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弄懂君臣佐使

 图书 馆员 2022-10-07 发布于内蒙古

为什么中医说开方而不是开圆,弄懂君臣佐使势在必行

中医说开方也就是一张药方必有方向,是发汗解表,还是补益正气,是补阴还是补阳,必定有一个明确的主要的目标,通过中药材的合理组合成为一个方剂,组方的原则就是君臣佐使。一个好的药方必定是君臣佐使非常明确。
组成一个方剂,不是把药物进行简单的堆砌,也不是单纯将药效相加,也不是根据几个症状选择几个可以治疗此症状的中药,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因证立法,随法选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而成的。这种组方原则,前人称为“君、臣、佐、使”。
①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往往也较大。
②臣药有两种作用。一是辅佐君药,来加强君药对主病的治疗效果;二是针对主病外的兼有病症起到治疗作用。
③佐药有三种作用。一是加强君臣两类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二是消除或减缓君臣两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有的佐类药物虽然与君药药性相反,但却能在治疗中对君药起到辅助的作用。
④使药在治疗中能起到信使的作用。使药不仅能引药入经,而且能调和诸药。
在每个方剂中,君药是必备的“群龙之首”,但臣药、佐药、使药却不一定都有。有时一味药在方剂中也不只担任一个角色。君药的药量不一定最大,但药力或者作用是最大的。
古人开方的思路和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就像打仗一样,首先要明确的是进攻还是防守,如果进攻那么进攻哪里,如果防守防守哪里,还要把各位将帅安排得当,兵力的部署也要恰到好处,还要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打胜仗。开药方不仅要熟悉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还有熟悉药性和药物的搭配。
一个熟悉兵法的人,只要一看到对方在各个战线的兵力部署,就会知道对方想要打哪里,而明确自己的目标,是攻是守兵力如何部署。
就拿我们最熟悉六味地黄丸来说,药方里面的每味药的分量配比是相当讲究的:
熟地24克,山萸肉12,山药12,茯苓12,丹皮9,泽泻9。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根据病情可以调整药量和加减药味,但是君臣佐使不变,变了就不是六味地黄丸了,功效也变了)
这么一看,这个战阵的队列排布就清楚了,首先药量最大,药力最强的是大将熟地。熟地色黑入肾,补肾阴填肾精之力最著。
它领的兵那是最多的,有24克之多,也就是说,这里部署的兵力最多,那么这个熟地是干吗使的呢?我们的大将军熟地是入肾经的,它对肾经的地理位置最熟悉,可以直接进入。它甘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补肾填精,对于肝血肾阴不足功效卓著,给肾提供必需的基础物质,让肾的功能正常运转。
先要和大家介绍的是中医的肾的概念,中医里的肾并不是指西医解剖学上的肾脏,中医的肾是以肾脏为中心的一个功能系统,是一个大的系统。
我们的大将熟地带着兵进入肾经后,可以对肾进行营养补充。也就是说,它及时地把粮草、水等战略补给提供给了肾,这就是它滋补肾阴的作用。在中医里,阴是物质,阳属功能,阴阳互根互用。由于我们熟地提供的粮草补给,使得肾能够正常地运转了,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原动力。
我们再来看看谁带的兵仅次于大将熟地,原来是山萸肉和山药,分别是12克,这说明它们带兵的数量是主将的一半。这么看来,这二位绝对不是主力大将,而是副将。
让我们先来看看山萸肉吧,这位副将长得红红的,咬上去酸酸的。现在我们把地图铺好,来仔细看看这位副去哪里部署比较好?原来是肝经,中医的肝并不只是西医讲的肝脏,中医的肝是一个系统,肝主疏泄畅达一身之气机,肝藏血,还负责调节情志,眼睛等方面事务。
中医说:酸味入肝。山萸肉领兵12克,直入肝经,同时还兼入心经、肾经,可以补益肝肾,固涩精气,能补能固,真乃良将也。这样副将山萸肉带领着队伍进入肝经后,就及时地把粮草水送入了这个领地,同时又修补工事,加强防御,这样肝经的运行就正常了,同时心经和肾精也得到了补给。现在我们再来看地图,肝经和肾经这两个区域已经得到及时的补养了。
另一个副将是山药,它带的兵也是12克,它长得白白胖胖的,味道是甘甜的,质润液多,甘味入脾,是补气健脾养阴之良药,所以这次我们不用翻开地图也知道了,它一定是带着士兵进入了脾经的区域,对那里进行了及时的补给。同时,副将山药还兼入肺经,所以肺经这个区域也得到了一些战略物资,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这样肺之气阴更足了。
好的,现在几位将军都出发了,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战略地图吧。肝、脾、肾三个战区,已经插满了红旗,心、肺战区也得到了补养,所有的位置都投放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得到了充分的恢复。
