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琳 | 俗语词“靶子”“躧狗尾”“摭溜子”考释

 殘荷聽雨 2022-10-0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摘 要

本文对“靶子、躧狗尾、摭溜子”三个俗语词的词义及理据作了考释。文章认为“靶子”本字为“把子”,指手可把握的东西,多指把柄,引申指长条形的东西,可指人的身躯、身材,方言词“抄把子”“矮(矬)把子”中的“把子”就是指身躯。“躧狗尾”等词的理据义是尾随,确切含义为:尾随或追踪做不当之事的人,趁机要挟,牟取私利。“摭溜子”的词义各家都是随文猜测,没有可靠证据。本文指出“溜子”指男阴,人总要遮挡阴部,故用“遮溜子”粗俗地比喻遮掩,表示对遮掩行为的指责或不满。

01

靶子/把子

《金瓶梅词话》(下文简称《词话》)第七十八回:“我见那水眼淫妇矮着个靶子,两是半头砖儿也是,一个儿把那水济济眼挤着,七八拏的(杓)儿舀。”“矮着个靶子”一语前人有多种解释。

魏子云:“矮着个靶子,自是指的贲四嫂身材矮,她是'五短身材’。”[1]只是笼统作解,“靶子”之义不明。

上海市红楼梦学会等:“矮着个靶子,形容人身材矮,象半截埋在土中的箭靶似的。”[2]曲文军:“靶子,指矮人的身材、个头。射击用的靶子多无腿,故用来比喻矮个的人。”[3]《汉语大词典》:“靶子,詈词。”“靶,射击的目标。”虽回避明释,但将“靶子”理解为箭靶,大约跟上面的解释差不多。

古代竖立的箭靶一般高于1.7米。唐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历代制下》(武英殿本)记载唐代武举对射箭技能的考试规定时说:“其课试之制,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内规广六尺,橛广六尺;余四规,每规内两边各广三尺。悬高以三十尺为限。〕列坐引射,名曰长垛。”“规”指圆环。金滢坤指出:“若按此来计算,此靶共五环,半径为十五尺,直径达三十尺,按唐尺的长度,如此大的箭靶肯定是不会有的。每尺折合成二十九点五厘米,则其半径长达八百八十五厘米,即八点八五米的箭靶,恐怕有误。盖'尺’应该是'寸’之误,半径十五寸,即一点五尺,约为四十四点二五厘米,直径为八十八点五厘米,悬高三十寸,即高八十八点五厘米。加上箭靶直径为八十八点五厘米,则整个箭靶高度为一百七十七厘米。”[4]明代商喜的《明宣宗行乐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射箭的场景,箭靶明显比两旁站立的报靶人要高(见下图)。可见想象箭靶低矮,故用来比喻身材矮小是不能成立的。
图片
《明宣宗行乐图》中的箭靶
白维国:“矮靶子,身材短。今北方话作'矬靶子’。”[5]将“矮着个靶子”等同于今天方言中所说的“矮(矬)靶子”。二者结构不同,前者是动宾关系,后者是定中关系,未可等同。

徐复岭:“欛子,同'把子’。本指器物的柄端,转指果实底端凸出的部分,如瓜把子、葫芦把子。”[6]并指出异形词作“靶子”,举《词话》为例。对“矮着个靶子”整体未作解释,不知具体该如何理解。

由上看来,前人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

其他文献中也有与“矮着个靶子”类似的说法。例如:

(1)我相那人不是个良才,矬着个欛(或作图片)子,两个贼眼斩呀斩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四回)

(2)他却矮着一葫(箇之形误)欛子,毛尾多梭的一双眼睛,不可人意的一副歪脸。(《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八回)

(3)[老]我那儿子是属骡子的,不是十九了么?[旦]你别嫌我了,我背里给他算过好几卦,他今年是属小狗子的,是十四岁,你们不信,等他下了学来,矬着个把子,瞧瞧他像个猴儿丢是的,像个十九的不像?(清华广生《白雪遗音》卷二《婆媳顶嘴》)

