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国画为什么不采用单点透视法

 乔元庆 2022-10-07 发布于上海

中国画历史上没有使用透视法。1900年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认为国画不科学,主要的论据也是国画不讲透视。如果我们看古代国画,的确是不讲透视法。

笔者在仿画吴昌硕等人的作品时,发现国画不讲透视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

笔者用油画布框直接用丙烯墨线勾山水,仿吴昌硕的风格。因为国画多用立轴,所以就要画立轴的尺幅。但是一般画板不是立轴的边长比,因此就用20x30的画布,画了一幅感觉没有尺幅的效果,就画分别三幅,然后连起来,成为一个立轴。

自然的,每一幅画的时候,实际上会下意识地按照透视法来画,远山近水,楼台亭阁,树木茅屋小船。于是三幅画各自是有焦点的。再连起来成为立轴,就会意识到三幅画没有一个共同的焦点。三个焦点,因此是散点透视。

琢磨古代画画,用的是立轴,铺于案上,自上而下,必然也是一段一段地画,画了一段,挪动画纸,画第二段,再挪动画纸,画下面一段。因此就不可能用单点透视来构图。

如果硬要采用单点透视法画长轴的画,就必须把景拉的很远。这样也就无法画出每一段的细节。

山水画当中表现透视法的就是一些房子。分段画成的立轴,两段的房子透视关系就模糊掉。

两张画连起来的立轴

国画写意的上水,房子的平行线都画的歪歪扭扭,实际上就是在刻意模糊透视关系。一些工笔的楼宇,就必须画的清清楚楚,于是在立轴里,总给人别扭的感觉。就是因为分段画出来的是散点透视,画的清楚了就看着别扭。

梵高有一幅村庄的风景,画成竖版的构图,其中的房子都是七扭八歪的,屋檐和墙脚都是曲线的。可能他就是尝试着中国画的处理。

改画的版本

横轴的情况大致相同.比如千里江山图,一定是分段画成的,因此也只能是散点透视。如果要画一个全景的单点透视,就必须拉远,拉的很远,那样就只有模模糊糊的远山,没什么可画的了。

中国画的大画家都以纸上造化抒发胸臆,必然要画朗朗乾坤,不可能做一个远眺的看客。因此,立轴横轴,就是要山高水阔,散点透视反而是一种睿智的办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