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金龙夫妇服饰复原成果展示第二期

 掌染草2012 2022-10-06 发布于安徽

 前言

图片

在2022年上半年的学习中,民族服饰博物馆六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学校美术学院开设的“中国古代服装复原研究与实践”课程(授课教师:蒋玉秋教授),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了北魏时期司马金龙夫妇复原研究。

第一期介绍了复原对象、复原思路,并展示复原作品;本期为第二期,将介绍服装的考据与制作细节。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服饰推断

(一)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服饰推定为:着汉晋风格服装,内搭白色曲领短衫,穿白色直裾长袍(缘边可用锦),外搭绯色纱单衣,腰系丝带。

图片

司马金龙身服初步设定

1.衣

北魏前期的男装目前尚无确切出土文物,从壁画陶俑等图像看,鲜卑人不分男女,大都穿着长度在膝盖及以下的交领窄袖褶衣,左衽与右衽均存。但是司马金龙毕竟有着东晋宗室血统,其父司马楚之在投奔北魏前也长期在南方生活,因此服饰上或许仍旧带有汉人风格。经图像资料整理,决定制作东汉魏晋时的朝服。从内而外包括裲裆——曲领——直裾袍——褝衣,共四件。

最内层为裲裆。裲裆在《释名》中被解释为“一当胸一当背”,魏晋时不分男女均可穿着。具体结构参考甘肃毕家滩前凉墓与新疆阿斯塔纳北朝墓出土裲裆进行制作。

图片

甘肃毕家滩裲裆残件(上左)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上右)

新疆阿斯塔纳北朝前期裲裆复原件(下)

裲裆外一层为曲领中衣。这一形制在文献中未见太多记载,但在壁画陶俑中却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汉晋时期的朝服中。曲领领子的结构主要参考东汉尼雅墓短上衣,衣身结构则参考毕家滩前凉墓出土练衫,接腰襕。

图片

东汉尼雅墓曲领上衣与毕家滩前凉墓练衫

直裾袍和纱褝衣则最为麻烦,因为几乎没有可以参考的文物。经讨论决定,袍身主体为白色,基本剪裁参照马王堆直裾袍,但进行改动。领、袖、襟、摆均有织锦缘边。褝衣主体为红色纱,与袍叠穿后形成类似壁画的较浅红色。基本剪裁亦然,领、袖、摆有深青色缘边。

图片

十六国冬寿形象与北魏破多罗太形象

复原者注:

张沐旸:男子袍及褝衣应当是此次复原中最为麻烦的部分。第一,服装形制无直接文物的证明,所能参考者仅有马王堆汉墓的服饰,但其年代为西汉前期,不宜直接使用。第二,出土的壁画陶俑中虽有类似的形制表现,但并未表现出结构线,也缺少大量穿着细节,比如腰带的材质及结构。最终决定内侧袍用布腰带,外侧用革带及带钩固定。

2.袴

在搜集资料时,并未找到东晋男装袴的直接文物证据,但毕家滩前凉墓出土有东晋收脚女袴,从壁画上看,男子亦有穿着此种袴的情况。此外,民族服饰博物馆内亦收藏有北魏时期袴,虽不确定究竟为男袴或是女袴,但形制可作为参考。鉴于《晋书·五行志》记载东晋末年流行“直幅无杀”之袴,因此最终采用民族服饰博物馆所藏直筒袴之形制。

图片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直幅袴及穿着效果

(二)钦文姬辰

钦文姬辰作为鲜卑贵族,其服饰必然带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因此直接参照鲜卑女子服饰进行复原。

推定:着鲜卑风格袴褶服,内穿圆领衫与裲襠。褶衣形制参考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北朝褶衣与北魏前期图像资料,整体表现为窄袖长身。褶衣颜色可用赭色,装饰拟参考中国丝绸博物馆藏褶衣采用绞缬工艺。袴与裲裆均与男装相同。

图片

钦文姬辰身服初步设定

复原者注:

张沐旸:钦文姬辰家族本姓秃发,因与拓跋鲜卑同源,而在归附北魏后被赐姓源。因此,钦文姬辰服饰可直接参照北魏前期鲜卑女子图像中的服饰。而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风上的人物为古代故事,其服饰带有强烈的汉人风格,且整体风格可能存在稽古的情况,因此不宜作为钦文姬辰装束。(当然不排除小夫妻照着做一套衣服在家cosplay古人的情况)

1.衣

从出土图像上看,北魏前期女装不分贵贱,多是褶衣与裙搭配。从内而外包括裲裆——圆领衫——褶衣,共三件。

裲裆与男子相同。

圆领衫在陶俑中有所出现,应是圆领、短衫的形制,但具体结构则并无文物证明。因此结构参考楼兰LE北西晋壁画墓彩绘绢衫、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北朝圆领袍及日本正仓院藏唐代女衫制作。

图片

楼兰LE北西晋壁画墓彩绘绢衫(上)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北朝圆领袍(下左)

日本正仓院藏唐圆领衫(下右)

褶衣为北魏女子最外层服饰,目前可参考文物实物为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绞缬绢褶衣。但据壁画陶俑等图像看,北魏褶衣通常长至膝盖及以下,袖型则为收窄样式,故而最终确定形制为浅交领窄袖及膝褶衣,面料为赭色,采用绞缬工艺。领、袖、襟、摆有变体忍冬纹织锦缘边。

图片

北魏云冈第十八窟女供养人(上)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褶衣(下)

复原者注:

张沐旸:女子装束有文物参照,十分方便,不过在细节处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是裲裆与圆领衫的穿着层次问题。在出土北朝陶俑中,有些俑的褶衣领口表现出圆领衫的弯曲领子,但也有平直且位置较低者,应是裲裆。基于此,最终推断裲裆作为内衣应着于内,而圆领衫应是中衣,穿着于裲裆之外。毕竟虽然《晋书·五行志》中记载西晋时曾流行过“妇人出裲裆,加乎交领之上”的穿法,但裲裆的领口必然比圆领衫要低,因此如果裲裆叠穿于圆领之上,则会有明显的层次,如徐州内华北朝墓女俑的表现方式。由此可确定圆领衫在裲裆之上。其次是褶衣长度。丝博收藏的褶衣虽被认为是北朝,但其长度及袖型在南朝画像砖中所见较多,因此袖型与长度依然参考图像制作。再者是缘边,最初选定缘边为实心爱心纹,或称桃纹。但后来发现此种纹样的文物为唐代纬锦,并无证据表明北朝前期时便已在中原一带使用,因此替换为时代稍早的变体忍冬纹,即镂空心形。

2.袴、裙

袴与男子同,不作赘述。

裙参考毕家滩前凉墓中出土间色裙,或称破裙、交窬裙,但为穿着效果将裙幅增加至八幅,每幅上打两条三十厘米顺褶。颜色分别采用艾绿与绯红。

图片

毕家滩前凉墓绯碧裙

图片

  服装制作

(一)面料选择

面料主要以天然材料为主,并尽量贴近时代。因此在选择时主要为丝、麻或含丝麻的混纺,避免使用棉。

1.男装

男装首服采用黑色羊毛毡制作,上有金线及金珠装饰。

裲裆采用白色真丝绢麻;曲领衫采用白色天丝麻;直裾袍身主体采用白色,缘边采用化纤絽印花;褝衣主体采用红色天丝麻纱,缘边为深青色亚麻;裤采用白色天丝麻;木屐系带采用黑色丝线编织成。

复原者注:

张沐旸:男装裲裆最开始计划染成绛色,因为《宋书》中记载北魏归附刘宋的猛将薛安都曾在战场上“脱兜鍪,解所带铠,唯著绛纳两当衫,马亦去具装,驰奔以入贼阵”,这位绛裲裆猛男在日后回归北魏时可能与司马金龙见过面,因此算是在这边小小玩个梗罢。此外,男装裲裆内侧原本计划绣花,因为南朝乐府诗有“反绣持贮里”之说,不过这两项都因为时间精力问题而未能实现。因此最终表现为简单的白色裲裆。直裾袍袍身原本计划使用非遗湖绫制作,但经计算成本太高,因此最终也放弃了。

