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浙江选手 1!

 昵称QAb6ICvc 2022-10-0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10月6日上午,

国际灌排委员会公布

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松阳县“松古灌区”入选

2022年度(第九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成为继丽水通济堰、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

宁波它山堰、湖州溇港、

龙游姜席堰、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之后,

我省第7个获此殊荣的灌溉工程!

图片

作为特色鲜明的

灌溉工程遗产“活态博物馆”,

松古灌区有何特别之处?

我们来一起了解下这个

新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前世今生”!

穿越千年,

先民智慧成就灌溉典范!

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市,境内山水相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区位给丽水带来秀美山川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丽水市的农业发展。

然而松古平原却是个例外。古谚有云:“松阳熟,处州足”。这里能成为“处州粮仓”,主要是得益于完善的灌溉用水体系。

图片

自汉代开始,先民因地治水,在松阴溪流域依势筑堰建渠,通过分片“开圳引水”,逐步形成以松阴溪主支流为水源,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灌区工程体系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至明末清初,境内有古堰120处,灌溉的古塘、古井百余处,至今仍在滋润着松阴溪两岸16.6万亩良田。

千年来不同时期修建的引水、蓄水、提水等水利工程,构筑了“堰塘井渠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组织”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雨季蓄水灌溉排涝,旱季山塘井泉补水,大旱不竭、晴雨兼顾,配合轮灌制管理,形成了符合现代水利工程理论多级灌溉系统。

图片

松古灌区先民还创造性地设立了一系列建设、管理机制。通过榜文、碑刻、文选等形式,“七三法”立项选址、“借地建圳”,“人字形”坝体结构等建设机制,以及“汴石分水”“定期轮灌”“圳田制”“堰董制、圳董制”“水权管理”等灌区管理机制得以被记录下来。从治水、管水到用水,松古灌区的建管机制科学完善。

此外,早在千年前,松阳先民就在松阴溪上采取无坝引水和有坝引水取水灌溉。无坝引水如金梁堰,《重修京梁圳碑》记载:“溯圳之所,始在元,则由七象鼻潭入水。至明洪武年间,改而下之,则由轭儿洞潭入水。”

青龙堰、白龙堰、芳溪堰等为有坝引水,其筑坝技术初为竹笼卵石堰,先民将毛竹分瓤剖成几缕,根部或末梢连着,编成空笼,再以溪中卵石填入笼中,构成完整的筑坝构件,用于筑坝、围堰、护岸、护坡。干流堰坝到明万历年间改为干砌石坝并设巨闸,支流在北宋时期改为砌石。

图片

松古灌区及其骨干工程的历史证据主要为《叶氏广远宗谱》《浙江分县志》《松阳县志》《周氏宗谱》等地方文献及自古遗存下来的从明天顺元年至光绪九年的榜文18篇、古圳图1张、明清时期的碑刻14方、摩崖2处、文选8篇等实物证据,历史信息来源详实。

图片

古堰新生,

老灌区有了新注解!

历经千载雨雪风霜,辗转悠悠岁月。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堰,在高坝如林的今天仍在发挥着“现代”作用,灌溉良田,防洪排涝,造福乡邻。

今天,松古灌区入选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无疑是对多年来松古灌区灌溉工程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极大肯定。而松阳县水文化公园就是保护、传承和利用水利遗产的典型代表。

松阳县水文化公园由水利博物馆、堰湖公园、白沙水利枢纽三部分组成。或线性或弧形的町步道在水面交错,结合参差起落的地势形成座座微型堰坝或廊桥,重现了松阳水利工程各种构成元素的空间体验。

图片

据松阳县水利博物馆副主任高灵介绍,松阳县水文化公园是丽水市首个水文化主题公园,园内的水利博物馆也是省内目前唯一一个县级水利博物馆。

松阳县水利博物馆内设松阳水系、先人治水、全民兴水、水利遗存、水运桥渡、水事文化、节水优先、法制护水8个小展厅。不同主题的展厅通过史料、漫游体验等方式向参观者全方位立体展示了松阳1800年的水文变迁和治水史。在寓教于乐中科普了水利知识、弘扬了水利精神。

同时,公园充分利用松阴溪沿岸优美的自然景色,开发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水利风景区,让老灌区变身成“生态区”“致富区”!

图片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由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评选并授予,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本次申遗成功,使浙江古水利工程再次走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浙江悠久的治水文化和治水、用水的智慧。

来源:中国水事、厅农水水电水保处、松阳县水利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