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专题——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hjh2004 2022-10-07 发布于福建
6日,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包括这4处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到30处。
我国新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通济堰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通济堰灌区目前是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灌溉面积52万亩

图片△通济堰总干渠进水闸(水利部供图)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分布在江苏兴化湖荡区,是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历史上垒土成垛形成的垛田,发展出有着配套的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工程体系和独特灌溉方式的灌溉工程系统。目前它仍在发挥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涝、生态农业、景观旅游等效益。
图片△兴化垛田(水利部供图)
松古灌区位于浙江省松阳县,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从当初人们在松阴溪流域依势筑堰建渠,逐步建成以松阴溪主支流为水源,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明清时期灌区工程体系臻于完善,至今仍在滋润着松阴溪两岸16.6万亩良田
图片△松古灌区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北部山区,面积约有5.1万亩,属陡坡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的上堡梯田灌溉工程,既包含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也包含良好的生态保护系统
图片△上堡梯田

与我国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时列入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澳大利亚、印度、伊拉克、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国的15处。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140处,分布于18个国家。

“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说,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灌溉历史文化,研究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对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
灵渠

灵渠地处桂林兴安县境内,是我国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要作用。灵渠为秦始皇嬴政所建,至今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其设计之精巧,令人赞美。灵渠由铧〔huá〕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南北渠、秦堤等要紧工程组成。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于公元前219年至214年兴修,历代有修建。初名秦凿渠,漓江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灵渠,因在兴安境内,又称兴安运河,唐后改今名。灵渠设计科学灵巧,工艺十分完美,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有“世界奇观”之称。灵渠的建成,保证秦军南征粮食和物资供应,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增设了桂林、象郡、南海3郡,扩大了版图,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即使到了今天,对航运、农田灌溉,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图片图片

灵渠修筑于秦朝,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灵渠由南北两渠组成。灵渠采用铧嘴(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分水。铧嘴与大、小天平(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相连,三七分流,小部分通过南渠汇入漓江。其中,大、小天平的设计高度较低。下面为灵渠南北两渠分布图和灵渠分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图片

图片

1大天平和小天平设计的高度较低,主要是为了(  )

A.降成本  B.排沙

C.航运   D.分洪

2.推断南渠在建设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  )

A.防地震 B.防滑坡

C.防渗漏 D.移民量

3.灵渠建设的意义主要是(  )

A.防止洪涝灾害 B.降低泥沙含量

C.加强区域联系 D.增加水源供给

解析:1题,图示范围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差异大,造成河流径流季节差异明显,分水之后,如果流量过大,可能对水利工程本身造成威胁,大、小天平设计高度较低,可以在汛期排泄过量的洪水,起到分洪的作用。第2题,南渠流经区域内有较大面积的岩溶区,岩溶区内有喀斯特地貌发育,溶洞、地下暗河等可能造成地表水渗漏,故南渠在建设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防渗漏。第3题,湘江和漓江分别为长江和珠江的支流,灵渠的建设使两大水系连为一体,方便了两大流域之间的联系。

答案1.D 2.C 3.C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凿于秦代,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是岭南与中原的水路交通要道。自秦代以来,灵渠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 灵渠分水坝设计为字滚水坝,其将湘江三七分流,三分通过南渠入漓,七分通过北渠归湘。南渠、北渠作为航运水道,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如图为灵渠示意图。

图片

(1)根据灵渠的功能,推测灵渠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说出灵渠分水坝坝体不高且呈“人”字形的作用。
(3)分析该区域河流水质较好的原因。
(4)对于灵渠所在地区的发展,有以下两种观点,你支持哪种?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
观点①:拓展航道,加强运输功能,把该地区建设成为水运枢纽。
观点②:以保护灵渠为目的,发展旅游业。
[解析] (1)题,从灵渠是水路交通要道,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从灵渠是航运通道,分水坝主要功能为拦水和分水等方面展开分析。第(3)题,可从植被覆盖率、水循环、地貌、污染状况等方面分析。第(4)题,先选择支持的观点,再结合灵渠的自然条件,联系社会的发展和灵渠的历史价值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 (1)灵渠是沟通长江和珠江流域的航运水道,所以灵渠所在区域位于两流域分水岭附近。
(2)坝体不高,利于多余洪水排入湘江故道。“人”字形设计可减轻河水对坝体的冲击;可分流河水,调控南北渠水量;可减少泥沙进入南渠,减少泥沙淤积。
(3)区域降水量大,水循环快,水体净化能力强;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污染少;植被覆盖率高;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多经下渗过滤。(任答其中3点即可)
(4)支持观点①。理由: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经济发达、贸易量大;发展水运可以传承灵渠的运输功能。(其他回答合理亦可)
或支持观点②。理由: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灵渠的历史文化。(其他回答合理亦可)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
郑国渠

郑国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自古就重视水利,修建了大量著名的水利工程,惠及当代和后人。郑国渠系公元前246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兴修的大型灌溉渠。该工程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千米,灌溉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的关中平原4万余顷的田地,兼有其他环境效益。下图示意秦代郑国渠和西汉白渠经行路线。