但是问题出现了,前方战报回来了,三个主要战区都发现了问题,肝经战区的回报是:那里尚有部分敌人没有清除,影响了物资的投放。
这部分敌人是什么呢?原来是肝火,有肝火在,那么投入大量的物资是危险的。怎么办?让我们来看看现在我们司令部还剩下哪些战将了吧,对了,就是你了,丹皮,你带兵去吧。
丹皮,又叫牡丹皮,性凉味苦可以凉血清热化瘀,它可以带兵直入肝经,清除肝火,它历来以手段猛、行动快著称。但是由于这次去执行的是补给任务,丹皮只是对山萸肉进行掩护,所以不用带那么多的兵,9克就够了,我们管它叫特别行动队吧。
脾经发回来的报告是:脾经里还有部分敌人潜伏,原来是湿邪。脾经是个干燥地带,如果有水湿邪气潜伏,则投放的物资会被浸泡,变成一堆烂泥!怎么办?需要派一位排水能手去处理这个问题,越快越好!
让我们赶快再看看还剩下哪些将领了?好的,茯苓,就是你了。茯苓,味甘淡,是一位健脾利水湿的良将,主要对脾经地形比较熟悉。它是寄生在大松树根须上的一种菌类,白白的,味道平淡,它可是泄水湿健脾的能手。现在我们命令它带兵9克,组成一个特种部队,直入脾经,将脾经的水湿排出体外,如不完成任务,我撸了你的漕运使。
桌子上还剩下一个最新战报,这是肾经那里发来的,说是在肾经那里也有水湿邪气,堵住了下焦水道,交通不畅,物质运输受到障碍。这肾是水火之宅,又能蒸腾气化水液,但是水湿邪气太多了,超出了它的负荷,则会变成严重的负担。
怎么办,我们的主要战区出现了问题,派谁去呢?这可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一定要派个能打硬仗的,好吧,就派泽泻吧!光看它的名字就错不了,泽泻,泽泻,多少水泽都会泻掉!泽泻可以把水湿之邪通过小便而排出体外,现在派泽泻带兵9克,组成特种部队,直入肾经,执行泻水任务,先立下军令状,不完成泄洪任务,提头来见!
各位这回看清楚了吧,这次战斗任务的策略是三补三泻,三位主将进入肝、脾、肾三经,同时派了三位助手进入这三经泄去该经的邪气,这种治疗思路是严密的,否则如果一味进补则会导致道路堵塞交通拥堵,进而导致有邪气的脏器功能异常。必须有补有排。
有了这次战斗经历,如果以后谁再跟您说六味地黄丸只是补肾阴的,您一定要告诉他,这样说不完全,六味地黄丸是补肝、脾、肾的,只是着重点在补肾而已,还能排出体内的火邪,湿邪,所以它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调理身体的方药。
也正因为它的设计思路如此精细,故此在经过了近一千年的临床考验后,它成为了中成药中最为著名的方子。
那么,究竟是出现了什么样的症状才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呢?
主要是在肾之阴精亏虚的时候,服用效果最好。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表现是肾阴虚呢?
首先要看舌头,舌头分舌苔和舌质两个部分,舌质如果发红而不胖大就有可能是了(如果舌质淡白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要排除)。舌质红、舌苔薄或者苔干裂的人可能有肾阴虚,这里一定要注意,舌苔厚的人说明是体内有痰湿,是不能用六味地黄丸的,要先清排出痰湿,才能进补否则造成壅堵。
总结一下,就是舌头的状态是舌质红、舌苔薄的人,有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可能。然后是脉搏,您可以和自己以前的脉搏比较,如果跳得又细又快,则可能有肾阴虚,肾阴虚的脉搏的特征是细数。
如果脉像跳动得缓慢或者脉像滑涩之类的,那是绝对不需要服用此方的。然后再看症状吧,中医是讲究四诊合参的,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搜集病人资料,综合分析确定证型,望就是看面色,形态,舌相,闻就是听声音和病人的主诉,问就是问饮食,大小便等情况,切就是把脉。
如果在舌红苔薄,脉细数的同时,出现以下症状,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了:
①腰膝酸软,腰为肾之府,如果肾阴虚,则会导致腰部酸软或者空虚,因为肾主骨,肾阴虚还会导致膝盖,腿部,骨骼关节处酸软;
②头晕眼花,这是因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肾精足不能濡养清窍就会头晕眼花,或者肾阴亏虚,阴虚生内热,虚火上攻的缘故;
③耳鸣耳聋,因为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耳窍,这是那种长时间的、声音很小的耳鸣,和您感冒发烧时的那种轰轰的耳鸣不同,相信有此症状的朋友,体会一下便知。
④盗汗,就是睡着出汗,醒后汗止,因为阴虚生内热,睡着时阳气入于体内,加重了体内的热就会出汗,醒后阳气从内出于表,里热减轻就会汗止。
⑤男子遗精,早泄,性欲亢奋,因为肾主生殖,肾藏精。
⑥女子月经量少,因为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
⑦失眠烦躁,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阴虚生内热,脑不能被髓充养,又加上虚热内扰,故容易失眠烦躁。

