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志馆“副产品”的收获 通志馆在修志过程中,搜求到了浩繁的史料;编纂们在纂修通志之余,充分利用馆内及个人所得资料、研究心得,撰写并出版了相当多的著作,编写上海志与研究上海史取得双丰收。这些成果作为“副产品”,主要有:《上海市通志馆期刊》、《上海通》周刊、《上海市年鉴》、《上海研究资料》、《上海掌故丛书》等,下面整理介绍。1933年4月,通志馆出版了《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1卷第1期,此后按季出版,至1935年3月止,共出版了2卷8期,除《发刊词》外,共计有58篇文章,可分十二类,有沿革3篇、公共租界7篇、法租界7篇、地文8篇、政治4篇、外交6篇、金融7篇、工业1篇、教育1篇、学艺3篇、社会事业4篇以及附录2篇。
《上海通志馆期刊》 《通志馆期刊》就是通志馆将当时完成的通志草稿择要编印出来,不仅可以将期刊作为馆内刊物, 更主要的是,将草稿登出,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请求予以指正,以期改进,并作为宣传手段,以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给予资料上的援助和便利,一举多得。因为期刊是非卖品,供各地图书馆、政府机关、有正式注册的学校和学术团体,由于经费问题,每期仅印一千册,远远不能满足各机关团体索取收藏;1935年3月出至第二卷第四期时,由于经费不足,不得不停止刊印。但因期刊备受赞赏,有的甚至已译作英、日文,考虑到期刊供不应求,所以于1935年抽取期刊中自成段落而又重要的内容单独印刷十种,每种印五百份,定价发售,分别为《吴淞江》《上海的风雨》《上海的银行》《上海的日报》《上海图书馆史》《上海的定期刊物》《上海的文艺团体》《上海在太平天国时代》《关于上海的书目提要》《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其中《上海在太平天国时代》为徐蔚南所著。共出版六部,战前三部,战后三部,即为1935年、1936年、1937年、1946年、1947年、1948年这六年,每年一部。上海市年鉴共分二十四个类目,有一千多页,百万多言,堪称巨著。年鉴刊行后,影响很大,正如徐蔚南在1935年年鉴的弁言中说:“各界已咸称便利,中外报社视之若为上海资料之无穷库藏,竞相取材,继续不断,且有誉为我国空前创作,足以弥补百年来近代史之缺憾者”。
《上海市年鉴》 《上海市年鉴》不仅是上海史上第一部年鉴,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当时其他年鉴而言,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出版的连续性;篇幅大,内容全面;资料翔实、丰富;特载、附录等体例上的创新;对于数据图表的重视;系统性的沿革叙述,具有通志的形式。1、1934年2月15日~1937年7月,在《大晚报》上刊登,出l-149号;2、1945年12月~1947年2月5日,继续在《大晚报》上刊登,出150-209号;3、1947年2月19日~1948年8月,在上海《中央日报》上刊登,出210-288号。
《上海通周刊》 上海通(周刊)是通志馆同仁在徐蔚南带领下,在新媒体上开辟战场的尝试,结果既宣传了通志馆工作成果,又在报刊上兴起了一股“上海热”,尤其是刊登的经济生活、上海掌故、自然地理、人物传记等文章,极受读者欢迎,引起社会上的研究上海热。关于《上海通》性质,徐蔚南在发刊词中说,“虽则零星、简单、软性的,我们都不愿说废话和空话,希望能做到语必有据”。曾虚白形容《上海通》是“《大晚报》众多子息中最健美的一个”。“健”是指《上海通》的准确度高,每一句每一字都有根据;“美”是指趣味性强,有逸闻轶事和即景的小考据,勾勒出上海社会生活的素描。通志馆把在《上海通》周刊上发表的成果,汇聚成两本内容充实的著作一《上海研究资料》正续集。1936年,《上海研究资料》正集面世,该书是将上海通社自1934年2月起在《大晚报·上海通》及各报陆续发表的文章加以取舍、修订,汇编而成。书前有叶恭绰、柳亚子和曾虚白作序,书内分16门共48篇,既“表示了上海通社的成绩,同时也表示了通志馆的成绩”(柳亚子语)。1937年,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上海研究资料》续集,此书分14门共74篇,收录1936年间在上海通周刊及各报等陆续发表的文章。二册共90余万字,人称“小上海地方志”,对于今天的人们了解上海的过去以及抗战前夕的状况来说,这两本研究资料仍有相当用处。1984年由上海书店重印。
上海通社编辑的《上海研究资料》
1935年,上海通社积几年的搜寻史料之功,编辑出版了一套汇集了14种乡贤著作的丛书《上海掌故丛书》第一集。收录元明清三朝有关上海发展的文献,共31卷,汇编成第一集十册。《丛书》由柳亚子题签,胡朴安题书衣,陈陶遗、黄炎培作序;每种书后,都有上海通社作跋,介绍编撰人履历及书的内容、版刻等。第一集里,涉及了上海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夷患备尝记》等书记载了上海在太平天国、小刀会时期的情况。陈黄二氏在序中都给予了极高评价。
上海通社编辑的《上海掌故丛书》发行广告
1946年通志馆在改组为文献委员会后,计划将已整理的上海通志续编资料,按各个专题陆续刊印一百种,命名为“上海文献丛刊”,以保存史料、宣扬文献。在1948年出版了《上海胜迹略》《上海人口志略》《上海外交史话》《上海城隍庙》《上海事物溯源》《上海地方志综录》六种书后,并未继续编印。另外,为了方便市民,通志馆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陆续编写出版了《上海便览》和《上海通》两本简易的上海生活、旅游指南。
上海市文献委员会编辑的《上海人口志略》
上海通社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上海历史,介绍通志的编辑情况以及研究上海史的成果,他们与上海市广播电台接洽,1936年4月2日起,上海市广播电台特辟《上海历史》专栏,由上海市公用局约请通志馆编纂专任演讲,每周一次,直至1937年7月21日,共播出6期总计61次演讲。演讲时间为半小时,由编纂们根据各自所承担研究编目对电台听众作历史演讲,宣扬上海历史。通志馆几乎每位编纂都去电台演讲。徐蘧轩也于1937年7月7日讲演了《上海市政的十年》在电台播送。
徐蘧轩在电台播音《上海市政的十年》节目表 
徐蔚南在电台播音《上海市年鉴的编辑意义及其内容》节目表
有关电台演讲的题目,在《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中辑录了其中17篇,有“上海市政的发展、上海金融的发展、上海近代教育的发展、上海新式工业的发展”等等。徐蔚南的首次演讲内容是“上海如何发展到今日的样子”,这篇演讲稿发表在上海《铁路杂志》1936年第2卷第1期上。1936年8月6日,徐蔚南在电台演讲《上海市年鉴的编辑意义及其内容》。电台讲演在抗战之后又恢复,1947年6月,《申报》假座新声广播电台举办“星期日特别广播”,徐蔚南在6月29日和30日讲演了《上海的掌故》。除市电台邀请演讲外,各机关团体也时常邀约作现场演讲,次数最多的是上海青年会举办的《上海》系统演讲,1935年5月上海青年会智育部还专门编辑出版了演讲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