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约黄昏后:是纪实,还是虚构?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词中描绘了一位青年女子面对着喧闹的元宵之夜,思念回味着去年与恋人相识的情景。 然而,这首词的“版权”竟然有四位作者之争——欧阳修、朱淑真、李清照、秦观。 后两位在“史学层面”证据不足,而前两位在“学术层面”却难辨你我。 欧阳修、朱淑真“一男一女”两位作者引出了有趣的话题。 2.有人认为是欧阳修的作品。 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断肠词》(朱淑真作)时说:“……元夜《生查子》一首,本欧阳修作,在《庐陵集》一百三十一卷中,编录者妄行采入,世遂以淑真为泆女(yì荡女),误莫甚矣。” 从这段话中,我们隐约觉得“潜台词”就是:如果是朱淑真所作,那就说明她操行不贞,有损于“女词人”的光辉形象,“女词人”不是在自述“女人私约男人”那“不守妇道”的恋情故事吗? 纪晓岚他们也许不愿意让后人有这样的“错觉”,所以,要竭力证明这首词不是朱淑真写的。无奈证据不足,唯一的理由是“因为这词出现在欧阳修诗集中,所以是欧阳修的作品”。 3.有人认为是朱淑真的作品。 明代杨慎的《词品》,清初朱彝尊的《词综》都把《生查子·元夕》归入朱淑真名下。这两个集子,都是文人大家的选集,有着一定的权威性。(注) 除此,还有别的佐证。 朱淑真写过三首《元夜》诗,其一为: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我们把《元夜》诗和《元夕》词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前后衔接的关系。诗,涉及了“今年”和“明年”;词,写到了“去年”与“今年”。诗,是相会短暂快乐的记录;词,是分手后的怅惘与感伤。诗在前,词在后,中间只隔一年,作品前后相连,互相呼应,就像电视剧的上下集,构成了连贯性的情境、情感。 这样的佐证,理由似乎更加充分些。 4.笔者没有为此作考证的学术资本,只是不明白:纪实、虚构,都属于文学范畴。纪实,是艺术化的真实——侧重客观描述;虚构,是真实的艺术化——侧重主观塑造。为何是女人(朱淑真)写的,就必然当作“纪实”来读——“你”就是荡妇;是男人(欧阳修)写的,就自然当作“虚构”来读——“你”就是大家? 百思不得其解! 【注】杨慎(1488 -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朱彝尊(1629-1709),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除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 ![]() 天天语文每天陪伴你 欢迎收听、收看、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