最后,特别提醒:六味地黄丸虽是千古名方,补肾良药,但是肾虚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故不可盲目使用,不要简单地根据自己的症状用药,要根据舌脉,症状,根据证来用药而不是症状。

千古名方:左右归丸
北京中医药大学 硕士 李铮 作客《养生堂》

   肾虚的表现:
   现在大家感觉肾虚都会去买两种药
   上方是六味地黄丸,下方是金匮肾气丸。有的人吃了就好,有的人就不适合吃,为什么?

   今天结合两个名方给大家讲肾虚是虚什么,怎么补?
   肾阴肾阳它的根本是什么?根本是精,是肾的精气。精首先来自于先天,精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阴在中医里面就是安静的,向下的,还有就是滋润的,凉润的,这些都属阴。
   阳刚之气是向上的,温暖的,向外的,这就是阳。
   古代有名的中医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全源不竭。”
   肾虚临床基本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怎么判断阴虚阳虚?
   肾阴虚:耳鸣的时候有一些像很细小的声音一直在响,我们认为是肾阴虚,阴精不足,
           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这就是阴虚。包括甚至已经阴虚火旺了。
           舌质是红的,舌苔非常薄,甚至非常少,有的甚至就是花剥苔,只有一块,别的地方都没有了,甚至全部都没有了, 或者裂纹很多。
肾阳虚:首先腰膝酸软。手脚怕冷,夜尿开始多了,性功能低下,还有就是整体的身体状况很差,感觉疲倦乏力。有时候容易感冒。
  今天讲的左归丸是补肾阴虚。单用六味地黄丸够不够?

