时候,这个头塘是不是有点远了,真走起来要先往北走二十里,才西行,这是不是有点不合理;再者,和旧县村又是不是近了,过了江就设一个驿,是不是有点多余。

其实细看地形图就知道了,如果直接从南丹村,凤山镇的位置沿龙江西行,那经过的河段必定很多,并且都是沿江山道,这种很受天气影响,并不利于公文的递送。而北上二十里到头塘圩后再往西,所经路段则多为靠山边而走,地势相对易走,不容易受季节影响,从而达到了公文递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所以,古人开发道路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古道大概位置,本图只是说明作用,并不准确,

如今,这古道已经变样了,随着现代交通的改变,也分成一截截的,有的路段都很少人走动了,但无论怎么样,在有些地方还是可以找到痕迹的,据柳城县的古迹调查,沿途还有有不少的古桥存在,只是不知道这些古桥重建过几回,历史有多久远,缺少记载,很难查证。

也是这条古道,曾经走过无数的驿兵和往来的乡人,客人。但在这里走过的,还有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那就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据史料记载,石达开离开天京后,回师广西,在1859年九月间,拿下柳城,并沿头塘到七塘的驿道西进,于九月二十拿下庆远府城宜山县,开始了近一年休整。

而此时,柳州城正处于大成国势力范围,李文茂早在1858年病亡,陈开等大成国王侯眼光不足,没有与近在咫尺太平军取得军事上的协作,两支武装各干各事。

石达开在庆远府得到了休整,据说兵力一度恢复到十万人马,但也正是这次休整,石达开部队里的很多问题一一突现,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又有五万人从七塘走头塘一路向天京回归。

从柳城沿头塘到七塘一路走过的石达开,也许也没有想过,他走向的,是他人生中最后的平静时光;而头塘到七塘也没料到,他们却见证了一位天国英雄的落幕之途。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