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答| 南沙参和北沙参有什么不同?

 拉拉酋长 2022-10-07 发布于广东

沙参的药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沙参,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吴普本草》中以“白参”之名收录:“二月生苗,如葵,叶青色,根白,实如荞,根大如芜菁。”《名医别录》中则为“知母”。

自古以来,对于《神农本草经》上的沙参一味,其实也是颇为混乱的,《本草经集注》中说:“此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本草纲目》:“沙参色白,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图经本草》:“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开紫花,根如葵根,大如指许,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以为异尔。”《蜀本草》:“其根如葵根,其花色白。”

从上述诸家所言,我们可以看出沙参一味于药用上,似乎并非同一种植物药材,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沙参。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是总的来说,在明代之前所用的沙参,诸家所认可的沙参仍然是以南沙参为真品,一直地到了明末,《本草汇言》才出现了“真北沙参”之名,而明确地将沙参分为南北沙参两种的,则是始于清代《本经逢原》:“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本草便读》:“清养之功,北逊于南,润降之性,南不及北。”

其实南北沙参两味中药的功效是非常地相似的,均是属于养阴药,且具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但南沙参有养阴清热、润肺化痰之功效,主治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适用于虚热喉痹(润肺止咳) 外感热病后咽喉干痛者;北沙参则主治胃阴虚、津液不足、咽干口渴(养胃生津)等症,适用于肺气阴不足久咳不愈者。

《施今墨对药》中也将南北沙参列为一对,主治:“热性病之伤津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舌光无苔等症;肺虚有热,咳嗽不己等症;胃阴不足,食欲不振者。”

南沙参又名泡参、泡沙参,为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根。 根胡萝卜状,不分枝,高可达1米,植株直立而不分枝,假总状或圆锥花序,狭窄,花梗短,花萼全缘或具齿;花冠常紫色或蓝色,花梗短,花丝下部扩大成片状,花药细长;子房下位,胚珠多数。种子椭圆状,以根入药。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刮去粗皮,即时晒干。

药材性状为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及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无臭,味微甘。

性味甘,微寒。归肺、胃经。

清热养阴,润肺止咳。具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等功用,主治气管炎、百日咳、咯痰黄稠、肺热燥咳、阴虚劳咳、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等症状。

南沙参的化学成分为生物碱、挥发油等,在现代药理作用中具有降低体温、镇痛、强心等作用。

北沙参又名真北沙参、海沙参、辽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主产于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地,夏秋季采挖,沸水烫后去外皮,干燥。

药材性状为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北沙参性味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之效。主治肺热燥咳、劳嗽痰血、胃阴不足、热病津伤、咽干口渴等。

北沙参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皂甙、生物碱、淀粉、挥发油、香豆精类、豆甾醇等,现代药理分析,具有祛痰、抗结石、强心、降低体温、镇痛、加强心脏收缩、升压、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胃炎等疾病。

南北两种沙参对于风寒咳嗽、肺胃虚寒者均应慎服,且也不宜与藜芦同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