君药:熟地 滋肾 益精填髓

臣药:山萸肉 山药。山萸肉补肝肾,敛阴而不敛邪,山药补脾肾。
     这三味药和六味地黄丸的三味药是一样的。六味地黄丸分三补和三泻,通过熟地 山萸肉 山药来补,温补脾肾。三泻是泽泻,丹皮茯苓,它就是泻肾的相火,泻脾湿,泻肝火。
     左归丸取消了这三味泻的药,它是一个纯虚无实的,在这个基础上加了枸杞,平补肝肾,养肝明目。龟板胶和鹿角胶,它们叫血肉有情之品,非常的补。龟板偏重于滋肾阴。鹿角胶偏重于补肾阳。滋补肾阴里加了鹿角胶,起到了阳中求阴。
佐使药:菟丝子偏重于温, 川牛膝也偏重于温,所以这些药在滋补里面,目的也是阳中求阴。
    有火的人我们可以选择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如果还是肾阴虚为主,在这基础上有一些虚火,那可以调整其中的药,去掉鹿角胶,把菟丝子去掉,加上一些麦冬,玄参。
   左归丸滋阴的力量比六味地黄丸大。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又升华了一步。
   中医可以根据症状进行加减,这就体现了中医的辩证。

中医号脉是左号肾阴,右号肾阳。左归丸,右归丸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左归丸补肾阴,右归丸温肾阳。

   阴虚火旺,而且阴虚不是很厉害的时候,或者火旺都不是很厉害的时候,用六味地黄丸。真的火旺厉害可以用知母,黄柏。
  左归丸偏重于纯虚无实,舌红少苔,甚至没有舌苔。
  现在这个时代实际上阳虚的人可能更多一些,无论是妇女,甚至男子阳虚的也非常多。

金匮肾气丸是一个滋补滋阴为主体的,后面稍加一点附子肉桂作为微温少火。真正寒气非常重或者阳虚非常重的时候,不够了。这时右归丸就来了。附子肉桂 鹿角胶,这些温补肾阳的药放在前面,它是培补肾中元阳,效果非常好。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枸杞放在成药里。
佐药:菟丝子 杜仲 当归。当归养血和血,补养精血,体现了精血同源的作用。
   左归丸是三补:熟地山萸肉 山药。加一个狗龟鹿菟牛。右归丸加一个狗龟鹿菟仲。这样大家就便于记忆了。
肾阳虚会有怕冷,夜尿多,体倦乏力,根据不同症状就要进行加减。

气虚加党参。五更泄加肉豆蔻 五味子 补骨脂。

推荐几个食疗:

上面的量自己可以随意,炒菜吃。也可以把腰花剁细煮粥。如果嫌腰花有味,可以焯一下去腥味。

耳鸣 健忘也是肾虚,可以放点核桃仁也是补肾的。上方对肾阴肾阳都可以。

韭菜炒虾仁补肾阳非常好。韭菜炒虾皮也可以。

肝、脾、肾全补,还能抗衰老!什么药这么灵?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
同样的年纪
有人显年轻
而有人
就非常显老 
身体素质也更弱些
这种情况怎么办?

王旭东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六味地黄丸 肝脾肾全补

【起源】六味地黄来源于宋代。宋代有个叫钱乙的人,是中国第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中国第一部儿科的著作《小儿药证直诀》就是他写的,这个方子,就是这本书里面的 。

想让小儿健康成长,肾气必须要足,六味地黄丸就有补肾的功效。

【故事】一年春天,我们到田野里去植树,一棵大树,我们两三个小伙子都扛不动,我一个60多岁的老师,他却能扛得照跑。
休息的时候,我们就问老师,你是不是年轻的时候当资本家, 人参、鹿茸这些好吃的吃太多了,吃得这么有劲儿啊!
他说你们搞错了,人参鹿茸那是吊气的,它把你的原料提前拿出来用,我从来不吃这些东西。
我从三四十岁的时候
就吃这个东西——六味地黄丸
把他作为养生药来吃,一直吃到现在!
六味地黄丸不像人参、鹿茸那样吊气,它是像往仓库里面藏东西。
后来我有个台湾的朋友,先天不足,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还黄头发,生不出孩子。
然后我说,你就吃六味地黄丸吧,吃了两年以后他头发都变黑了。
可还是会有很多“火粉”问我,都知道这六味地黄丸好:
想补肾的人都能吃?
有没有禁忌人群呢?
我们知道人光补是不行的,光补就上火了。所以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子是三补三泻的