靶本字应为把,“把子”指手可把握的东西,多指把柄,把柄细长,引申泛指长条形的东西,如湖南衡阳话中称扁担为“条把子”,不少方言中称扫帚为“扫把子”、胳膊为“手把子”、腿为“腿把子”(相当于有些方言中所说的“腿杆子”)。[7]躯干是竖长形的,所以身躯也可以称为“把子”。吴语中称搜身为“抄把子”。吴汉痴《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党会类·小瘪三之切口》(1924):“抄把子,搜身上之钱财也。”鲁迅《“抄靶子”》:“这在香港,叫作'搜身’,倒也还不算很失了体统,然而上海则竟谓之'抄靶子’。抄者,搜也,靶子是该用枪打的东西,我从前年九月以来,才知道这名目的的确。”[8]北方官话中称矮子为“矮(矬)把子”,“把子”也是指身躯。肖辉嵩:“矮巴子('巴’多读bà),指身材短小的人;矮子。……也说'矬巴子’、'小矬巴子’。”[9]刘文戈:“矮巴子,身材矮小的人。”[10]徐世荣:“矬把子,讥嘲矮人。”[11]谢栋元:“矬子,矬地钉,矬弝子,矬地蹦。称身材矮小的人。稍有讽意。”[12]王利民、王艳利:“矬巴子,身材短小的人。”[13]把、巴读去声,表明与箭靶无关。写作靶是猜想该词与箭靶有关的缘故。可见“靶(把)子”只是身躯、身材的意思,本身并无贬义,更非《汉语大词典》所释的“詈词”。前人不明“靶(把)子”之义,故不得确解。
“形容词+着个+名词”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用来强调描述名词具有形容词的特点。《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宝玉见他还是哭丧着脸,便知他是为金钏儿的原故。”“哭丧”形容沮丧的神情。咸河《红楼秘史》(北京日报出版社2019:8):“芙蓉却还依旧苦着个脸。”李尔重《新战争与和平》第1部(武汉出版社1988:139):“班长万福禄瘪着个嘴巴想心事。”韶华《韶华人生百味寓言》(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287):“鸵鸟是很丑陋的:弓着个腰背,秃着个脑袋。”“矮着个靶子”意为长者个矮小的身材。

顺便对“两是半头砖儿也是”也做一下解释。前人对这句话有多种解读。

傅憎享:“'两是半头砖儿也是一个儿’,似为两块砖头摞起来才是'一个儿’,形容她之矮。”[14]这是与下文的“一个儿”连读,文理难通。

梅节:“'两’应为'像’之音误。'也是’,'也似’,'一’为'的’。此句形容'矮着個靶子’。”[15]也将“两是半头砖儿也是一个儿”连读。说“两”为“像”之音误,比较勉强,改“一”为“的”更无理可说。

王夕河:“'两是’即同'两似’,'两是半头砖儿也是’是潘金莲形容贲四老婆形象之丑陋,说她像靶子一样矮,两头又像半头砖儿一样不齐。”[16]文理难通。但王氏将“一个儿”属下读是可取的。“一个儿”是一个劲地、一直的意思。
窃谓“两是”为“身量”之形误。手书身作图片(明王铎),两作图片(明余象斗《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卷一,万历三十年刊本),二者近似;手书是作图片(唐柳公权)图片(敦研35:2-1),与量近似;故致误。《词话》中称身材为“身量”。第六十五回:“论起来这孩子,倒也好身量。”第七十九回:“你惹大的身量,两日通没大好吃甚么儿,如何禁的。”“半头砖”即半块砖,头为量词。《元曲选》元李直夫《便宜行事虎头牌》第二折:“【唐兀歹】往常我幔幙纱幮在绣围里眠,到如今枕着一块半头砖,土炕上土炕上弯着片破席荐。”元佚名《黑旋风双献功》第三折(明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旁边有这半头砖,我拾将起来,我是敲这门咱。”“身量半头砖儿也是”谓身材半块砖头似的,比喻矮小。

02

躧狗尾

文献中有“躧狗尾”“踏狗尾”“蹅狗尾”“䠕狗尾”“啜狗尾”等说法。例如:

(1)打伙儿替你爹做牵头,勾引上了道儿,你每好啚躧狗尾儿。(《词话》第七十八回)

(2)这些街邻光棍,不怕他还似往常臭硬撒泼,躧狗尾,拿鹅头,往上平走。(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二回)

(3)这钗钏委的是金子?委的是银?……若有那拿粗挟细踏狗尾的但风闻,这东西一半儿停将一半儿分。(元郑庭玉《包龙图智勘后庭花》第一折)

(4)今日早起功课,见师父后园开门,料有七八分是去做事。念完功课,想去踏狗尾,分点残汤吃吃。果然薛姑子与和尚纔完事,他就进园去高声叫“师父”,慌的薛姑子迎出屋来。(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三回)

(5)这一夜,李鸭子从东庄吃了酒来家,远远的望见一个人跳过墙去,心里寻思:“这一定是方娘子的厚人,妙哉!我也跳过墙去踏个狗尾,有何不可?”(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六回)

(6)昝同斋朋友来我跟前蹅狗尾,可不着别斋生员笑话我也?(明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元佚名《逞花流王焕百花亭》第二折)

(7)子弟每土炕头蹅了些狗尾,女娘每卧房中拖了些狗皮,似这般觅衣飰呵,狗十年得发迹。(明朱有燉《新编宜平巷刘金儿复落娼》)

(8)适才远远望见一个人爬墙往方娘子家去了,想是他的个情人,俺也䠕个狗尾儿。那方娘子,且休说合他有实事,但能汤他一汤,也就浑身酥麻。(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十三回)

(9)这等人使的是狗心狗行,有什么狗肚肠般能报主?有什么狗衣饭泼前程?是一个啜狗尾的乔男女,是一个拖狗皮的贼丑生。(元佚名《杨氏女杀狗劝夫》第三折)

下面来看前人的解释。

陆澹安:“躧狗尾儿,跟在后面捞油水。”[17]后来学者多从此解。王利器:“躧狗尾儿,跟在后面捞油水。”[18]《汉语大词典》:“踏狗尾,方言。谓跟在他人后面沾便宜。多用于男女私情。”白维国:“躧狗尾儿,跟在别人后面占便宜,多指情色方面的。”[19]翟建波:“躧狗尾,躧:意谓踏,踩。指抓到妇女与人通奸的把柄,跟在别人后面要占便宜。”[20]徐复岭:“躧狗尾,喻指跟在别人后面占便宜,特指发现别人的奸情后借机要挟做苟且之事。也作'踏狗尾’。”[21]

少数学者释为敲诈勒索。朱居易:“踏狗尾(踏狗皮、啜狗尾),敲诈,讹索。踏一作啜,意同。”[22]顾学颉、王学奇:“踏狗尾,疑为敲诈、勒索或偷摸;未详何所取义,待考。……踏,一作啜,意同。”[23]

两种解释大同小异。从用例来看,“躧狗尾”等的占便宜是以抓住把柄相要挟为手段,所以,释为“占便宜”侧重的是“躧狗尾”的动机和结果,释为“勒索”侧重的是实现“躧狗尾”的动机所采用的手段,两种解释可以相互通融,都能疏通文意。但要弄清“躧狗尾”的确切含义,还得探明理据。
字面上“躧狗尾”是踩踏狗的尾巴,看不出跟勒索或占便宜有什么关联。熟悉狗性的人都知道,你若踩了狗的尾巴,它会回头狠咬你一口,所以藏语中有谚语说:“若嫌身无病痛便去踩狗尾,若嫌生活安逸便去为借贷作保。”(洛桑旺秋译《曲木里赤财宝宗》,藏文古籍出版社2018:182)壮语中也有“踩狗尾寻事”的俗语(韦体吉搜集整理翻译《壮族俗语集成·河池篇》,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147)。可见踩踏狗尾是自讨苦吃,不会占到什么便宜的,所以“躧狗尾”按通常的理解行不通。

