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托里一中迪安文学第四期会员作品】改革开放--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段爱锋 2022-10-07 发布于新疆



1.改革开放——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阿依塔娜(8·21

在昨天下午的文学社团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电影《远去的牧歌》,加上这次社团课算我第二次看,第一次是在18年的十二月份。
这部电影贯穿的时间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中期,分别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演绎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在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影片中更以胡玛尔大叔、哈迪夏大婶、博兰古丽、羊皮别克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哈萨克民族带来的巨大变化。
影片中的哈萨克族小伙羊皮别克是一个自小失去父母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一个骑着摩托车贩卖羊皮、羊毛的小贩最终成功转变为一名商人,他的成功转型改变了游牧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这是一种在新政策下的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敢的小伙子。
影片中,胡玛尔大叔的儿媳妇在劝说她的公公去城里生活的时候说,她不想博兰古丽将来也在草原上放羊,希望她能去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能在稳定的城市里生活。作为一位生活在草原没有经过现代文化教育的妇女,她的话语很粗糙,但是却展现了青年一代的牧民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的措施后,胡玛尔与牧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大草原和过去告别,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以前骑着马行走逐渐转变为乘坐汽车出行,这些改变不仅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还使老人、妇女儿童得好更好的照顾,以及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
 通过观看此片,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变化,草原民族“四季游牧”这一经过上千年人文历史积淀的生活方式,正从我们眼前渐渐消逝,然而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为牧民们带来的却是更加稳定美好的现代化生活。

作者简介

阿依塔娜,女,哈萨克族,托里一中八(21)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喜欢写写心灵文字。
本人性格开朗,为人诚恳,乐观向上,兴趣广泛,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


2.最后一次迁徙—— 《远去的牧歌》 后感
                   文/波塔库孜(8·13)

前几天老师带着我们观看了《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让我深受感动。影片演绎了40年来草原牧民轮回迁徙的生活,还原了逐水草而居的完整过程,以真实且美丽的场景将“游牧”这个人类生存方式的艰辛和壮美展现在我们眼前,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间密不可分的食物链关系,更是人类对生存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他们因时而动,千里迁徙,尤其每当转场时,牧民们带上全部的家当,赶着家家户户浩浩荡荡的牛马,翻山越岭,赶赴下一个牧场。而在这路上,他们遇水过水,遇山翻山,一次转场就是一月半月,也会有生死离别。影片中的哈迪夏就是两次失去了自己的至爱家人,但也只能选择擦干眼泪做一个女强人,还有胡马尔大叔和羊皮别克都不得不在保护草原和赚钱中做出决定,而他们选择了保护草原,就只是因为他们的根都在草原,草原就像是家,是归宿,因而他们对草原有敬畏之心,爱慕之情。
随着科技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那些草原的儿女不得不告别草原,尤其是胡马尔大叔,他在影片中代表牧歌最后一位牧歌传承者,对草原的爱深入骨髓可是也选择了定居生活。
影片最后是两个骑马的老人在夕阳下向远方走去,似乎代表着走向更加美好的时代。
  虽然我们一家就是牧民,但转场没有影片中那么艰难险阻,都是用现代交通工具——卡车搬家,有很多与我所知不同,但是我爷爷讲的故事和影片一样:转场用骆驼,渴了喝马奶,玩耍是打猎,这让我深受感动!
 胡马尔大叔在离开前,他的无私伴侣——黑马离去,他为了不让老鹰变得像自己那么无用选择了也让它离开,它们的双双离去,似是拿走了胡玛尔的魂。
随着时代的变迁,哈萨克族牧民的文化也淡了,但相信这种精神和文化会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作者简介

波塔库孜,八(13)班学生,兴趣广泛,成绩优秀



3.别了,草原 ——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玛合帕丽(8·13

这部电影以1980年中期冬天草原上哈萨克族牧民,在暴风雪中转场的故事开头。以2010年中期的秋天最后一次搬迁结束了故事。在此期间,他们转场了无数次,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困难。故事让人觉得温馨,又让人感动。在故事的结尾因为时代的变迁以及国家的政策他们不得不离开了他们最爱的草原。
在这电影里,我似乎看到了我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让我掀起无限的回忆。又似乎看到了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有些甚至是从父母口中听到的他们的童年。无论是胡马尔爷爷还是哈迪夏奶奶还是游牧村的所有人,都给我留下了无限的回忆。当羊皮别克卖羊皮,挖虫草想要致富游牧村里的人,却无意间破坏了大草原的时候,胡马尔大叔的一句话,让我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他说:“你爸妈从小离开了你,你是我们养大的。别人干什么我管不了,但是你干了不行。”他把羊皮别克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更像一家人一样。
电影里任何一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是一家人,是几十个家庭组成的一家人。他们的心是相连的,他们的爱是相互的。这不仅让我回忆起大草原上的生活,也想起了那里可歌可泣的故事。