熟地、山萸肉、山药,这三味药是补的:

熟地,补血
山萸肉,养肝肾
山药,健脾补肾
肝、肾、脾全补!
功效:巨写的  可光补不行,还必须让它动起来:
茯苓,利水
丹皮,凉血、活血、养血  泽泻,利水
【功效】阴虚火旺、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这一类肾阴虚的人最适合用它,确实有很好的滋阴补肾的功能 。
 男子以精为本,六味地黄丸养肾阴,特别适合男性,女性也可以用。
肾阴虚的表现

1、舌质发红,舌苔薄(舌质白,是阳气不足,要排除)

2、摸脉搏,如果最近跳的比较快,可能是肾阴虚
3、腰膝酸软
4、头晕眼花
5、耳鸣耳聋
6、盗汗自汗
但是六味地黄丸,有一个禁忌, 胃不好的人别吃!

山萸肉对胃有点刺激,吃了以后胃不舒服,你要胃很好,六味地黄丸作为一个养生保健的药是可以经常吃的,它真的是养命的。 

如果您脾胃功能弱,又一定要吃,可以用砂仁冲泡送服。

【配方】砂仁一个,“六味地黄丸”(用量遵医嘱或说明书)
【用法】将砂仁捣碎,泡开水,用这个水来冲服“六味地黄丸”
【功效】砂仁的芳香之气可以振奋脾胃,化解掉熟地的滞腻之性,同时砂仁还可以引药气归肾经,一举两得。

神奇的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治验五则
01/ 马桶上的烦恼
安娜夫人,洛杉矶市居民,2003年6月初诊。患习惯性便秘多年,自称“厕所文学家”,每次排便要在马桶上蹲1~2小时。进入花甲之年,便秘日渐加重,开始服泻药,起初大便还能通,再服,五六天才大便一次,欲便腹痛,患者只能揉推腹部才能缓解,大便排出,腹痛立消。后改用开塞露润肠通便,用了半个多月后也不再管用,只好让保姆用手往外掏。

患者自诉气短,纳谷不香,望其面色淡,六脉沉而无力,系胃肠气虚,肠道糟粕排出无力。用大黄类通便,肠道脱水,大便会更干;使用开塞露也不能增加肠蠕动功能。应当补中健脾,服用黄芪建中汤。

处方:炙黄芪40g,桂枝10g,白芍20g,大枣12枚(擘),炙甘草6g,生姜10g,饴糖30g(烊化)。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针脾俞、胃俞、大肠俞。
进上药五剂,大便自通,服完七剂,大便每日1次。嘱继服黄芪建中汤10~15剂以巩固疗效。
02/ 力挽断肠三刀

1981年秋天,应朋友邀请去石家庄会诊。患者是一位十四岁的小姑娘,腹痛多日,吃止痛药痛仍不止,腹胀,大便不出,医院初步诊断是“肠套叠”,钡餐影像显示不是肠套叠,而是十二指肠痉挛,狭窄处长达四厘米,于是做手术将痉挛部位切除。术后五个月,肠痉挛又发作,钡餐影像小肠有明显狭窄,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这次是第三次肠痉挛发作,家人认为手术切除不是根治肠痉挛的办法,想用中医治疗,于是托亲朋好友请我出诊诊治。

