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接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个案咨询! 9岁男孩,读普校二年级! 各科学习进度还不错,平日里自己也能写小作文,也可以将自己的日常所见所闻简单描写出来。 BUT!问题来了! 孩子在学校问题行为频发,当着手进行情绪行为干预时,却发现孩子竟不能区分最基础的喜怒哀乐等表情! ![]()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有请我们北大医疗脑健康的武亚琼老师为家长们讲解分析~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能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当孩子遭遇不如意或手足无措时,常会用一些“问题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例如: ●找不到作业本,就开始发脾气; ●不想写作业,可能就会摔东西,反复与家长讨价还价; ●不被别的小朋友邀请参与游戏就故意给对方捣乱; ●课程时间调整、更换上课老师就接受不了,不能调控自己的情绪。 每每出现类似的问题,孩子们都能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大家也总会想办法降低或者消除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 但我们要知道,问题行为与情绪能力是此消彼长的,您是否关注过孩子的情绪能力呢?很多时候,行为问题这个表象背后其实是孩子的情绪能力的不足。 ![]() No.1 情绪能力发展的规律 根据Saari (2000) 的说法,12 个月大的孩子应该能够区分面部表情,并展现一定的用行动协调情绪问题的能力;2岁半的孩子可以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相应的肢体表达,包括羞耻和自豪等情绪。 ![]() 在此期间,会慢慢增加与情感状态相关的语言理解。在整个童年和青春期,孩子们将继续建立同理心、自我调节能力,并学习如何回应他人的感受。 而这些有助于孩子们在特定情况下有效应对各类情绪事件,同时也会对其他能力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包括自我效能感、社会行为以及与家人和同龄人的支持性关系。 部分学者将情绪能力学习的阶段分为:情绪识别与理解、情绪表达、情绪回应、情绪调控。 还有部分学者将情绪能力分为:情绪表情识别、情绪线索识别、情绪理解、愿望与信念的理解、情绪调节理解、真实与表面情绪的区分与理解、混合或冲突情绪理解。 无论哪种分类方式,我们都能认识到想要提升孩子的情绪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孩子的情绪识别能力。 就像我们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个小男孩,如果他连他人的面部表情都不能正确解读,那么他很难根据他人的情绪反应调节自己的行为。 例如,当别人生气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当别人伤心时,他应该怎么做?分清楚喜怒哀乐,才能进一步学习情绪理解与管理。 ![]() No.2 情绪识别能力欠缺的表现 事实上,我们孩子中的大多数对于情绪的识别都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 1) 无法区辨面部表情或情绪,无法分清人脸什么样子是高兴,什么样子是难过; 2) 无法模仿面部表情或情绪,不会模仿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变化; 3) 无法命名情绪,当其他人呈现情绪状态的时候,并不能说出这个情绪状态的名字; 4) 无法将人脸的表情变化与现实环境中的事件线索做联系。 有研究发现,儿童对情绪的识别、理解能力直接影响到情绪调节方式。就好比有的儿童难以识别、理解他人的痛苦,甚至会对别人的不幸表现出积极情绪。 ![]() 1) 社会层面: 情绪识别技能的缺乏会让我们的孩子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识别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语言和手势的缺陷可能会造成社会排斥、欺凌和被孤立的风险。 从长远看,这些负面的社会经历会导致更低的职业成就、更差的社会关系甚至有可能产生精神疾病。 2) 学校层面: 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但是现实是很多普通学校缺乏对特殊需求儿童的支持。 