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元气的化生和运作需要保持心神的虚静无欲。《道德经》一章云:“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十六章云:“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对于修行修炼而言,恒无欲——经常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至虚极、守静笃,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不就是元气的化生和运作嘛!而老子在“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之语后,紧接着说“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那么“万物”不是代指元气,又是指的什么呢?如果是指自然界中的万物,那么“吾以观其复也”又怎么能够至虚极、守静笃呢? 再联系二十九章“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锉,或陪或堕”之语来看,是什么物在行、什么物在随?什么物是热的、如何去吹?什么物是强的、又如何去锉呢?难道老子什么也不做,就这样“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锉,或陪或堕”,去看万物“各复归于其根”吗?他作为周室的守藏史,有那些时间和精力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况且,这与之前之后所言的“恒无欲”、“无知无欲”、“无为”、“无事”等说法也是相矛盾的。 因此说,解读《道德经》是有秘诀的;在道家道教典籍中,“物”与“万物”多代指元气,这一点毋庸置疑。 |
|
来自: 见青黄 > 《太素烟·乘白云神营之道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