听了病人家属的主诉,当用黄芪建中汤:黄芪补其脾胃气虚,芍药、甘草解胃肠之痉挛,痉挛解,大便畅通才会无阻,腹痛、腹胀自然缓解。
处方:炙黄芪3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12枚,饴糖30g (烊化)。三剂,水愈服,每日一剂。
复诊:服完第一剂头一煎,腹痛除,腹胀消,大便得通。继用上方七剂,诸证消失,免了断肠三刀之苦。
03/ 萎缩性胃炎案
某女,45岁,北京人,1980年7月初诊。
患者自诉在家排行最小,父母疼爱有加,从幼儿园起,饮食就不规律,每天点心吃得多,三顿饭吃得少,从小学到高中,顿顿吃一点,用好听的话说还不如家中大花猫吃得多。20岁那年,因贪凉吃冰棍导致胃脘痛,从此后每次饭吃得不合适胃就痛。30多岁时,不仅胃痛,又开始反酸,反酸多时胃有灼热感,空腹则止,灼热严重时,手脚心也热,但吃一根冰棍,胃中灼热马上轻一点,若多吃两根,则胃疼得直不起腰来;伴胃胀气,甚则两胁胀痛,饭后胃积气,若不排出,什么活也不能干,胃中气排出,才能刷锅洗碗;且大便秘结不畅,2〜3日一次。体检做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诊其六脉细数,苔薄有齿痕。
我让四个进修大夫各自开个方,大家一齐讨论此案。
进修大夫甲:认为是阴虚有实热,主张用增液汤加生石膏、知母,甘寒养阴清热。我认为不妥,胃中灼热,实属脾气虚不运,胃脘谷气停滞发酵之热,即阴火内焚,此火宜温散,不宜甘寒清下。
进修大夫乙:认为此实属热伤阴,当用半夏泻心汤。我认为不妥,患者餐后两胁胀满,气上冲,打出嗝胀满则消,不是“满而不痛为痞”,而是“满而痛”,不当用法半夏,燥更伤阴。
进修大夫丙:认为当养阴清热,用麦味地黄汤。我认为也不妥,此种是李东垣所说“饮食不节则胃痛,胃痛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当甘温除大热(胃中灼热),甘寒不对症。
进修大夫丁:认为当养阴清热,当用黄连阿胶汤。我认为也不妥,患者无心烦、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及舌质干红等实热证,黄连阿胶汤清的是实热,不是虚热。“胃中灼热”,实质是虚劳前驱证候,“手足心热”,已迫近虚劳;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中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用的是甘温除热法。
大家开的方都抓住养阴,只对了一少半。此病宜益气养阴,即甘温除大热,不宜甘寒养阴清热,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均可。
处方:炙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2枚,饴糖30g (烊化)。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服黄芪建中汤六剂,胃中灼热大减,脘腹胀气打嗝基本消失,大便已通。补中气,使大肠传输糟粕顺利,大便正常。继用上方15~20剂。
三诊:胃中灼热消失,纳谷增加,体重也重了几斤,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的重点,“胃中灼热”是胃酸太多,灼及胃黏膜所致,特点是食后即作、空腹则止,空腹时胃酸分泌减少或停止。黄芪建中汤的饴糖随药服下,在胃中形成一个保护膜,使胃酸不能直接作用于胃黏膜,故药后,吃饭则“胃中灼热”消失。
热分实热和虚热,萎缩性胃炎之“热”属阴火内炽。《素问·调经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里的“热”,指“胃中灼热”“手足心热”。仲景论虚劳,论及“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也是内热之象。治当甘温除大热,益气养阴,为正治法。
此案例告诉我们,治脾胃病当看看李东垣的《脾胃论》,对脾胃虚损的“热中证”“胃气热”“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才有深刻的理解,不再犯苦寒清热的错误。
04/ 浅表性胃炎案
郭某某,女,28岁,2006年5月初诊。
郭女士从记事至今,从未吃过一顿饱饭,尤其对菜特别挑剔,肉肥、油多、菜咸、醋放多,不合口味,吃两口就不吃了,一年四季以点心为主,床头柜里各种小吃都有。近几个月来,吃点东西就胃痛,反酸“烧心”,在我院做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本来从小就神经紧张,每晚靠安眠药度日,一听浅表性胃炎,还有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惊恐万分,前来求医。
观郭女士形体消痩,面色黄中略青,乃肝胃不和之象。诊其六脉细弦,细为脾胃之气衰弱,弦为胃脘痛,肝气横逆。法当舒肝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处方:砂仁6g,木香9g,党参10g,白术12g,茯苓10g,甘草6g,陈皮6g,半夏9g,生姜3片,大枣6枚。五剂,水煎服,早晚服用。
二诊:进上药五剂,胃脘不那么痛了,夜里睡眠略好一点,胃仍有灼热感。当治以益气养阴、甘温除大热法。
处方:生黄芪30g,桂枝10g,杭白芍2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30g(烊化)。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嘱服完药无别的不舒,可继服6〜12剂。
三诊:共进黄芪建中汤18剂,胃已不痛,不再灼热,饮食香,饭量也增加。郭女士说“只希望病好之后不要长胖,胖了便失去了少女的线条美。”我告诉她,只要饮食有节,控制摄入量,就不会发胖。
05/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案
郭某某,女,31岁,1980年9月10日初诊。患胃痛多年,且反酸“烧心”,反酸时吃20粒生花生就可缓解,去医院检查,胃镜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医生开的药吃了无效。第二次上医院,医生说胆汁反流,服小柴胡汤加枳实五剂,胃酸反苦水好了一点,但汤药太苦,实在不堪忍受。
诊其六脉柔细,是低血压之象,属气阴两虚,当益气养阴。方用黄芪建中汤。
处方:炙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2枚,饴糖30g (烊化)。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服六剂药后,胃痛好转,不再反酸,继服上方10~15剂。
三诊:患者感觉胃病已痊愈,问我:“饴糖还剩下很多,可不可以每天吃两小勺颐养胃气?”我说可以。饴糖的功用“缓中、补虚、生津、润燥,健脾胃之气,补脾精,化胃气”,我从蜂蜜治糖尿病之外伤细菌感染,推衍出饴糖能使幽门螺旋杆菌脱水死亡,所以用黄芪建中汤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师出有名。