图片

1)分析秦国修建郑国渠的原因,并评价其选线的合理性。(8分)

2)郑国渠开凿以来,干渠首部逐渐抬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请说明原因。(8分)

3)分析郑国渠、白渠的修建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综合效益。(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河流作用对水渠的影响,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综合效益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主要从水资源分布不均和用水量较大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关中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而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多旱涝灾害,农业水源短缺,从而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线路的评价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沿线地区,等高线稀疏,说明沿线地表较为平坦,工程难度小;图中贯通多条河流,接纳水源多,可调水量较大;调水源地位于山麓地带,海拔较高,沿线地区,海拔由高到低,可以把高处的水源调入灌溉区,同时可以灌溉南部更多土地;地势西高东低,渠水可全线实现自流。
2)本题主要考查干渠首部逐渐抬高的原因,主要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读图分析可知,郑国渠的水源来源于泾河,而泾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水含沙量大,泥沙在干渠首部淤积,从而使干渠首部抬高,河水不能入渠。
3)本题主要考查水利工程建设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综合效益,主要从灌溉、防洪等方面进行分析。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方面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另一方面减轻了关中平原的洪涝威胁;最终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1)原因:关中平原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匀,旱涝多发,农业用水短缺。
评价:沿线地表较为平坦,工程难度小;贯通多条河流,接纳水源多;位于山麓地带(靠近关中平原),居高临下,可以灌溉南部更多土地;地势西高东低,渠水可全线实现自流。
2)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使干渠首部抬高,河水不能入渠。
3)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减轻了关中平原的洪涝威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3
木兰陂

图片

木兰陂,位于今福建莆田的木兰山下,是两宋时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其修建共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宋英宗治平年间由民女钱四娘募集资金进行修建,此次修建完成后,陂体便被洪水损坏;第二个阶段同样是在宋治平年间,由林进士组织修建,未建成即为海潮损坏;最后一个阶段是宋熙宁八年李宏(李长者宏)会同莆阳(今莆田)十四个大的宗族组织修建。此次修建借鉴了前两次修建的经验,不仅对溪流洪水进行了专门性的防护,而且对海潮同样进行了针对性的建设。第三次建设最终成功,便是我们如今所见到的木兰陂工程。

木兰陂主体工程由上堰(防溪水)、下堰(防海潮)、石梁与三十二门闸(涝则纵,旱则闭)、长石(上游接水,下游送水)、南北两岸护陂等组成。

木兰陂工程,具有防海潮倒灌、防洪、灌溉田地的三重功效,可以说是防洪工程、海塘工程、灌溉工程的结合,是一个具有多重功效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木兰陂“灌田万余顷”,历经九百年风雨不坏,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莆田人民。

6.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问题。

陂,古代水利工程。木兰成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未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2014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上图是木兰溪局部流域图。木兰成建设前,木兰溪下游平原是一片冲积荒地,溪海为患,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

木兰政工程枢纽部分为闸坝,可按需求提闸、落闸,配套部分为沟l=和海堤。2015年当地政府启动建设宁海闸工程。

 图片

(1)当地古代人民先建了钱陂,但毁于洪水。与钱陂相比,分析术兰陂选址合理之处。
(2)指出木兰陂对发展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
(3)说出在正常年份木兰陂发挥蓄水拒咸功能的时期,简述理由。
(4)从水文角度,分析宁海闸建成后对木兰陂的保护作用。
[解析] 试题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
1)从图中看钱陂位于两山之间,坡度较陡,河道较窄;木兰陂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对木兰陂的冲刷能力较弱。
2)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影响可从供水、防洪、水产养殖等方面来分析;由材料“木兰溪下游平原是一片冲积荒地,溪海为患,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可知,木兰陂建成后改良土壤,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发展渔业。
3)福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不会出现咸潮;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正常年份木兰陂发挥蓄水拒咸功能的时期为冬季枯水期,引所蓄溪水沿北、南干渠及沟渠灌溉田地,冲淡盐度;涨潮期,涨潮期海水上溯,落闸蓄水,防止海水倒灌。
4)从图中看宁海闸位于木兰陂的下游地区,可拦蓄木兰溪来水,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流速变缓,减弱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可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水对术兰陂的破坏。
[答案] 1)术兰陂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溪水对木兰陂的冲刷能力较弱。
2)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改良土壤;增加耕地;发展渔业。
3)时期:枯水期和涨潮期
枯水期,河流流量小;涨潮期,海水上溯,落闸蓄水,防止海水倒灌;引所蓄溪水沿北、南干渠及沟渠灌溉田地,冲淡盐度
4)宁海闸拦蓄木兰溪来水,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流速变缓,减弱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出对术兰陂的破坏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4
都江堰
世界遗产:都江堰
(标题为超级链接,可点开查看)

7(2019·常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该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 四川省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及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图片

图片

(1)从温度带上看,成都平原属于________带,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月,在川东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20等温线沿西侧南北纵向延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试分析“天府之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4)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飞沙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成都平原农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________特征。

