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秀女是选秀产生的,为什么长相一言难尽?只因这个选秀潜规则

 历来现实 2022-10-06 发布于北京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恭亲王奕䜣的长女荣寿公主在雷桥村(朝阳区孙河)避难。有位德国将领慕名前去拜访,回来后大呼“上当”。

在他的印象中,神秘国度的公主殿下、恭亲王奕䜣的长女应该是国色天香的,结果一看,恰恰相反。无论站在东西方审美观上,她的美都无法欣赏。

荣寿固伦公主

无独有偶,荷兰驻大清公使贝拉斯见到慈禧和隆裕太后之后,回去大呼:“太丑了”。

隆裕皇后

即便把胖乎乎的珍妃、稍微有些清秀的婉容包括在内,我们也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清朝皇帝的妃嫔,长相确实是有些一言难尽。

如果你要说清廷皇族的姑娘长得不漂亮吧,号称清朝最后一个格格的王敏彤,却是闭月羞花之貌,放到现在也会吊打一众流量明星。

格格王敏彤

总的来说,清朝皇帝的嫔妃长相确实不敢恭维,不说长得丑陋吧,起码是长相平庸,没有亮点,想违心夸两句都没有着力点。

理论上讲,皇帝富有四海,权力无边,不但拥有全国的资源,还拥有生杀予夺大权,全国的美女更是随便挑,他如果看中谁,那就没有得不到的可能性。

再说,皇帝进行的选秀活动,就是千挑万选,网罗全天下的美女。

既如此,清朝皇帝的嫔妃长相为什么那么丑?

不同的时代,审美观不同。比如西汉的时候,大家以瘦为美,满大街都是苗条女孩;唐朝初期,人们以胖为美,女孩们想方设法当吃货,想让自己丰满起来,瘦了都不好意思出门。

但无论身材胖瘦,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五官一定要端正,比如柳叶眉、瓜子脸,丹凤眼、樱桃小口等。

我们能看得出来,慈禧和隆裕并不具备这些。

如果说在照相机没有进入中国皇宫之前,我们没有清朝皇帝的影像资料,后妃们长得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到了晚清时期,相机开始使用,后妃的长相非常直观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可以看到,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长相也是不敢恭维。气质方面也是妥妥地乡下黑丫头的既视感。

文绣

也许有人说,相机没有进入中国之前,虽然看不到后妃相片,但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留下了很多画像。

中国画师的水平很好,画出来的像惟妙惟肖,不比相机差多少。而从清朝皇帝后妃留下的照片看,她们固然谈不上很漂亮,至少也算是品貌端正。

乾隆的令妃

但是我们别忘了,皇帝的妃子是不能接触男人的,画师怎么可能对着皇帝的女人,聚精会神去画像?万一画得太过真实,有没有一种可能会被当事人责罚?即使流传下来有后妃画像,也是艺术加工的,跟真人差距很远。

所以说,清朝皇帝的妃子不好看,是不争的事实。

难道是清朝皇帝的审美观出了问题,以丑为美?其实不然。

之所以如此,是清朝的选秀女制度决定的。清朝是满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但是康熙和乾隆善于借鉴和学习,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汉族的东西。

不过清朝的选妃制度是独创的,跟前朝截然不同。恰是由于清朝选秀制度的改革,才导致了妃子长相普遍“困难”。

前朝的选妃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不同的王朝,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妃制度也是不尽相同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皇帝选后妃,来源有两个,

政治联姻和战俘。

比如周武王姬发,他的王后就是周朝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女儿,这就属于政治联姻。

而从战俘里面挑选妃子的制度则早于周朝,在夏朝时期比较时兴。

两国相争,赢者通吃,打赢的一方把战败国的资产,战俘和对方王室的女人都占为己有。商纣王万爱千宠的妃子妲己,身份就是战俘。

当时,商纣王发动大军攻打有苏氏部落,苏氏部落战败,不得不献出牛羊、马匹和美女妲己。

当然,进入封建社会,皇帝也有将战败国的女人弄到后宫,据为己有的,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经把魏王的妃子管夫人、赵子儿娶到后宫;隋文帝也曾把宣华夫人南朝陈宣帝女、陈后主同父异母之妹封为妃子。

三国时的曹操,宋太祖、宋太宗都曾这样做过,但不是主流,没有代表性。

西汉之后,选妃制度相对完善,皇帝的后妃有两个来源——联姻和民间选妃。

联姻是我国古代一直沿袭下来的制度,封建社会皇帝为了巩固政权,往往会让公主嫁给大臣的儿子;皇子也会娶大臣的女儿,这样就成为利益联合体,有利于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但是这样也有个弊端,容易导致外戚势力膨胀,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