按:幽门螺旋杆菌是1978年发现的,其实在人体内繁衍了不知多少年。我用小建中汤治好了不少病人,还用葫芦岛赤脚医生土法(土霉素合呋喃唑酮)治好了不少人的胃病,说明此二味药可杀死幽门螺旋杆菌。

《高齐民先生经方临床经验集》
本文选自《高齐民先生经方临床经验集》。高齐民先生是现代经方临床大家,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长达六十年之久,以擅用经方,救治患者无数而医名远扬,惟其秉性淡泊名利,孜孜以求,踏踏实实做学问,虽满腹真才实学,却不齿世俗哗众取宠、沽名垂钓之举,实乃书生本色也
扶阳助胃治疗脾胃虚寒型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于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延长, 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困扰。当前,西医 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发生联系紧密,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控 制病情发展,预防溃疡、癌变等的发生 。西医常规疗法虽 可在某种程度上促进Hp根除,改善患者腹痛、反酸、嗳气等 症状,但长期用药易发生耐药性,且患者依从性不佳,故亟 需找到一种改进治疗方案以克服西医不足 。祖国医学认 为,慢性胃炎归于“胃脘痛”等范畴,而脾胃虚寒型为其常见 证型之一。

温脾养胃汤为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有 效方剂之一,治疗后胃 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胆汁反流情况改善明显优于采用西 药治疗的对照组。温脾养胃 汤在改善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减少复发 方面具有显著应用优势。 可能与温脾养胃汤的 药物组成及药物药理作用有关,温脾养胃汤是由桂枝、干 、 姜、甘草、砂仁(后下)、饴糖、熟附子(先煎)、陈皮、丹参、党 参、白芍及黄芪组成,其中桂枝、干姜及熟附子可温中散寒、 温煦脾胃,甘草、白芍及饴糖可缓急止痛、祛瘀除滞,黄芪、 党参及砂仁可固本益气、健脾和胃,丹参可活血化瘀,陈皮 可理气健脾,诸药联用可共奏巩固根本、健脾和胃之功。现 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党参能调节胃酸分泌,改善胃蛋 白酶活性,并通过抗自由基等作用促胃黏膜恢复;白芍、甘 草及饴糖可抗炎、调节免疫,并缓解由胃痉挛所致的疼痛 感;丹参不仅抗炎、抗氧化,也可改善局部血流变;干姜、砂 仁可发挥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旋杆菌抑制作用。
我看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