3.“寻找你的归宿吧 我会想你的
---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吾勒盘(7·8

一曲悠扬的牧歌,一幅变迁的画卷。影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开始,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老风口,暴风雪马上要来了,必须在大风到来之前通过老风口,在北风凛冽中大范围迁徙,爬冰卧雪的游牧生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的弱小,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前一刻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后一秒就离开了深爱着的家庭
可以说,和《远去的牧歌》主人公胡玛尔大叔和哈迪夏阿姨一样,哈萨克族和其他生活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都是建国以来新疆繁荣稳定、稳步发展的受益者,新疆的每个家庭都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之中,生活工作在新疆的每个人都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自治区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从未中断,你去寻找你的归宿吧 我会想你的,我亲爱的草原.
作者简介
吾勒盘,七(8)班学生,喜欢唱歌。



4. 时代的变迁——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布勒迪尔亲(7·13

 在文学社老师带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横跨了40年,以冬春夏秋为结构,讲述了哈萨克牧民退牧还草的过程,也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走向定居兴牧过程。
电影暴风雪开场,队长胡玛尔大叔带领牧民转场,在暴风雪中胡玛尔的儿媳妇要生了,三个骆驼围起来,毡布一搭,就这样生下了孙女博兰古丽。这一幕让我觉得在牧区女性经历苦难和艰辛时表现出来的坚强为之震撼。
羊皮别克在那次转场中明白了如果仍然坚持在草原上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就算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于是他开始卖羊皮,羊毛,慢慢的从一开始有一辆摩托车,到最后有了一辆高档的小车,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在剧中哈迪夏奶奶对孙子说牛粪生火好,我总不能砍树吧?树砍了,鸟就不来了;鸟不来了,蝗虫就多了;蝗虫多了,草没了;你说草没了,羊吃什么?这段话让我很受感触这反映了哈萨克老人对草原对大自然的热爱。
胡玛尔大叔与他的马感情十分深厚,当这匹老马已经精疲力尽躺在地上,见胡玛尔大叔来了,竟然奇迹般的站了起来。胡玛尔大叔哭了这匹老马也哭了,他们相互陪伴几十年一人一马之间的情谊十分深厚,在大叔的眼里可能这匹老马是他的坐骑,是他的朋友,更是他的亲人。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深,在这部电影里,萨吾列西是胡玛尔大叔的儿媳妇她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在草原上放一辈子的羊。当博兰古丽想让爷爷去村里生活时,胡玛尔大叔说:“我老了,没用了。其实并不是胡玛尔大叔认为自己老了而是胡玛尔大叔离了草原他什么都不会。这也让我们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有一技之长才可以在社会立稳脚跟,如果什么都不知道光有理想那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简介
布勒迪尔亲,成绩优秀,兴趣广泛。


5.我们都老了,去找你的归宿去吧
                                       ---《远去的牧歌》有
/热安(7·15

415日下午,在迪安社团室看了一部电影《远去的牧歌》,影片演绎了40年代来草原轮回迁徒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的生产变迁,人物的情感历程。讲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中国哈萨克牧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在保护草原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告别过去,迈向新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老风口,暴风雪马上要来了,必须在大风大风到来之前通过老风口,在北方凛冽中范围迁徒,爬冰卧雪的游牧生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弱小,是那么不堪一击,前一秒还是一个活生命,后一秒就离开了世界,家庭、亲人。
跟随光影的变换,感受着剧中人物艰辛和成长,不禁让我联想到,在寒假时我在托里县山区。那时那里连续下了三天雪,我们头发、眉毛、睫毛都结上了冰霜。即便是这样,牧民们也从不喊累喊冷。这可能对于他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牧民们来说是多么大的灾难啊!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遥远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了,但从未中断过。影片中饱含着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鼓励着我们各族青年职工要争做时代先锋的勇气,在勤奋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艰辛环境下磨砺意志,告诉我们要走向现代文明、努力开创美好生活。
作者简介

