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苏区是如何建成的?

 莫为天下先 2022-10-0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正文共3000字阅读时间约 8分钟

图片

去年看金一南将军的《浴血荣光》,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
从苏联的十月革命,到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东欧社会主义政权,再到越南、朝鲜、古巴,都是先夺取政权,然后再建立政权。只有中国的革命,是在夺取政权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职能完备的红色政权。
这个政权就是1931年11月宣布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定都瑞金。这里地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人口453万,被称为中央苏区

那么,中央苏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为什么它会出现在赣南、闽西地区呢?
故事要从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开始说起。

图片

01

为什么要离开井冈山

图片
“井冈山模式”就是根据地模式,相比“流动游击”而言,这是一个大进步。通俗一点理解,纯粹打游击属于“居无定所”,而建立根据地就有了能够提供给养和休整环境的“大本营”。

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不是放弃了“井冈山模式”,而是因为井冈山根据地本身有它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毛泽东所说的“经济无出路”。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之所以选择了井冈山,是经过广泛考察的,按他的说法:“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

井冈山的优势,其一当然是它的地形环境,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其二就是山上有水田和村庄,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给养。

图片


但问题是,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部队有1000多人,而山上原本的袁文才、王佐两部又各有150人左右。也就是说,这时山上的人口有3000人左右。

“一担”是120斤,假设一人一天吃1斤粮食,那一年就需要消耗3担。那么“万担”可以支撑的人口,也就是3000多一点。所以当时的情况仅仅是“持平”。

但没多久,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800多人也上山了,还带来了湘南起义的大批农民军,于是井冈山的经济情况一下就“失衡”了。等到彭德怀带领平江起义部队上山时,“经济无出路”的情况愈发严重。

粮食不够就只能下山去买,然后挑上山,这就是《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但这个“出路”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国民党会随时进行封锁。

除了经济原因,第二点就是地理原因。

图片


如上图所示,罗霄山脉被三条大河“包围”,北面是长江,西面是湘江,东面是赣江,这三条大河都无法徒涉。这就意味着,红军最擅长的运动战,在这片区域的发展空间有限。

就这样,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共3600人,从茨坪地区出发下了井冈山。留下来坚持战斗的,是彭德怀的红五军。

图片

02

路在何方

图片
离开井冈山,是为了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那应该去哪里呢?

首选就是赣闽边界。因为江西的国民党势力是比较弱的,但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而何健的湘军实力比较强。相对来讲,福建本地军阀也比较弱,所以在江西、福建两省的边界建立新的根据地,在外部环境方面最有利

此外,赣南、闽西地区是夹在罗霄山脉和武夷山脉之间的一片广阔地区,既有山区做军事屏障,又有大片的肥沃土地来发展经济,所以具备建立根据地所需的地理和经济优势

下图便是井冈山和瑞金的位置关系图:

图片


但红四军主力走的线路却是条大曲线:

图片


为什么这样走呢?原因就是前面讲的,三面都有不能徒涉的大河,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不能冒然走需要渡河的线路,所以只能南下,然后从赣江上游的江面狭窄处过河。

图片

03

最困难的时候

图片
这是一段极其艰辛的征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路上几乎没有群众基础,陈毅元帅后来这样回忆:
当时红军人生地不熟,常常找不到向导…一走错路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当时一般群众不太愿意给我们带路,我们也不敢随便找人当向导。我们找的人,是曾经和北伐有点关系的。
1月底,红四军走到了那条“大曲线”的底部: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就是在这里,遭遇了红军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次险情。

2月1日,红四军在寻乌的圳下村宿营。第二天一大早,山区里下起了大雾,尾随的敌军在此时发起了突然袭击。更不巧的是,主力28团在林彪的带领下已先行出发,导致朱毛指挥部的防御能力非常薄弱。