刘瑞明认为:“'狗’是'苟’的谐音。理据是:踏苟尾。简明确当的词义应是:尾随别人做不应当的事。”[24]实际语言中并不存在“踏苟尾”的说法,谐音无由而生。

我们认为“躧狗尾”的理据义是尾随。躧有跟踪、尾随义。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诠俗》:“尾人之后,侦其所之与所为曰躧。”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只恐他变作小钻风,来这里躧着路径打探消息。”《词话》第九十回:“落后看见房上瓦躧破许多,方知越房而去了,又不敢使人躧访,只得按纳含忍。”“躧访”谓追踪寻访。踏也有追随、尾随的意思。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楚将见汉将走过,然知是斫营汉将,踏后如(而)趁。”蒋礼鸿:“踏后,紧跟在后。”[25]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六:“我妆做丞局,后面踏将你来,你喫摆番了。”许政扬注:“踏,尾随侦视。”“躧狗尾”是“踏后”的不同说法,犹言“追尾”。《新唐书·时溥传》:“溥遣将李师悦等追尾巢至莱芜大破之。”《汉语大词典》:“追尾,犹追寻;尾追。”由于“躧狗尾”尾随的对象都有不正当的行为,如通奸、获取不义之财等,尾随者的动机也都是趁机要挟分得好处,都是为人不齿的丑事,故将所追之“尾”贬称为“狗尾”,正如贬称人嘴为“狗嘴”,实际跟狗的尾巴没有关系。文献用例中“躧狗尾”虽然以尾随通奸者为多见,但也有用于其他丑事的,如例(3)是担心“踏狗尾的”来瓜分不义之财,例(9)“啜狗尾”则是泛指讹诈求利。隋树森《全元散曲》汤式《哨遍·新建构栏教坊求赞》:“【一煞】王孙每意悬悬怀揣着赏金,郎君每眼巴巴安排着庆赏□,跳龙门、题雁塔、悬羊头、踏抱尾,一个个皆随喜。”“踏抱尾”不通,抱应为狗之形误。这里的“踏狗尾”也是泛指借机非法牟利。“躧(踏)狗尾”多用于要挟私通者占便宜,应该是这种现象生活中多见且为小说戏曲所乐道的缘故。
图片
《金瓶梅》第九十回版画
“啜狗尾”《汉语大词典》释为:“拖着一条狗尾。骂人为狗之意。”“啜,同'缀’。拖着。”未得其义。李崇兴等“踏狗尾”条:“'踏’又作'啜’,'啜’为'踏’字之借。”[26]啜、踏形音相远,借用说难以成立。啜应为缀之音借。缀有尾随义(参见《汉语大字典》)。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九:“禹偁作诗谢曰:'缀行相送我何荣,老鹤乘轩愧谷莺。’”《汉语大词典》“缀行”条的“连接成行”义下举此例,未当。此处应为跟行、尾随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聊斋志异·瞳人语》:“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汉语大词典》:“尾缀,尾随。”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你从大路缀下他去,看看他落哪座店。”可见“缀狗尾”与“躧狗尾”“踏狗尾”等说法含义相同。

《汉语大词典》还收有“蹅狗屎”一词,释为:“谓旧时妓院里嫖客夺取熟人的相好。又称割靴腰子。”例句出自元佚名《百花亭》杂剧。此解当是本自朱居易:“踏狗屎:夺友人之爱,割靴。”[27](朱书蹅作踏)后来的很多辞书也都收有“蹅狗屎”一词,如顾学颉、王学奇[28]、许少峰[29]等,释义基本相同。白维国则另有解释:“蹅狗屎,犹'蹅狗尾’。……按,'屎’字疑误,脉望馆本作'尾’。”[30]查明万历刻本《元曲选》所收《百花亭》,确实作“蹅狗屎”。但“蹅狗屎”的说法典籍仅此一见,而且脉望馆本作尾(见上引例6),可以断定屎为尾之形误,辞书中的“蹅狗屎”为伪词,释义也是随文猜测,不能成立。