热安·叶克品,托里县一中7(15)学生,爱好唱歌。



6.《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文/迪娜拉(7·12


 415日的下午,我们在社团观看了《远去的牧歌》,这部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摄制的新疆首部巨幕电影,感触颇深。
这部电影是以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线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跨越到今天,故事围绕新疆草原牧民胡玛尔一家人游牧生活的变革展开,全片分为“冬,春,夏,秋”4篇。讲述了哈萨克牧民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故事。简短的90分钟电影,通过讲述哈萨克游牧民族转场的故事,充分展现新疆冰峰雪山、森林草原、古村旱田、戈壁沙漠、胡杨草滩等独有的自然景观。同时生动展现了各民族间相濡以沫、惺惺相惜,纯朴直率的民族性格,以及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淳朴民风等。改革开放后的40年间,牧民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哈萨克牧民千百年来保持的游牧生活和新生活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现了哈萨克牧民豪迈宽广的性格特征和自然生灵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交织。
影片中羊皮别克这个角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羊皮别克,一个吃百家饭养大的孩子,理应按照游牧族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游牧去走完自己的一生。然而,却奏响了整个影片中最不和谐之音符,被称“不务正业”的头衔。靠着卖羊皮发家,贩卖山羊绒、虫草过活,在草原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羊皮别克山庄。他这个角色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的缩影,敢于打破传统,去不断发掘,从羊皮到山羊绒再到虫草,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断地摸索,发现、创新和进步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赚钱生活和保护草原之间,面对如此现实的矛盾,羊皮别克不得不做。
《远去的牧歌》鼓励我行各族青年职工要遵循担当、诚信、专业、创新、稳健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
迪娜拉,七(12)班学生,性格活泼。成绩中等。


7.《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美尔古丽(8·12

昨天下午我们在社团课看了一部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对我有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深山里的哈萨克民族一家一年四季“赶场”的生活,最后在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决定搬出深山,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这里有一段是演哈三被派去赶养群,在妻子的阻劝下,他还是依然执行了任务,走前说:“派我去就去,哪有那么多事”他去的时候也没回头。可他在雪中倒下的时候,他那坚韧的品质被随寒风被带走了。妻子的埋怨,女儿的哭泣,就这样走去了远方。我个人想这应该是哈萨克族的于生俱的天性吧,把大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老组长的两只动物,也让我印象很深,在影片的中后部分,在老人抉择是否要离开熟悉的家园时,给出了答案。而他的马,陪伴了他一辈子,在快死时见到主人又立刻站了起来,向远处奔去。我记得老人当时说过一句话:“去寻找你的归宿吧”!像这鹰,它终是要去飞翔天空的,一切都会回归本质的。
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实行了乡村振兴的政策,鼓励牧人搬出深山。牧歌虽然远去,但那情怀与精神永远在深山中荡漾。牧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山这片草,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简介

美尔古丽,八(12)班学生,成绩优秀。


8.去吧,去寻找你的归宿吧
          ——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出阿克(7·12

《远去的牧歌》以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主线,在40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和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以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跨越到今天,故事围绕草原牧民胡玛尔一家人游牧生活的变革展开,全片分为"(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中期)"(2010年代中期)4篇。
 在《远去的牧歌》 当然也有很多生活中的小插曲,亲人们之间离去的不舍,亲人们之间相互的矛盾,亲人们对羊皮别克的关爱,还有被生活所压迫的凄苦。当然它还有一些其他的主题,例如说对环境的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亲人们的思念,对生活的考验,对牧羊人在转场中发生的事情中可学习的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勇敢不懈,坚持到底,有责任心,不为困难所打倒的精神。
最后主人公当年转场时的无所畏惧,意气风发,后来的年迈,亲人的离去,最后下乡的环节让主人公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年老无用,最后与自己一起成长的老鹰和马也与自己离开,去寻找了自己的归宿所不欲勿施于人。
牧歌虽然远去,但那情怀与精神永远在深山中荡漾;牧人虽然离 开,但这片山这片草,永远不会忘记。
通过观看这次《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我也深深的感觉到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可能在那个年代学习不好可以,出了社会回家放牛放羊,但是现在国家都是统一圈养牛羊,都是全国统一化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眼前的机会,把握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未来走出一道光明的道路。
作者简介