如果孩子在情绪处理方面有困难,靠自己很难与同学产生良性的社交互动。 良好的情绪识别帮助孩子有更好的社交技能,而强大的社交技能预示着更少的内化或者外化的症状,糟糕的社交技能会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3) 家庭层面: 如果孩子的情绪识别能力欠缺,与家长日常的相处与沟通也会产生一定的障碍,无疑会增加家长们的教养压力。 No.3 情绪识别能力的策略 情绪识别在社交和建立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授孩子们情绪的概念,教孩子识别面部表情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3方面入手: 1、识别真实人物面部表情 教孩子识别真实人物面部表情,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指认教学: ![]() 命名教学: ![]() 2、识别卡通人物面部表情 教孩子识别卡通人物面部表情 指认教学: ![]() 命名教学: ![]() 3、根据情景线索推理人物情绪 教授孩子根据情景线索推理人物情绪 ![]() No.4 提升孩子情绪识别能力的四个技巧 技巧一 评论孩子正在注意的所有与情绪相关的具体事情 与孩子相处时,家长们需要不断留心孩子注意力所在的地方,看看他们现在正关注着什么。如果所关注的事情涉及到了情绪,就可以把这件事以及事件中产生的情绪说出来给孩子听。 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事件、绘本图书中看到的、动画片中看到都可以。 举个例子~ 1、孩子外出看到小妹妹因为找不到妈妈哭了,我们就可以评论给孩子听:“你看小妹妹找不到妈妈了,着急的流出了眼泪,她哭的好伤心啊!” ![]() 2、孩子正在看小猪佩奇动画片,画面中佩琦和乔治正开心的跳泥坑。我们就可以评论给孩子听:“佩奇和乔治一起跳泥坑,dun dun dun dun ,泥被溅的到处都是,他们可太开心啦!” ![]() 技巧二 以孩子的口吻,描述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 当孩子因为某些事情产生情绪变化时,我们就帮助孩子,用孩子的口吻将当下的情绪描述出来,帮助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绪。 举个例子~ 1、孩子正在美美的吃蛋糕。家长就可以以孩子的口吻说:“甜甜的蛋糕真好吃,我可太开心啦。” ![]() 2、孩子被拒绝吃太多的蛋糕,生气的撅起了嘴。家长就可以以孩子的口吻说:“甜甜的蛋糕我还没吃够呢,我还想再吃一块,可是妈妈不让我吃了,我有点生气。” 技巧三 解读孩子的表情,对孩子产生的表情给予反馈 日常跟孩子相处时,其实孩子是会产生很多表情的。 当孩子作出这些表情时,我们需要结合当下的情况推断、解读孩子的表情,同时对孩子作出的表情给予积极的回应,帮助孩子了解表情也是有“功能”的。 举个例子~ 1、家长正在给孩子的碗里夹菜,夹了一朵西兰花之后,筷子伸向了胡萝卜,这个时候孩子的眉毛一撇,妈妈马上说:“不高兴啊,不想吃胡萝卜啊,那不给你夹了。” 2、家长正在给孩子吹泡泡,看着漫天的泡泡,孩子欣喜若狂。这个时候妈妈就可以说:“这么高兴啊,那我再给你多吹一些。” 技巧四 夸张地向孩子表述自己的情绪 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情绪表露与儿童情绪理解存在相关。所以夸张的向孩子展示我们的情绪状态也是一种帮助孩子了解情绪的办法。 举个例子~ 1、家长买到了一条特别满意的连衣裙。就可以夸张的说:“宝宝,妈妈今天太开心了,买到了一条特别好看的连衣裙,妈妈穿着可合适啦”。说的同时也可以伴随一些肢体动作来表示自己的开心,例如张开双臂、转圈圈等等。 ![]() 2、爸爸不小心被门夹了手。就可以夸张的说:“啊,我的手被夹了,好难受啊”同时伴随夸张的面部表情。 嗨脑仁说: 家长们~在生活中,自闭症孩子或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体会他人情绪,家人会觉得与孩子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隔阂,外人也会认为孩子没有同理心。 事实并不是这样! 他们并不是没有同理心,识别情绪对自闭症孩子来说确实是一项挑战,不同程度的孩子会出现理解情绪难,表达情绪更难的情况。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孩子,并在生活中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与指导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