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行漫记》的国共领袖100条-上

 大智若愚wxy 2022-10-07 发布于重庆

读书笔记

文章图片1

1、在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成为明日黄花。

有些一时的现象,但没有历史影响力,所以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成为明日黄花。

有些一时的事件,但没有人生影响力,所以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成为明日黄化。

文章图片2

2、毛泽东再三重复地说,为了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其他一切都要从这统一和决心来决定。

抗日成为主要矛盾之后,推行的政策就去除了建设苏维埃的政策集里不符合 抗日的政策集的部分,这样的政策集就成熟了。

文章图片3

3、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但我们推托说“没有法子”。有少数人尝试过,但失败了。这就被看成是做不到的事。

有意义但做不到的事,才有价值,只要有意义,最终就一定能找到法子去做到,价值 就是这么挖掘出来的,增量价值就是这么来的。

实现那个目标的那条路上存在很多秘密,秘密就是价值,秘密就是财富。

文章图片4

4、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为了自己的念想去冒险,要考虑到最坏情况,并为之 做够准备。

文章图片5

5、他的革命历史,说明他原来是个粗鲁的农民,可能一度有过崇高的梦想,要大大改变自己的世界,但是他掌了权以后,却没有找到什么办法。

没有办法,是人堕落和自私的开始,没有内容,是人萎缩的开始。外争不行,就必然落入内斗。外争行,内斗则止。

文章图片6

6、红军为了使南京抗日愿意作出很大的让步,因为这一政策,红军认识到他们单方面是不能实现的。

人们的目标分为三组:

1)稍作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

2)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3)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这是经典的三分法,将事情分为简单、困难和不可为三种。

你能做到的,一个小孩子同样可以做到,而你不能做到的,即使是爱因斯坦也办不到。

文章图片7

7、红军利用封锁来对敌人进行反封锁。

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看下文毛主席童年与他爸抗争的办法。用自己的战术对付敌人的战略,用自己的战略对付敌人的战术。

文章图片8

8、红军把机关枪架在山顶——因为他们没有高射炮——结果很有效,以致南京的飞行员来给城里空投供应时,不得不飞得极高。

这就是反包围,反封锁的结果,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文章图片9

9、一个保甲里的任何一个人如果犯了罪,整个保甲的人都要负责任。保甲长几乎总是富农、地主、开当铺或放债的,他们是最最积极的,自然不愿“担保”任何具有叛逆倾向的佃户或债户。无人担保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一个无人担保的人,可以用任何借口,当作“嫌疑分子”投入牢狱。

连坐制,商鞅发明的。

文章图片10

10、这就是说,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是操在乡绅阶级的手中,后者随时可以用拒绝担保的方法来毁掉一个人。

这无形中给了乡绅一种权力,凭此权力,形成了某种垄断,也迫使人只能读书做官去改变出路,即以另一种权力去对抗一种权力。

文章图片11

11、民团从事冒险活动,主要是为了进行报复和很快的到手钱财,他们在红白战争中以最富于破坏性著称。

对一个村庄,(民团)一个是长期性的力量,(正规军)一个是一时性的力量。所以我国一直是皇权和乡权的结合,皇权不下乡。谁结合住乡权,谁就能获得统治权。

但从全球性视野,这样的组织结构是无法与公司制的治理结构相竞争的。

文章图片12

12、他也告诉我,他在那次惊人的“抗日东征”中的个人经验,据说红军在一个月内增加了一万五千人。

这是在发展中巩固的策略实施的东征,如果是在巩固中发展,那便不会有东征。

长征到达陕北,有人主张先巩固再发展,不同意东征。毛主席则主张发展中求巩固。巩固再发展这是一般的原则。但是当时的历史情况和陕北的条件,必须在发展中求巩固, 否则就无法巩固,更谈不上发展。毛主席是具有高度的战略眼光的。

13、在一九三二年的中日淞战争中,中国农民就在炮火交加之中也毫不在乎地继续种他们的田。

这个让人想到现在中东和欧洲的一些战场,原来我们90年前,也处于这么一个境地。

14、自从红军用白军那里缴获的设备成立了无线电通讯部门之后,他们的密码从来没有给国民党破译过。

这是具有全国性视野的人,才会这么做。而现在我们是具有全球性视野。

《人类简史》说:

一直要到20世纪,欧洲以外的各个文化才真正有了全球观点。而这正是让欧洲霸权崩溃的关键因素之一。

15、就是因为我们把这种牲口留在后方,我们的骑兵在前线才不可战胜!要是有一匹马又壮又能跑,就是毛泽东也不能把它留下不送前线!我们在后方只用快死的老狗。

主要矛盾抓得非常好,所有次要矛盾都要服从 主要矛盾。这是高超的执行力。

16、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枪炮、粮食、农服、马匹、骡子、骆驼、羊——最好的都送去给我们的红军战士!