最近,介绍幽门螺旋杆菌的电视节目及其文章出现了很多,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对幽门螺旋杆菌从不知道到逐渐了解。有些在体检中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人士还很担心。因为现在流行病学的观点认为幽门螺旋杆菌不仅与慢性胃炎有关,而且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还发现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超过50%。真是有点危言耸听、闹得人心惶惶。虽然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但是窃以为仍然不能迷信、盲信,将其奉为“真理”。

   我认为,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液中或者炎性胃黏膜中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就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甚至是胃癌的始作俑者恰恰是本末倒置。中国古代有一个蕴含哲理的成语,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相信大家都能耳熟能详,就是说,流动水是不会腐败的,这些流动的水中也是含有细菌的,但由于流动性强,来不及大量滋生繁衍,虽然有细菌,但是也不会腐败,户枢不蠹也是一个道理。幽门螺旋杆菌在胃液中或者胃黏膜中也是天然存在的,只不过量少,不被人们发现。为什么量少?是因为胃动力好,大量的饮食变化成食糜在胃中停留时间很短,很快就进入小肠、大肠,消化吸收。如果胃动力弱化,大量食糜短暂滞留于胃,就会造成饱胀、吞酸、疼痛、嗝气、食少纳呆等慢性胃炎的症状,天长日久,脾胃长期衰弱,有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病率。这种食糜超过正常排空时间,蓄积在胃中,就会滋生大量的幽门螺旋杆菌,使得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显示为阳性。由此可知胃动力减弱是病之本,幽门螺旋杆菌是病之标。单纯使用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只是治标之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欲从根本解决幽门螺旋杆菌问题,必须增强胃动力。
增强胃动力的药物主要有吗丁啉、洛赛克等,有的患者刚开始服用效果很好,服用一段时间后就不再起作用,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这就像中医一贯使用降气、理气的药物,枳实、槟榔、厚朴、陈皮、乌药等,初始使用,效果不错,再用就没有疗效一样。那么怎样增加胃动力呢?必须从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与药物。
中医治疗胃病,不仅仅注意治疗,更关注调养。
饮食宜软宜烂,不宜食用生冷、坚硬、黏腻之物。
情绪及时调整,不宜着急上火,也不宜闷闷不乐、抑郁、郁闷、生气。这些恶劣的情绪直接影响胃动力。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就是说,饭后轻轻活动,散步,有助于增强胃动力。
最后就是药物,也就是中药。中药就需要辩证论治。一般来讲,慢性胃炎、慢性胃动力弱,大多数为虚证,或者虚中夹实。所谓虚一般是指中焦虚弱,也就是脾胃虚弱,这是容易出现升降不能,清不能升,浊不能降,因此可能出现疲劳乏力,心下痞满,嗝气不能,矢气不畅。这时候单纯理气,初期有效,再用不效,必须大补中气,重剂健脾胃,再加升清(升麻、柴胡)降气(枳实枳壳厚朴槟榔乌药)之品,按照这个法度组方,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最合适的。慢性胃炎患者一定要经常服用补中益气丸或者补中益气汤,这样运化功能才能顺利进行,胃满而肠虚,胃虚而肠满,食糜流动开了,速度适当了,流水不腐,何以滋生幽门螺旋杆菌?
当然配合一些清热解毒药物,多是苦寒之药,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常用黄连、黄芩、苦参、公英、连翘、龙胆草等。中医有一个词“辛开苦降”,辛开主要是干姜、吴茱萸、川椒等,也有一定的杀虫灭菌功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