出阿克,八(12)班学生,性格活泼,爱交朋友。



9.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迪达尔(7·2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名叫 《远去的牧歌》的电影,受到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深山里的哈萨克族一家一年四季“赶场”的生活,最后在新时代的背影向下搬出深山幸福生活的故事,
他们的淳朴令人难忘。
记得有一段是哈三被派去赶羊群,在妻儿的百般劝阻下,他依然去执行任务,走前还说了一句:“派我去那,去哪里来的那么多事!”她走的是那样毅然决然毫不回头。可当她在雪中倒下时,他那种坚韧的品质,便随寒风一起被带走了。妻子的埋怨,女儿的哭泣和着风,把他送去了远方... ... 我想这便是山谷中哈萨克族的与生俱来的天 性吧,舍己利人,大家共同的利益永远放在心中的第一位。
主人公胡玛尔有的两只动物。在影片的中后部分老人抉择是否要离开熟悉的家园时给出了答案。当他把老鹰放飞后,他啄完食又回到老人的家里,之后,又回归天空,在蓝天的怀抱里翱翔。而他的马,陪伴了他一辈子,在快死时见到主人又立刻站了起来,向远处奔去。我记得老人当时说过一句话:“去吧,去寻找你的归宿吧!”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老人与马的深情,还有万物都是自由的,都应该回归本性,就像这马儿,他终是要奔去远方的,像这鹰,他终是要去飞翔天空的。       
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实行了“乡村振兴”的政策,鼓励牧人般出深山,本就支持保护环境的老人,即使心怀不舍,依旧搬了出去,他明白,草原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爱这土地爱的深深,但就是这样,就更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片土地,让他也回归原来的样子。
牧歌虽然远去,但那情怀与精神永远在深山中荡漾:牧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山这片草,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简介

迪达尔,七年级二班,爱好:读书,写小说。





10.雪会一直在下,水会一直再流,但人不能不往前
--远去的牧歌有感
          /周紫涵(8·14

深不见底的雪地,坚毅挺拔的高山 ,连绵不断的雪,你敢相信,即使在这样天气,也有些人长途跋涉吗?没错有一群哈萨克族,从事着,洒脱欢快的游牧生活。而他们一年的温饱如何解决呢?他们靠着每年的转场,找一片好草场,保证羊吃的草最好。他们的胡子上结上了霜,每张脸都冻的瑟瑟发抖,其中有一个叫胡玛尔的中年人,在暴风雪来临前,叫自己的好友哈山转移骆驼群。之后,却怎么找也找不到找他,于是哈迪夏厌恨胡尔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逐渐和好,女儿博兰古丽也长大成人,也一起经历了一次次的转场,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胡玛尔已成为了白发老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婉转的牧歌逐渐远去。即使对过去的生活百般不舍,但是在电影里以胡尔玛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哈萨克民,还是选择支持国家政策,移居新村。
在故事的最后 ,胡玛尔万般感慨,说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了,他是既害怕又悲伤,甚至两天不吃不喝。这位白发老人,是多么害怕,自己的儿女要挨冻受饿啊!每个人也是这样,如果没有知识,如果没有本领,该如何生活?是要浑浑噩噩,还是踏踏实实;是要忧思度日,还是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候,但请勿迷失方向。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但请勿气馁。我希望,在我们青春的大把年华中,提升自我,努力创新,坚持不懈,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周紫涵,八(14)班学生,喜欢写作。


11.回归彼此的归宿吧
--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迪达尔(8·21

看完《远去的牧歌》就会十分感慨生命和情感。这部影片表现了哈萨克族的热情和对情感的共鸣。他们是热爱生活的,是彼此尊重的,是热情好客的,有三处很热闹的气氛,结婚过节和过生日,体现哈萨克族热爱生活。但同时也有些地方表达时代的变化,哈萨克族的本质也淡化,比如转场时会有人热情地提供马奶,可随时间变化,钱也变得重要起来,没有人再会去免费提供马奶。讽刺人物也是羊皮别克,他虽然很贪钱,但他非常有责任,他也是为了孩子老婆,但贪婪是无止境的,他的行为也受到法律的束缚。
泪点就有两个,一个是大叔的马奄奄一息时,看到大叔立刻站了起来,大叔抱着马不舍地说“回归你的归宿吧。”马流着泪,完完整整地去寻找了自己归宿。第二个是大叔要定居生活了,要把鹰回归草原,当最后几日不吃不喝的大叔看到头上飞着叫着的鹰时,眼泪不停的流,后来大叔不再担心转场危险会破坏草原,大自然也被保护,后来大家都回到了自己的归宿。不再为了放羊而放羊,而是用知识改变命运。
本片最大的启示就是:哈萨克族不可能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去破坏草原转场,羊可以人工养,而人不应该去放羊改变生活,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知识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但一定是最简单的途径。与其羡慕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草原人,不如羡慕安慰在教室幻想的你。