主要矛盾抓得非常好。

17、前线少一个好人比少一匹好马好办!

主要矛盾抓得好,执行的很透彻。

18、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

他们融入了集体,消除了个人,眼里只有目标。这个让人想起在阿西莫夫的宇宙里,盖娅是人类最终级的进化形式,所有个体,共享一个意识。

19、他们来历不同,但是同普通中国军队相比,是真正的“全国性”的军队,后者一般都按省份不同分别编制的。

全国性的视野,这是那些军阀之所以军阀的地方,他们没有全国性的视野,只有地方性的视野。

20、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为什么70年代,感觉大家虽穷但没什么压力,还是满足的,因为那时候的人没有全球性视野。现在富了很多,但却压力大,现在的人很容易获得一个全球性的比较角度。

21、他们在路上几乎整天都唱歌,能唱的歌无穷无尽。他们唱歌没有人指挥,都是自发的,唱得很好。只要有一个人什么时候劲儿来了,或者想到了一个合适的歌,他就突然唱起来,指挥员和战士们就都跟着唱。

这估计就是文工团的必要性来源吧,历史上没见有文工团描述的。

22、我觉得他想把他的哲学,即“长期观点”的辩证法,作为任何大规模行动中的权衡标准。

长期的东西,是贯穿全局的,是战略家做全局战略的线索和指标吧。

如果只是短期的,那么它没有发挥到全局的基础,就只是战术,而就没有战略了。

23、西北全境以及其他各地武装和非武装的中国人民似乎都拥护他们的许多政策,因此,这些政策很可能成为造成中国命运发生根本变化的重要手段。

政策是作用于长期的东西。正如宇宙是由万有引力起支配作用的一样,长期的、长范围的东西,塑造全局,短期的东西决定局部。

24、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国民党也把这定做他们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目标,是把人团结起来的东西,不实行那种目标,就不能人团结起来,即不能团结起来,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战略空间去对付帝国主义施加的压力。

不能统一人的思想,但可以统一人的目标。

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要比团结在一个人周围容易的多。

25、今天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我们苏维埃的政策决定于这一斗争。日本军阀希望征服全中国,使中国人民成为他们殖民地的奴隶。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反抗日本经济和军事政府的斗争——这就是在分析苏维埃政策时必须记住的主要任务。

围绕着这个目标去团结和组织力量,才能够积聚起力量。

这是一种全国性视野,随之会进入全球性视野。否则就不能获得全球性视野。

26、他们能够滔滔不绝地谈每次战役的日期和经过,他们进进出出别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无数地方的情况;但是这些事件对他们只有集体的意义,不是因为他们作为个人在那里创造了历史,是因为红军曾经到过那里,而在红军后面的是他们为之战斗的那个意识形态的整个有机力量。

把个人融化进了目标里。

27、他参加红军以后,他就把自己给忘掉在什么地方了,如果你不是一再地问他,就不会听到更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你所听到的只是关于红军、苏维埃或党的故事。

这是我国集体主义的历史起源吧,从家天下到国天下。

28、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关注一下毛主席的视角,把这个视角从国家普及到了家里,其中想必也普及过到了组织里。

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有些同志,在过去,是相当地或是严重地轻视了和忽视了普及,他们不适当地太强调了提高。

29、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

这个也许是形成包围和反包围,形成围剿和反围剿的一个思考线索和起点吧。

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的许多各别的小围剿。

30、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视角的普及,当一个东西能普及的时候,就说明它是对了的。所以普及本身起到了是观察东西正确与否的一个作用。

31、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所以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主席一直是强调斗争中的团结。

32、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方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