综上,“躧狗尾”等词的确切含义应为:尾随或追踪做不当之事的人趁机要挟,牟取私利。

“躧狗尾”的躧很多辞书根据《广韵》的所绮切,注音为xǐ,其实《词话》中躧训读为䠕(chǎi),“躧狗尾”是“䠕狗尾”不同写法。[31]

03

摭溜子/扯溜子

《词话》第二十八回:“这书箧内都是他的拜帖纸,娘的鞋怎的到这里?没的摭溜子捱工夫儿。”第七十二回:“我不信你这摭溜子,人也死了一百日来,还守甚麽灵?”“摭溜子”的词义久议未决,提出的解释主要有四种。

A.躲滑。姚灵犀:“摭溜子,延捱遮饰之俗语,古有鲫溜之语,即躲滑也。”[32]

B.滑头。陆澹安:“摭溜,谓借故掩饰;摭溜子,指滑头。”[33]《汉语大词典》:“摭溜子,犹滑头。”白维国:“摭溜子,滑头货。”[34]

C.找借口遮掩。李申:“摭溜子,找借口掩饰,遮盖谎言,自找办法打圆场。溜子,胡诌的理由,信口的谎话。”[35]刘敬林:“'摭’:护;'溜’是'由’的记音字。言找由子即理由摭护,也就是找事由遮护它事。”[36]

D.白维国:“摭溜子,撒谎;找借口。”[37]

曲文军认为“摭溜子”是个动词:“按照《大词典》和陆澹安先生的说法,'犹滑头’或'指滑头’都是按照名词来处理的。实际上,'摭溜子’为方言,乃动词性质的词组,意义为'挂幌子、找借口’。当然'挂幌子、找借口’里面确实含有滑头的意思,但也应该释为动词性的'耍滑头’。”[38]此说偏颇。第七十二回的“我不信你这摭溜子”中,“摭溜子”虽然释为滑头并不妥帖,但受“你这”修饰,作“不信”的宾语,认作名词应该没有问题,汉语中动词转换为名词很常见。
图片
第七十二回“我不信你这摭溜子”
摭通遮。《词话》第二十六回:“你休听他摭说。他若早有贞节之心,当初只守着厨子蒋聪,不嫁来旺儿了。”《汉语大词典》:“摭说,用言辞掩饰。摭,通'遮’。”“摭溜子”即“遮溜子”。后世多作“遮溜子”(也写作“折溜子”)。清代戏曲《双铃记总讲》玖场:“你倒别拿这话瞎遮溜子,你当我是属刘海儿的哪,竟爱钱哪?”拾参场:“你不用遮溜子,横竖我不能放你走哇。”[39]今天不少方言中仍在使用。《国语辞典》:“遮溜子,借他事遮掩以求摆脱之意,如'他弄得下不了台,只好拿别的话来遮溜子。’”[40]刘禾:“遮溜子,支吾搪塞,借另外事情掩盖,以求摆脱。如:'他被指问的无话回答,想拿别的话来遮溜子。’”[41]金受申:“遮溜子,借故掩饰自己的思想或行动。例如:'反正你是不想到我家去,不用又借头痛遮溜子。’北京有个歇后语'放屁拉抽屉,遮溜子’,意思是以拉抽屉声遮屁声。”[42]《汉语大词典》、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等辞书“摭溜子”之摭注音为zhí,未当。

“遮溜子”的难点是“溜子”指什么。释为“躲滑”或“滑头”的人大约将“溜子”理解为溜走、滑溜义。周培兴:“折溜子,述宾结构(折——溜子)。溜子:溜号;溜走。'折溜子’,比喻回避问题,转身溜走。”[43]这是将“折溜子”理解为折而溜走。刘敬林认为“溜子”即“由子”,指理由。各家都是随文猜测,没有可靠证据。