西汉时期,曾经出现过四次外戚干政,如吕氏集团,窦氏集团,霍氏集团和王氏集团;东汉时期更多,达到六次,最著名的就是何太后和大将军何进干政。

不过凡事不是绝对的,到了宋朝,皇帝立将军女儿为妻的事比较常见,却没有出现外戚干政。

赵匡胤登基后,他的第二任妻子王氏,是彰德军节度使王饶之女。

王皇后去世后,宋太祖立前节度使、左卫上将军宋偓之女为皇后。

宋太宗皇后李氏,是宋初枢密副使李处耕的女儿;宋真宗为太子时,妻子是大将潘美的女儿。

无论是否造成外戚干政,政治联姻不是主流,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有功大臣屈指可数,他们的女儿也满足不了皇帝需求。

到了唐玄宗时期,选秀范围扩大,只要是九品官的女儿,都有机会成为皇妃或者太子妃。

唐玄宗为此专门颁布了一个法令《选皇太子诸王妃敕》,规定九品官员以上,都可以举荐自己的女儿、妹妹、孙女参加选秀。

早在两晋时期,皇帝选后妃的途径就是民间。

比西晋武帝司马炎,专门选下级军官和老百姓的女儿,一共选了上万人进宫。

宋朝时,面向民间选秀的制度没有改变;比如宋徽宗的后妃,有不少是来自民间,如明节皇后,父亲是酒店的伙计;显仁皇后,宋高宗赵构生母,是侍女出身。

可见北宋时期,民间选秀已经成为主流。

面向民间选秀的时候,皇帝选美的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除了长相还有年龄限制,出身限制。

征选女子的条件,最基本的是年龄在13到16岁之间,且根红苗正,祖上没有历史问题,必须是良家女子。

如果祖上是罪犯,子女有犯罪基因;或者祖上跟皇帝有仇,选到后宫等于在皇帝身边安放一枚定时炸弹,这还了得?

而且年龄关也必须把好。

武则天入宫的时候,年龄是14岁;杨玉环进宫当王妃的时候,年龄是15岁;赵丽妃(李隆基妃子)进宫的时候,年方17岁。

为什么不能年龄太大,因为古代女子13岁左右就嫁人了,最迟不会超过17岁。

如果选秀年龄过大,说不定这个女子已经有了情郎,进宫的时候说不定就是“选一送一”,让皇帝喜当爹,血统就不纯正了,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当然,也有皇帝不太较真,让梅开二度的女子当皇后的。比如汉景帝刘启,就是娶了个二婚女王娡,进宫的时候她女儿都几岁了。

一般来说,皇帝选秀的年龄不宜超过15岁。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明确规定: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

这也意味着,之后的妃子和宫女,基本上只会从民间挑选,哪个官员想当皇帝当老丈人攀亲,门都没有。

朱元璋比任何一个王朝的皇帝都渴望江山千秋万代,这样做的初衷就是防止皇后做大,让江山一直姓朱。

而且,为了防止皇帝纵欲,宫中还明文规定,不许皇帝与宫女发生纵向联系。

但是,皇上随意宠幸宫女的事情,在明朝却时常发生。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宪宗朱见深和宫女的爱情结晶;明光宗朱常洛,是明神宗朱翊钧与宫女的杰作。

就像朱元璋不让宦官干政一样,明代的宦官干政比起唐朝来毫不逊色。

书归正传,说一下明朝的选秀流程。

首先,朝廷会先派出內监执行这个光荣使命,他们拿着公款一边旅游一边海选,在全国各地选出五千到一万名十三到十六岁的未婚女子,要求容貌端庄且无婚史即可。

但是出身这一块,明朝是把得死死的。

除了不能是罪臣、罪犯后代,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是医生、巫婆神汉和商人的后代。被选中之后,这些女子怀揣鱼跃龙门的美梦随內监进宫,抵达分组,每组百人。

开始让宫女、宦官横挑鼻子竖挑眼,跟挑牲口一样,仔细检查五官仪态,全身上下都会看一遍。

清人纪昀在《明懿安皇后外传》上记载了明朝宫女的整个选秀过程。

明代天启年间,明熹宗曾派各路人马到全国物色13至16岁五千名女子。

负责选秀的内监在看中了某家女子之后,往往会付出一些银币作为聘礼,然后责令其父母在某年某月里把她们送到京师。待所有的美女云集京师后,然后分组。

面试合格之后,还不等于过关了,还要过宫内稳婆这一关,乳、腋、肌等隐私部位被一览无余。

海选之后,剩下千人,然后是初选,选出三百人;三百人在宫中观察一个月后,还要淘汰赛,最后入围五十人。而这五十人,还要进行决赛,最终三人胜出,一人立为皇后,两人为侧妃。

当然,如果已经有皇后的话,那就会被封为嫔。被淘汰的人大部分会安排到后宫当宫女,少部分打回老家。

清朝以前的选秀,除了出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年轻和美貌。这么一趟流程下来,选出来的嫔妃绝对是百里挑一的美人,貌美如花。

可到了清朝,选秀女制度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清朝皇帝也不是变态,也喜欢美女,但就是挑不出来。

因为前朝的皇帝选秀范围是面向全国。到了清朝,范围大大缩小,只限于八旗。

什么是八旗?