所幸的是,毛泽东当时带领政治部驻扎在村外的“文昌阁”,没有引起敌军的注意。所以枪一响后,毛泽东就从屋里向山上跑去,脱离了危险。

朱德、陈毅都和敌军近在咫尺,情况非常危急。陈毅跑的时候甚至被一个国民党士兵抓住了衣服,他奋力甩掉外套,恰巧扣在了那个士兵的头上,才幸运脱身。晚年的时候,陈老总曾这样回忆:
此事已过去43年了,回想当时情景,如果使毛主席身陷不测,还不知以后中国革命会怎样发展。每念及此,令人不寒而栗。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我至今未忘。
毛泽东、朱德、陈毅幸运脱险,但朱德的夫人伍若兰不幸被俘,2月12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这段历程,在后来红四军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被称为“我军最困难的时候”。

图片

04

否极泰来

图片
红四军挺进赣南闽西的这条大曲线,其实挺“形象”的:南下的时候,一路是挫折和困难;寻乌遇险,恰是曲线的“低谷”;而开始北上之后,就有一种否极泰来的感觉了。

首先是大柏地伏击战,时间是2月9日,当时红军绕开了瑞金,在北面的大柏地山区伏击围歼了追敌两个团,阴霾尽扫,士气大振。

然后进占宁都,继续北上到达了东固,并于2月20日与这里的江西独立第2团、第4团会师。红四军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安置了伤员,得到了充分的休整。

2月25日,红四军离开东固,北上走了条“小曲线”,于3月4日攻占广昌。然后翻过武夷山脉,在3月14日占领了有“小上海”之称的长汀。长汀城里有小型兵工厂和军服厂,红四军的着装统一,便从这里开始。

图片
电影《古田军号》

4月1日,红四军离开长汀回到赣南,并在瑞金和从井冈山突围出来的彭德怀红五军会师,然后在雩都(于都)建立了赣南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5月20日,红军第二次入闽,并在这里停留了9个多月,初步建成了闽西苏区。
上面出现的这些地名:宁都、广昌、于都等等,都是后来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的战略要地。

故事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这只是中央苏区建立的“物理”过程,还没有涉及本质的原因。

赣南闽西地区有地理、经济优势,也有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这两条是中央苏区得以建成的客观条件,而更重要的,是人的主观能力。

图片

05

“谁”建成了中央苏区

图片
在中央苏区的建成过程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就是1929年12月底召开的古田会议

小杜以前对古田会议的理解,主要在“整军”二字上:反对流寇主义,纠正极端民主化倾向,建立起一支有别于旧军阀部队的新型人民军队。

直到开始思考“中央苏区是如何建成的”这个问题时才发现,古田会议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军事”整顿,更在于“政治”建设,它直接决定了中央苏区的建成。

“谁”建成了中央苏区?答案就是红军,不是之前的红军,而是被赋予了政治使命的“新”红军。

这是毛主席“政治建军”的伟大创举。

图片
电影《古田军号》

毛主席在井冈山斗争的后期,就提出了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还要担负起做好群众工作的任务。这就是政治建军的“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我们后人看这三大原则的感觉是:对啊,就应该这样啊,这不是共产党部队的最基本素质吗?

但当时的大部分人其实是想不通的,因为红军那时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所以打仗和筹款的重要性很容易理解,但做群众工作费力费时,而且见效有个过程,要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

毛泽东一直在坚持,他坚信这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基础,所以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教育”着红军。

我们都知道主席的游击战“十六字要诀”,但这是战术层面的总结,主席对游击战的战略设计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对敌人。所以游击战的最底层思想就是群众工作。

主席反对“流寇主义”,但本质上不是反对这个“流”字,因为红军打的就是流动游击战,建立中央苏区的过程中,红军也是不停地在赣闽粤三省之间流动。主席反对的是“寇”字,“寇”的相反面,就是新型人民军队。

图片
电影《古田军号》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寇”,而能够发动当地群众,传播革命思想,将“火种”燃烧成燎原之火,那才是“红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主席在1930年1月写给林彪的信,因为林彪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林彪代表的其实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悲观思想,不是他一个人出了问题,而那时,古田会议才结束没几天。

这封信的一开头,主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这就回答了金一南将军在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只有中国革命是先建立政权,后夺取政权?

因为有毛主席。在当时大多数人都觉得应该先通过革命推翻政权的时候,是毛主席看清了中国的实情,提出了先建立政权的理论。

这才有了中央苏区,和后来的新中国。

图片

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