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分析 1、本章要求掌握平面色谱的分类——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2、掌握各种基本类型色谱的区别、联系及各自的简单操作 3、理解平面色谱图的比移值及相对比移值,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及二者关系。 个人经验 1、本章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两种平面色谱法的原理, 2、各种类型色谱的操作方法在初试中不做重点考察,而一般在复试中可能会以实验操作(线下复试)或口头提问(线上)进行,因此在初试复习过程中有个大致印象即可。 1 名词解释 2 论述或简答 3 公式整理 1、比移值Rf : a、b为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c为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如右图) Rf 值在0~1,表示组分在固定相上部分保留。 实际工作中Rf 值适宜范围在0.2~0.8,最好在0.3~0.5。 //补:Rf 受被分离组分的结构和性质,固定相和流动相等多种因素影响,Rf 值一般不能相互比较。 2、相对比移值Rr : Rf(i) 和Rf(s) 分别为组分i和参考物质s在相同条件的比移值 a和b为组分i和参考物质s在平面色谱上移动的距离。 //注:Rr 可以>1或<1。 ·相对比移值的优点: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测定中的系统误差,因此与比移值相比具有较高的重现性和可比性。 3、Rf 与分配系数K和容量因子k 的关系: 4、分离度R: 各参数如下图所示。 4 思维导图 |
|
来自: 昵称14934981 > 《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