八旗起源于女真人早期狩猎,由努尔哈赤逐渐完善,变成准军事组织。

八旗的主色是四种,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外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除了满八旗,后来还有了蒙八旗和汉八旗,加在一起是24旗。这24旗,是清廷的统治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内务府包衣三旗,即“内三旗”;其中的成员也算旗人,但是地位比八旗旗人低了许多。

而清朝时期的选秀女,原则上是面向八旗子女,非八旗子女想都别想,哪怕你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归根结底,还是清朝皇帝的血统论在作怪。他们认为八旗是高贵的,如果娶了八旗外的女子,那就降低了他们的身价,血统不再纯正。

说白了,就是满汉不能通婚。虽然八旗24旗里面,也有汉八旗,但选秀基本上没有他们的份。

事实上清朝皇帝也有汉族女子成为妃嫔,但整个清朝只有5名汉族女子。相对来说,比例小得可怜;而且从咸丰皇帝之后,再也没有一个汉族女子能进入后宫,享受殊荣。

所以,满汉不通婚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以至于清朝最美格格王敏彤,哪怕是一辈子单身,也不嫁汉人。

而且清朝的选秀里,分为八旗选秀和内三旗(包衣三旗)选秀。

包衣三旗选秀,选出的只能当宫女;而只有八旗选秀,选出的女子才有机会成为答应、常在,甚至妃嫔和皇后。

当然,包衣出身的宫女在后宫有机会接触皇帝,乌鸦变凤凰的机会还是存在的。

比如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就是就是包衣出身,弘历(乾隆)的侍妾,后来成为侧福晋,乾隆即位后被封为贵妃。

但是汉族女子,是没有机会进入皇宫的,也就无法和皇帝产生交集,更无法成为皇帝的妃嫔。

清朝中后期也有三四亿人,属于八旗的,人数少之又少。

顺治五年(1648年),满洲八旗男丁数是5.5万人,蒙古八旗男丁数是2.9万人。男女比例一般是一比一,那时候八旗总人口约为17万。

顺治时期中国人口是3000万,八旗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0.56%,选秀范围小得可怜。

清朝皇帝也知道范围太小,为了扩大选秀面,防止无人可选,顺治时期就专门作出规定,只要是八旗女子,年龄在十四岁到十六岁的女子,暂时都不能嫁人,必须参加三年一次的选秀,即使没有入选也不能结婚。

只有到二十岁之后,才可以嫁人。

乾隆时期就有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闽浙总督上奏,请求乾隆皇帝准许这位闽浙总督的儿子和两广总督的女儿完婚。

照理说,两位权臣相互联姻,皇帝应该成全,可是乾隆听了之后却勃然大怒,因为这位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还没有参加过选秀。

乾隆义正词严地说,我朝早有规定,是你们明知故犯,可不是朕拆散你们的婚姻。

经过这次风波之后,乾隆再次申明:“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

瑾妃

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

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最小的是十一岁,大的可达二十岁。

尽管如此,选秀范围还是太小。根据概率论,选择范围越大,参加选美人数越多,选出美女越多;反之亦然。因此,清朝妃嫔看起来颜值较低,一点也不奇怪。

而且清朝最后几十年,朝政被慈禧把持,选后妃自然也是慈禧亲自选定的。

慈禧给皇帝选后妃,不是在整个八旗范围内,而是只在一个更小的圈子里,不是权臣就是裙带的子女。

同治皇帝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父亲崇绮是慈禧青睐的大臣。

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父亲赛尚阿是大学士。

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则是慈禧的亲侄女。

光绪的两个妃子珍妃、瑾妃,则是礼部侍郎长叙的四女和五女。

溥仪的皇后婉容,父亲是内务府大臣荣源。

这样一来,选择范围又缩小了不知几百倍,挑出美女的几率,和买彩票中头奖的几率差不多。

末代皇后婉容

所以说,清朝皇帝的嫔妃,长得大多都有些一言难尽,究其原因不是清朝没有美女,而是清朝选秀的潜规则造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