王容川:湖绫布料的织造工期要一个月以上,也是放弃使用的原因之一。

2.女装

女装首服亦采用黑色羊毛毡制作,上有金线及金珠装饰。

裲裆采用白色真丝绢麻;圆领衫采用白色天丝麻;褶衣主体采用真丝绢麻,用绞缬工艺染制,缘边采用化纤絽印花;袴采用白色天丝麻;裙采用真丝绢纺染色;

综上所述,选定面料如下:

图片

(二)染色与印花

制衣布料除素白色布料、男装纱衣和女装裲裆中横罗布料已有成品颜色外,女装的褶衣和裙使用植物染染色,女装褶衣和男装袍服的衣缘部分选择的镂空心形纹和树叶纹织锦则使用印花代替。

其中,女装间色裙计划使用红、绿两色平纹绢各两米,幅宽为110cm。由于计划使用的染色工艺为煮染,故购买4.5米布料染制,留出缩水余量。王容川在田野考察时寻到贵州一处可代染的染坊,遂将裙料寄去染制绿色和红色。绿色使用冻绿进行铁媒染,得到一个稍浓但不失清透的绿色;红色计划使用檀木染色,但得到颜色与棉布所得的深红差异较大且布料使颜色泛冷光,故檀木染色之后又再用红茶染色两遍得到带黄调光的红粉色。

图片

裙料染色效果

褶衣部分的赭色对颜色的包容性相对更高,故选择苏木作为染材,苏木染色受水质酸碱影响较大,但无论偏紫还是偏红,都在容错范围内。较为困难的是扎染的制作:上衣经与负责制版和制作的边佳丽沟通,至少需要2.5米布料,考虑煮染和扎染放余量至3米。3米布料如果做鱼子缬,工程量实在无法完成,故而放大了一些。固定扎染点纬向间距为3cm、经向间距为5cm,考虑古代取材方便程度,使用黄豆进行扎结,共扎60行、每行36个点,由王容川和她妈妈耗时近两周扎缝完成。

苏木染色,染料克重比率为布料的50%,染液PH值为5.5,染三次并使用铝媒染剂,此时颜色过浅,更换为铁媒染剂;由于实际制作中由于山西地区水碱性过大,PH值在7-7.5左右,调至中性的染液一经清洗严重变紫,所以又染了两遍红茶。其中意外发生的事件为,扎染的黄豆扎的过紧,煮染时豆子胀大,有个别豆子直接涨破了布料,其他豆子在拆开后也发现印上了平纹绢上的纹路。扎染布料最终得290*106cm,扎染图案约2.5cm *2.5cm,局部有黄豆混色,并且黄豆胀大后扎结圈内染色不明显,有点位孔洞,排版避开。

图片

印花部分,由于织锦不易得、刺绣耗时较长,选择了用印花替代,布料选择化纤絽,一种看似十分接近横罗的织物,进行图案绘制、排版和印花。其中稍有异议的是树叶纹纬锦排列的变化方向——后在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看到树叶纹锦复织品,是按照经线颜色分区显花,而中丝绸博物馆内南北朝时期的树叶纹鸡鸣枕并没有强调花纹使用的方向,即,若此块树叶纹为纬锦,树形树立的可能性较大,若为经锦,则树形躺倒的可能性较大,存有疑问。实际使用中,化纤絽质感还是与其他面料存在差异以及色差,故建议使用有轻微腐蚀效果的酸碱液体浸泡处理。

图片

纹样印制效果

(三)制版

服装制作经历制版-白坯-调版-复版-定版过程。

1.男装

男装裲裆、曲领衫与袴的制版均有文物直接参考。袍与褝衣则以马王堆出土西汉时期文物为基础,结合魏晋南北朝史书《舆服志》等文字资料与壁画图像等图像资料修改制成。

男装白胚初版经过试穿后,将曲领衫胸腰放量增加,袍与褝衣领口调小,更加接近壁画中褝衣缘边与内袍缘边的层次关系。素绢裤的裆亦有所调整,更便于穿着。

复原者注:

苗雨:在进行男装复原时,以北魏时期的布幅宽度为参考,设置男装的版型结构。整个过程就像解谜一样,结果未必有明确的答案,但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过程和感受。此外,在对纹样与配色的选择过程中,相当于是在有限的物质范围内,做出不同的搭配与设计。同时还要使最后的成品符合当时年代的韵味。这同样也是对我们把握时代美感的一种考验。

2.女装

在制版过程中为尽量贴合史实尽量找到对应出土文物作为参考,挑选面料时,褶衣和间裙使用平纹绢自行染色,其余裲裆、圆领衣和素裤选择自带花纹的天丝麻、真丝绢麻和真丝杭罗,面料到后发现裙料有些薄透,于是增加一条衬裙。

样衣制作过程中,以模特尺寸为主,仅参考文物实物比例。素裤样衣根据已公布的大致数据,效果比官方复原实物短窄,边佳丽在请教博物馆学姐后适当加大了比例(后反馈可再加长裤长);褶衣染色后有些小破损,但提前留有余量,可避开破损裁剪;间裙面料染色后有缩水情况,裙长考虑通过调整裙片的缝份和增加裙腰长以达到及地效果,但裁片时按实际情况(颠倒经纬)以复原效果为主。

图片

女装制版过程

复原者注:

边佳丽:在复原工作时发现文物或因着装者体型、幅宽等原因,实际尺寸大多不够准确对称,为达到复原视觉效果需考虑模特、经纬等因素变通尺寸,在形象复原中不必追求完全复制文物数据;另复原选取的参考文物或带有典型性、特殊性,没有足够大量的实物证据证明此种版型款式在当时是否普遍流行通用,如北魏素绢裤,按照此种形制复原出实物或此种搭配,只能告知大家在当时存在,但在没有详细了解的观众看来可能会传达某种错误信息(在当时大家穿的就是这样的,大家都这么穿等等)具有争议。

(四)制作

在经过初版样衣制作及修改后,使用此前选择好的面料进行成衣制作。因疫情及工具原因,裲裆等小件衣物为成员制作,其余大件衣物由徐州汉颂明棠传统服饰工作室进行制作。

图片

女装裲裆缝制过程

男装裁片较多,制作颇为麻烦。直裾袍领部在制作时发现角度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前襟增加一三角型小片对其弧度进行微调。曲领衫领部最初烫了纸衬,显得过于支棱,与壁画中状态有所差别,因此拆下重做。此外,裲裆肩部的系带在系结时会产生较大的结,可能会影响穿着形态,因此调整为较细的系带。此项调整并无文物证明,纯粹是便宜行事,特此注明。

图片

男装成衣制作场景

女装制作较男装稍简单,但遇到的问题则较多。第一,女装缘边的变体忍冬纹印花印制后的成品颜色较亮,与主体颜色不匹配。为此,选择使用印花反面,并在内侧烫白色衬,由此使得颜色较为相配。

图片

缘边正面(上左)与缘边背面(上右)

使用背面后的效果(下)

第二,制作裙子的布料在染色时发生缩水,从而导致正经纬情况下裙长只能做到95厘米,160身高情况下穿着时略高于脚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于裙料为平纹结构,经纬差异不大,经讨论及现场观察决定将经纬颠倒,从而使裙长达到100厘米。

图片

预期效果与裙长95厘米效果(上)

裙子制作过程(下)

复原者注:

张沐旸:6月28号至30日时我前往徐州协助制作(监工+联络员),制作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小问题,而这些问题确实是必须通过现场参与才能解决的。颇为有趣的是,褶衣的绞缬面料在热熨时会散发出一股海鲜的鲜腥味,而裙料则由于用红茶过了两遍,故而带有清淡的茶香。

王容川:怀疑海鲜味其实是扎染使用黄豆留下的豆腥味。

王茜:色香味俱全。

以上便是服装的考据与制作细节,因篇幅原因,首服与足服的制作过程将在下期与配饰一并介绍,敬请期待。

相关推送:

喜迎二十大 · 科普向未来——司马金龙夫妇服饰复原成果展示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图片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等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疫情期间暂不对外开放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图片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传统服饰修复与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民族服饰装饰研究”“博物馆学概论”“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造型研究”等。

图片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图片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