作者简介

迪达尔·阿依丁,  哈萨克族, 八年级二十一班的学生, 热情开朗


 

12.去寻找你的归宿吧
--《远去的牧歌》随感
                                        文/吾勒盘(8·19

社团活动中,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远去的牧歌》。它反映了我国哈萨克族的真实生活,演绎了不同时期的转场,以胡玛尔和哈迪夏第一次转场的矛盾为线索,展开了转场的宏大场面。
马与人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当我看到胡玛尔的马儿奄奄一息的时候,胡玛尔去找它,看到自己心爱的马儿倒在地上时,他是悲痛的,可就在那一刻马儿看到了自己的主人后,像是满血复活的站了起来,这是一个奇迹!
胡玛尔抱着他的马,依依不舍地说“老伙计我们都老了,你也要离开我了,去寻找你的归宿吧。”马儿似乎听懂了,转过身走了。我感受到的并不只是他们的感情深厚,还有万物都是自由的,都应该回归本性。就像这马儿最后也是奔向远方的。
牧歌虽然已经远去了,但那份情怀与精神永远在深山中荡漾;老人虽然已经离去,但是这片土地却不会忘记。
个人简介
吾勒盘八年级19班,喜欢交朋友,有点社逼,成绩还行。




13.去找你的归宿吧
----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阿亚拉(8-13

415日下午,我在教室里看了《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它大概持续90分钟,主要讲述了哈萨克族四季赶场的艰难过程。在其中,他们淳朴善良,热心地帮助同伴的精神,令人难忘。
胡玛尔大叔是里面的主人公,是守护者,也是那一代的最后一个继承者。1990年中期,又到了转场的时间,他们在山崖上穿过。在这过程中,胡玛尔大叔发现前面骆驼背上的货不平衡,重的那一侧偏向悬崖边,胡玛尔大叔立即喊着停下,这时队伍里的一名青年跑过去抱住了重物,但是危险从不会让步,青年为了货不落下去,自己落下了悬崖,全部人员都哭喊着他的名字,观看电影的我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他的勇敢,淳朴和执着深深地感动了我。
2010年秋,胡玛尔大叔老了,一直陪伴他的马和鹰也老了。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人们为了钱财卖羊皮,胡马尔大叔看到了这一幕立即阻止,便让他离开。胡马尔大叔很失望,自己眼前的事实让他不习惯,城里人来告诉他搬到城市住,身边人也劝他,哈迪夏告诉他,这次转场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转场,胡玛尔大叔说这次转场结束,他也便成了没用的人。
他们转场前,胡玛尔大叔解放自己的老鹰,不给它喂食,他说让他离开吧,跟着他,也会变成没用的鹰,他的马也离开了。胡马尔大叔对他说,去找你的归宿吧,他的两个动物是他的魂,却都要离开了,他的这种痛苦便深深留在我心中。
作者简介

八年级13班,阿亚拉 喜欢舞蹈 成绩中等 


14.在哈萨克牧场
             文/恩珠(7-12

 415日,我在托里县第一中学文艺社团观看了一部名叫《远去的牧歌》的电影,受到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山里的哈萨克民族一家一年四季转场的生活,最后在新时代的影响下,搬出深山幸福生活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讲述了哈萨克族胡马尔爷爷和哈迪夏奶奶两家人40年的游牧生活。在风雪交加的转场途中,胡玛尔爷爷的儿媳妇儿要生了,三个骆驼围起来,粘布一塔,就这样生下了孙女博兰古丽,这一幕让我觉得牧区女性历经苦难和艰辛时表现出来的坚强所震撼。剧中哈迪夏奶奶对孙子说:“牛粪生火好,我们总不能砍树吧?树砍了,鸟就不来;鸟不来了,蝗虫就多了;蝗虫多了,草就没了,你说草没了,那羊吃什么啊?”这段话让我为牧民们爱护草原的心而感动。还有胡玛尔爷爷的两只动物也让我印象很深,在胡玛尔爷爷选择是否要离开熟悉的家园时,给出了答案。当他把老鹰放飞后,她逐食又回到了胡马尔爷爷的家里,之后又回归天空。在蓝天的怀抱里。而他的马陪伴了他一辈子,在快死时见到主人,又立刻站了起来,向远处奔去,我记得胡玛尔爷爷当时说过一句话:去吧,去寻找你的归宿吧!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老人与马的深情,还有万物都是自由的,都应该回归本性,就像这马,他正是要奔去远方的,像这鹰,他终是要飞翔在天空的,一切都会回归本质的。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实行了“退牧还草”的政策,鼓励牧人搬出深山。本就支持保护环境的胡玛尔爷爷,即使心怀不舍,依旧搬了出去。他明白,草原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爱这个土地爱得深沉,但就是这样,就更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片土地,让他也回归原来的样子。
牧歌虽然远去,但那情怀与精神永远在深山里荡漾。木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山这片草,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简介
恩珠,七(12)班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喜欢写作。