其实,“溜子”指男阴。[44]李荣:“的溜子,忻州①隐语,男阴。②品行不好的人(含斥责意)。”“鸡溜(子),忻州,赤子阴。”[45]人总是要遮挡阴部,故用“遮溜子”粗俗地比喻遮掩,表示对遮掩的不满。遮掩的可以是行为,如秋菊到藏春坞雪洞内寻找丢失的鞋子,春梅说她是“摭溜子捱工夫儿”;遮掩的也可以是言辞,如第七十二回的“我不信你这摭溜子”,意为不信你这遮掩的话。用言辞遮溜子,说轻了是“找借口”,说重了是“撒谎”。

白维国、卜键:“摭溜子,找借口搪塞。……也可说成'扯溜子’,溜,读上声,音若'柳’。柳子:蛇的隐语。《切口大词典·星相类》:'柳子,蛇也。’弄蛇求乞叫'扯柳子’或'扯溜子’。清《新刻江湖切要·乞丐类》:'弄蛇,扯溜。’《切口大词典·乞丐类》:'扯溜,弄蛇乞儿也。’又土匪帮也称'绺子’,拉起土匪帮称'扯绺子’。不知是否与'摭溜子’有关,录以备考。”[46]“扯溜子”与“摭溜子”确实有关,“溜子”作为蛇的隐语就是来自男阴与蛇的相似。“扯溜子”也有胡说的意思。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俺不过是个女孩家,俺会放响马,扯溜子,倒骲头算计你?不过是爱你那好丝弦。”肖辉嵩:“扯溜子,扯淡;说瞎话。”[47]“扯溜子”的理据与“扯蛋、扯臊、扯把子、扯犊(䐁)子”等词相同,都是“言说+生殖器”,用生殖器指斥所言之荒谬无理。不过“扯溜子”与“遮溜子”理据及含义不尽相同,未可混为一谈。

《汉语大词典》:“街溜子,犹言街猾子。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四章:'水嘴积极,不是为人民,保险又谋着啥好事哩。你看他在黄堡兴盛德字号当过伙计的那身街溜子气吧。’”这里的“溜子”是用男阴贬斥品行不好的人,跟“二流子”的“流子”是同词异写。

文内注释

上下拉动翻看文中注释

[1] 魏子云:《金瓶梅札记》,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3年版,第439页。

[2] 上海市红楼梦学会等:《金瓶梅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17页。

[3] 曲文军:《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73页。

[4]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13页。

[5]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2页。

[6] 徐复岭:《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版,第20页。

[7]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26、819、6638页。

[8] 李新宇、周海婴主编:《鲁迅大全集》第6卷《创作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63页。

[9] 肖辉嵩:《朝阳方言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10] 刘文戈:《凤城语言》,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96页。

[11] 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12] 谢栋元:《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13] 王利民、王艳利:《赤峰方言通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页。

[14] 傅憎享:《金瓶梅隐语揭秘》,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5] 梅节:《金瓶梅词话校读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页。

[16] 王夕河:《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586页。

[17] 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63页。

[18] 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页。

[19]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第419页。

[20] 翟建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839页。

[21] 徐复岭:《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第77页。

[22]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306页。

[23] 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第3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2页。

[24] 刘瑞明:《刘瑞明文史述林》上,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25] 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8页。

[26] 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27]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第306页。

[28] 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第1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29] 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0页。

[30] 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页。

[31] 详见杨琳:《“找”“踩”考源》,《汉语史学报》第2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32] 姚灵犀:《瓶外卮言》,天津书局1940年版,第174页。

[33] 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第678页。

[34] 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第2675页。

[35] 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691页。

[36] 刘敬林:《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219页。

[37]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修订本,第488页。

[38] 曲文军:《汉语大词典疏误与修订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39] 黃仕忠主编:《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第15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32页。

[40] 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2608页。

[41] 刘禾:《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1页。

[42] 金受申:《北京话语汇》,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3—204页。

[43] 周培兴主编:《汉语习用语新解》,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6页。

[44] 详见杨琳:《汉语俗语词词源研究》,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180—181页。

[45] 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6、6301页。

[46] 白维国、卜键:《金瓶梅词话校注》,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769—770页。

[47] 肖辉嵩:《朝阳方言词典》,第36页。

*原刊《中国训诂学报》第5辑,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经作者授权刊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