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宜昌夏天(下)

 宜昌石头书屋 2022-10-07 发布于湖北
▲封面
       谢谢大家的守候,我们现在继续。

▲补水
       最近这一两个月以来,持续高温,热得实在受不了,很多人包括笔者都感觉今年的夏天是有生以来经历的最热的一个夏天。

▲配图示意
       中央气象台把“压箱底”的“高温红色预警”都拿出来了,还说这是“1961年以来最强、最热”,就有人满世界问:“1961年有多热”?

▲8月22日湖北最高气温实况图
       其实大家都忽视了中央气象台的一个备注:8月17日,根据近日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最初的中央气象台
       史料记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全国上下总共就101个气象台站,中央军委气象局的预报员及整个预报组只有四五个人。

▲原中央气象局
       1953年,毛 主 席作出重要指示:“气象部门要常常把天气告诉老百姓。”经 主 席 批准,气象部门从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中 央 军 委 气象局改名为中 央 气象局。

▲天气预报
       到1956年,全国气象台站数量已经增加到1647个,中央气象台第一次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向北京市民播报天气预报。

▲气象台
       到了1960年,全国气象台站增加到3240个,已经具备观测全国气象的条件,于是1961年才有了全年、全国完整的气象观测记录。

▲庆祝宜昌解放大会
       1949年7月宜昌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所有的一切,这其中自然包括一直由外国人掌控的气象资料。

▲配图示意
       有关资料显示,1952年宜昌军分区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宜昌要建当地的气象台。

▲宜昌市 委 市 政 府
       而原来位于怀远路(现在的红星路)和滨江路(现在的沿江大道)之间的宜昌海关里面所设立的气象观察站因为那片地方被新成立的宜昌市 委和市 政 府所占用,

▲2016年5月珍珠路与西陵一路路口
       所以就把观察站(后更名为气象台)搬迁到东门外的珍珠岭。也就是原来的夷陵商业城的位置,现在的地税局三峡分局大楼街对面,

▲气象台社区
       而办公室、宿舍和食堂就在观察站的后面。于是就有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象台路”和“气象台小区”。

▲热火朝天
       那个年代春秋冬夏四季分明,夏天虽然也闷热,出门也一身汗,但绝没现在这样热得叫人“遭不住”(受不了)。

▲傍晚的河边
       白天随便找个“阴凉坝儿”(凉快的地方)睡午觉,晚上下河泅水,从镇川门到一马路的大河里人多的像下饺子似的;

▲大门开在陶珠路上的解放电影院
       解放电影院就是一排排可以翻正的木椅子,中间几把吊扇,旁边一些壁扇,可只要放电影,也抢不到“飞票”(退票);

▲宜昌人曾经的乘凉
       所有的宜昌人都在街沿上搬竹床、架铺板,泼水降温,出门乘凉。

▲普通人家的晚餐
       吃一碗熬了半天的绿(宜昌话说lu音“陆”)豆稀饭,

▲蚊烟
       点一盘六六粉和锯末做的老蚊烟,

▲一匹罐
       喝一杯又有颜色又解渴的林檎茶,

▲热天聊天
       听“日白佬”(讲古人)日白,

▲卖冰棒的
       要是荷包里有几个分分钱,来一根香蕉冰棒就太好不过了。

▲看电视
       后来有部分人家有了电视机,夏天就搬到外面大家看,就看《加里森敢死队》,一围就是一大坨(一大堆)人……

▲磨基山的灯亮了
       不过先要看磨基山上的电视塔高头的红灯亮不亮,要是不亮,就会有人开骂;要是亮了,皆大欢喜。

▲配图示意
       那个年代珍珠岭上的气象台规模很小,就几个百叶窗的观察设备,每天放几个氢气球,预报的也不太准,老宜昌人都调侃说:“中央气象台,十分可靠;湖北气象台,仅作参考;宜昌气象台,胡说八道。”

▲白龙岗上
       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宜昌气象台1971年从珍珠岭搬到东山,鸟枪换炮了;

▲新气象塔效果图
       到了2014年,新气象塔又搬到市郊海拔250多米的黑虎山上去了。有人调侃说:“那里不是城区天气,而是窑湾天气预报。”

▲黑虎山气象塔
       打住打住,现在的宜昌气象台是国家一级站。不仅预报着城市的天气,还关联着三峡大坝以及渝东鄂西的风雨变化,自然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

▲夏日午后的跑暴
       那个年代夏天也蛮闷热,好就好在老天爷照顾宜昌人,隔三岔五就“跑”一场“暴”(跑暴是宜昌话说的盛夏短时下雨),晚上好睡觉;

▲现在的荷花池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那个年代儿童公园要门票,还可以凭单位介绍信办月票。不过,宜昌的儿子儿几乎都是从红军宿舍那边翻墙而入的;

▲中书街的烟火
       那个年代自来水还没有普及,家家户户都在街头巷尾的水管子挑水吃,做饭既有烧柴的,也有烧煤球和蜂窝煤的,有吃北方挂面,也有吃南方稀饭的;

▲民主路的红砖楼
       那个年代工会很有权,居委会很会管事,各单位开始福利分房,家家户户住房条件开始得到改善,邻居都很互助,全家人出门,钥匙就放在隔壁人家里;

▲宜昌电力老钟楼
       那个时候全宜昌的人都听一马路电力钟楼打钟(报时),从早上六点一直“考”(kao普通话“敲”)到晚上九点,正好是作息时间;

▲1986年元旦长跑
       那个时候每年元旦都要搞环城赛跑,就在城区最热闹的主干道上跑,不跑到没人喊加油的新路去;

▲宜昌划龙船
       每年端午节“大端阳”(五月十五)都在大河里“划龙船”,全市万人空巷,都到河里看“夺标”,不像现在“赛龙舟”,划来划去划到别处去了……

▲实测高温
       笔者写完这篇拙文的时候,正是宜昌城区好多天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将高温红色预警换成橙色预警,气温从昨天的41℃降到36℃,2022年的全民“抗日”终于快要结束了。

▲菜场买菜
       想想我们这一辈人的经历:三年灾害没饿 死,

▲刊物插画
       文 革 武 斗没打 死,

▲1969年1月3日,宜昌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没熬 死,

▲废弃的厂房
       工厂倒 闭沒急 死,

▲防疫员穿过无人的街道
       三年疫 情没躺 死,

▲高温红色预警
       今年酷暑没热 死。大家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福份不浅。

▲改造前的滨江公园
       感谢代昊对历史照片的审核;感谢各位亲朋好友提供的宜昌气象台相关资料,感谢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的各位大咖的鼎力相助。未经许可使用本篇图文,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202208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