   


15.最后一次赶场
     --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卓马(7·11)

《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体会到当时赶场的不容易,体会到当时牧民生活的艰辛。
看完电影,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当大叔说出这是最后一次赶场时,我想大叔当时的心情跟我一样,一片茫然,好像没有前进的动力,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人们不用再到山上去转场,也不怕发生意外,可以安详地坐在暖和的家里了。
当大叔说,现在不用转场了,我没有用了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如果我不好好读书,自己以后连放羊的机会都没有,到时候我该干什么呢?我感触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更是大叔对动物们的喜爱,让我佩服。
这是一部好的题材,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我懂得了不能对树木砍伐,否则就会失去生态平衡。除此之外,现代化设备要的是高新技术,而不是放羊放牛,这些已经由高智能来替代,如果不好好读书,长大后会一事无成,所以从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
姓名:卓马
年龄:13
兴趣爱好:球类运动


16.老家伙,去寻找你的归宿吧
       --《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努尔达娜(8·13

 2022415日下午,我们在文学社观看了一部《远去的牧歌》的电影。它是按照四个段落,分别是冬春夏秋,天空中雄鹰一声的鸣叫,寒冬里一群群的羊、牛、马、骆驼,还有马背上的哈萨克族牧民,这一幕幕画面让人很亲切。作为一个哈萨克族女孩,对这些画面看着还是很熟悉的, 随着电影中情节的进入,让人觉得很惊叹。羊群转场过程中的艰辛、恶劣的天气,道路的艰难等等。
春天的转场我认为是很美丽的,但是刚要穿过一条湍急的河流时,那些牛羊就不得不趟过去,无论年老还是幼小,体形的大小,一起过河,踏着浪花,逆流而上,当小羊们跌进水里时,转场的人就会骑着马,给予小羊以帮助。
当然也有许多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我们哈萨克族的给牧羊人的典礼,还有纳吾热孜节,和婚礼从中运用了很多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都十分的动听。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也是最让我深深感动的一个片段是,当听到自己的马,要离自己而去,看着年迈体瘦的老马躺在河边奄奄一息时,男主人公内心的那个难过,而就在主人公看到来到自己面前的时候,马用尽了全身力气,让生命中的最后几丝力气站了起来,看到主人便留下来眼泪。
最后男主人公当年冬季转场时的无所畏惧、后来衰老、亲人的离去,让主人公深深地感到年老与无用,就连自己多年来与自己跨过无数山河的烈马,也因为衰老,也终究离自己而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的实施,人们过度牧羊,对草原的危害的意识变强,牧民不得不进行最后一次的转场。村民们踏上现代社会的道路,拉上自己家的所有的财产坐上了先进的汽车,而男主人公依旧选择了传统的交通工具,那就是马,电影最后以美丽的夕阳结束。
牧歌虽然远去了,但是这部影片折射的精神还没有结束,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

玛尔达娜·赛日克,柯尔克孜族,八年级13班,性格活泼善良,喜欢写写作。


17.再见了,我的草原
--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胡丽波尔(7·8)

这一篇影片写出了哈萨克牧羊人们的四季生活。冬天暴风暴雪还生出了一个小女孩为了专场还有一个人掉了悬崖这也意味着每一个季节的专场都不容易夏天专场是屋子上有一窝燕子,为了不怕伤害它们就把布剪下来
看完这部影片,对我最深刻的就是那个奄奄一息的马。在没见到主人时候已经倒在地上了当看到主人立即站起来,听着主人最后的道别。那一刻真的很感动。那个鹰也对主人有感情,主人不给他食物也是为了帮他以后身边没有了主人要学会自己找食物吃展开翅膀飞向天空的时候,也会有对主人的不舍和思念。还有博兰古丽,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孩,在大风大雪中出生最后考上了大学
通过这篇影片,我直观地了解了改革开放新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了解了改革开放前新疆游牧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正是党的好政策, 现在他们都过上了安定的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

胡丽波尔,七(8)班学生,爱好广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