实用主义。

33、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

毛主席喜欢的书。

最早的《盛世危言》5卷本包括57篇文章,其标题分别如下:

1)《道器》、 《学校》、 《西学》、 《女教》

2)《考试上》 、《考试下》、 《藏书》 、《议院》

3)《日报》 、《吏治上》 、《吏治下》、 《游历》

4)《公法》、 《通使》 、《禁烟上》 、《禁烟下》

5)《传教》 、《贩奴》 、《交涉》、 《书吏》 、《廉俸》

6)《建都》、 《教养》、 《训俗》 、《狱囚》、 《医道》

7)《善举》 、《税则》、 《国债》 、《商战》 、《商务》

8)《铁路》 、《电报》、 《邮政上》、 《邮政下》

9)《银行上》 、《银行下》 、《铸银》 、《开矿》

10)《纺织》、 《技艺》、 《赛会》 、《农功》、 《垦荒》

11)《旱潦》、 《治河》 、《防海上》 、《防海下》

12)《防边上》、 《防边中》 、《防边下》、 《练兵》

13)《水师》 、《船政》、 《民团》、 《火器》、 《弭兵》

34、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我读一些象经书那样实用的东西,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

所以弱者,是因为没有把东西进行数学化,什么东西都搞终点化,以数学为终点,因为数学是最没有歧义,最有确定性,最具预测能力的东西。能预测,才是圣人。

35、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

看看毛主席是怎么读书的。

36、他只有处境不顺当的时候,才求神拜佛。

指毛主席的爸爸。所以如果发现某个人在求神拜佛,有可能是他处在不顺当的时候,股市风向标。

37、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

经书把问题归于人身上(这样就站在了一个致高点了),经书不能致胜,经书是把人改造的易于统治。

38、湘军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正当湘军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预定的战争取消了,南北'统一’了,南京政府解散了。

说明当时孙中山,低估了自己的力量,远没有开发完自己的支持力量。

39、我不喜欢第一中学。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还不如自学更好。我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知行合一的执行能力。

毛主席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去读书,为的是锻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在学习时心绪不受外界干扰,在任何时间和场所都可以很好地学习。

40、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我差不多已经作出结论,我最适合于教书。

伟人早期的判断和思想。

41、这时候湖南师范学校的一则动听的广告,引起我的注意,我津津有味地读着它的优点: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

主要矛盾,抓要点,因为毛主席的自学能力很强。

42、我在师范学校读了五年书,抵住了后来一切广告的引诱。

知行合一。

43、他们多半不知道彼此在参加共产党以前的日子的情况,他们往往把这些日子看做一种黑暗时代,真正的生命只是在成为共产党人以后才开始的。

这是一种集体意识吗?从来没有感受过,估计是会心里满足的。

44、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毛主席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历史,估计也以这个角度去解读二十四史了。毛主席重普及甚于提高。应该是普及的过程,自然产生很多思考,自然也是提高的过程。

45、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直接普及,普及完成了。

46、即使共产党在和国民党分裂以前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政策,从工人和农民中创建了党的军队,毛泽东也并不认为反革命在一九二七年会被打败,“但是,苏维埃就可能在南方大规模展开,就可能有一个后来无论如何不会被消灭的根据地……”

战略家的认知。

47、苏维埃是从革命的废墟上兴起的,它要赤手空拳从失败中斗争出一个胜利的结果来。

从失败中斗争出一个胜利的结果来,这个建设者描述角度。

48、在军队内部,朱德和我得同两个倾向作斗争:第一个倾向是要立即进攻长沙,我们认为这是冒险主义;第二个倾向是要撤退到广东边界以南去,我们认为这是'退却主义’。

冒险主义和退却主义的真正认知,反而被外行人指责是逃跑和不敢斗争。

49、他们被撤去领导职务,在福建会议以后,他们就没有影响了。

影响就是路径依赖。

50、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补充新的兵员,在新的农村地区实行苏维埃化,尤其重要的是在苏维埃政权的坚强领导下巩固红军攻克的地区。为了这些目的,没有必要打长沙,这件事本身含有冒险的成分。

紧抓主要矛盾,不盲动。

51、企图把长沙当做一种根据地,而不在后面巩固苏维埃政权,这在战略上和在战术上都是错误的。

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审视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