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老人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有在最落魄的时候,才能看清,身边究竟是人还是鬼。” 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其实这个道理,放在任何时代,都一样成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很多志同道合的人选择了分道扬镳,但廖运泽、廖运升、廖运周这三兄弟,却从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 同样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三人,都成为了将军,之后又同样选择了起义,但最后,他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同为黄埔生提起廖家三兄弟,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是谁,在那个战乱频发的年代,涌现出了太多的英雄人物。 他们的精神,也鼓舞着后世,铭记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如果不是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而廖家三兄弟,就曾经在那个战乱年代,像一个真正的英雄一样,带领大部队,夺取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三个人分别是廖运泽、廖运升、廖运周,他们虽不是同一个爹妈生,但也是打断骨头连着亲的堂兄弟。 ![]() 廖运泽出生于安徽一个普通家庭,虽然家境一般,但廖运泽从小就立下大志,希望长大后,自己能加入军队,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这个目标,廖运泽一直在不断努力,大学毕业之后,他就进入了黄埔军校,那时候的他,觉得自己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廖运升以及廖运周,一直以廖运泽为目标,他们的父辈,曾经参加过农民起义,这份精神,一直鼓舞着他们。 虽说都是年轻人,但他们做起事来,却从不含糊,尤其是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一直都有着清晰的判断,那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当时的黄埔军校,影响力巨大,两兄弟为了完成自己的军人梦,也和廖运泽一样,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之后,又到了黄埔军校学习。 三人同为黄埔生,也让他们的家人为之骄傲。 ![]() 一同加入战争廖运泽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之后,他便履行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为了民族荣誉而战。 在南昌起义中,他是有勇有谋的指挥者;在抗战时期,他奋勇杀敌,为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战胜利后,又进入了四年内战时期,但抗战时期的廖运泽,一直在国民党手下,顽强抵抗外来侵略。 现在好不容易抗战胜利,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实在不愿意看到两党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于是,便主动回到老家,休养生息。 廖运泽在黄埔军校毕业之后,便参加了北伐东征,在战场上,他用尽全身力气,与敌方抗争。 ![]() 在他眼中,个人生死无关要紧,只要能保证战争胜利,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一点,值得无数人敬佩。 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廖运泽目睹了日军的残暴行为,于是再一次加入了抗日武装的队伍中。 之后,与日军展开了顽强斗争,之后,抗日战争胜利,廖运升和廖运泽一样,不希望看到内战的局面,于是也回了安徽老家。 年纪最小的廖运周,和哥哥廖运泽一样,同样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因为起义失败后,他又连续参加了几次农民起义,一直在为了民族而战。 之后的台儿庄战役,廖运周作为队伍中的主力军,给了日军猛烈一击,在抗日战争中,廖运周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与两位哥哥不同的是,廖运泽和廖运升,在内战期间,这二人都选择了隐退。 而廖运周则在淮海战役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抓捕国民党主力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同的命运抗日战争后,三兄弟所做出的选择不同,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命运也会发生很大的不同,廖运周虽说年纪最小,但却是三人之中,成就最大的一个。 因为在黄埔军校学习时,他学的是炮兵专业,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就被调到了沈阳炮兵学院。 1955年,廖运周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因病去世,享年93岁。 ![]() 而廖运泽虽说在内战刚开始时,选择了逃避,但1948年,他又被国民党召回部队,之后为了协助共产党取得胜利,他又想办法与共产党取得了联系,最终帮助共产党取得胜利。 1952年,廖运泽被安排到南京政协任职,直到1987年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廖运升的一生,也是不断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 他在建国之后,被安排到南京城市建设局,之后又调到了南京市委工作,1981年,廖运升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纵观三个人的一生,自从儿时立下大志,便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屈不挠,顽强抵抗。 ![]() 新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甘愿付出全部心血的人,才得以成立,他们的成就,已经不仅仅能用“伟大”形容得了。 总结在那样一个战火频发的年代,廖家三兄弟,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认知,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为了儿时的梦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这是多么强大的一种精神动力,他们的经历,也鼓舞了无数的后代,只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目标,就一定要不断为之奋斗。 当时那个年代下,所有的共产党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解放全中国。 ![]() 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们浴血奋战,不辞辛劳,更有无数的共产党员,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份情谊,身为后辈的我们,要时刻铭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