[解析] (1)题,结合材料分析,成都平原位于32°N以南,且冬季气温高于0 ℃,夏季气温2428℃之间,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据此判断处于亚热带地区。第(2)题,川东地区位于长江河谷,7月由于河谷海拔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失,因此气温较高。而西侧20℃等温线基本沿河谷延伸,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第(3)题,本题考查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的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本题考查水利工程设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由图可知,飞沙堰的作用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作用。
[答案] (1)亚热 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2)东部沿江谷地,地势较低;不易散热,所以气温较高 地形
(3)气候条件优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灌溉水源充沛;盆地内部地形较平坦,西部有成都平原;土壤肥沃;水旱等自然灾害少;自然资源丰富。
(4)泄洪排沙,或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夏季起到分洪作用,保持流入内江的水量稳定;利于内江泥沙流入外江,防止内江淤积。

8(2020·枣庄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一  都江堰位于岷江冲积扇的顶端,主要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和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引水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7中左图示意成都平原位置示意图,右图示意都江堰水利工程。

图片

都江堰位置水利工程示意

材料二  山东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暑假来到都江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以下是该校张明同学做的研学考查记录。

研学景点

考查内容

考查记录

宝瓶口

名称的由来和意义

由人工开凿而成,玉垒山被切开的部分被称为离堆,是控制下游灌区进水的咽喉,水量平稳清澈。

飞沙堰

主要特点和作用

是一道介于离堆和金刚堤之间的低坝,古时用笼石堆砌,现由混凝土浇灌。现正值汛期,大量内江水漫过重现汇入岷江,并将砂石从水底抛出。

鱼嘴

“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原理

位于金刚堤(江心洲的顶端,水流冲击强烈,水位较高,外江水量比内江大且更加浑浊。

1)试运用河流流水运动规律说明鱼嘴的分水原理。(6分)

2)简述在离堆上游建设飞沙堰的主要作用。(4分)

3)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的典范。请阐释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表现。(4分)

[答案] (14分)(1)修建在江心的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内江位于河流凹岸,河道深,流速快,进入的水量较多。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升高,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6分)

(2)枯水期,飞沙堰高出水面,起到拦水坝的作用,可以保证内江水进入灌渠;汛期,洪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起到二次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减轻了洪水对灌区的威胁。(4分)

(3)乘势利导:利用水势和山形巧妙地开展工程布局,乘势利导,实现自动分洪、排沙、引水,使岷江水可以自流灌溉成都平原。因时制宜:根据季节变化、洪枯不同,防洪、灌溉并举,既为成都平原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又减少了旱涝灾害的威胁。(4分)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5
坎儿井
坎儿井
(标题为超级链接,可点开查看)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右图);坎儿井工程是古代新疆人民智慧的结晶(左图)

图片

材料二 新疆20062008年工业构成的增量及增速。

时间()

工业构成

比上年增加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2006

轻工业

81.62

10.6

重工业

1 063.51

15.3

2007

轻工业

111.21

15.5

重工业

1 212.97

15.2

2008

轻工业

140.10

9.8

重工业

1 587.25

16.1

(1)水资源是影响新疆经济活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试简述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2)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两种水利工程是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作用的?

(3)读材料二,归纳新疆工业构成的特点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解析] (1)题,水文特征要从河流的流量、补给、汛期、结冰期及水流量的季节变化来分析。第(2)题,不同地区的水利工程其作用有巨大的差异,按要求从当地自然特点来分析。第(3)题,根据表格数据来分析工业结构特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紧张,重工业的增加加剧了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答案] (1)多属内流河,水量小;水量季节变化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含沙量大;河流有结冰期;河流有断流现象。(2)坎儿井采用地下暗渠输水,受季节、风沙影响较小,减少水分蒸发,流量稳定,提高了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都江堰是合理利用地形坡度,确保常年自流灌溉;科学分流,减轻水旱灾害。

(3)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比重较小。以重工业为主且增速快,加剧了新疆地区水资源紧张局面。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6
通济堰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堰头村,是该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前还在使用中。整个系统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水渠、分水闸及湖塘等组成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洪兼备的水利工程。干渠始于拦水大坝北端的通济闸干渠上分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蜿蜒穿越整个碧湖平原还配以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使平原上的农田得以旱涝保收。通济堰上建造有一座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让泉坑溪溪水从桥面上通过渠水从桥下穿流两者互不相扰使渠水畅通无阻不需年年疏导充分显示了当时设计、建筑的高超水平。

图片

(1)简述通济堰干渠设计的优点。(8)

(2)分析通济堰上建造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的原因。(6)

(3)该工程建设时除分凿支渠、毛渠外还配以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分析其主要作用。(4)

(4)指出通济堰对发展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6)

[解析] (1)可以从沿线地形、地势和对农业影响的角度回答其优点。引水线路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工程量大小和能否自流;注意图中干渠线路穿过平原、且与河流流向一致等信息。(2)通济堰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的设计和建造开创了水利工程立体分流系统的先例避免了因山洪暴发时大量沙砾冲泄而下淤塞渠道影响灌溉效益的问题。(3)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使平原上的农田得以旱涝保收既可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又可以调节季节性水量。(4)通济堰对发展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可以从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水旱灾害、增加水域面积等方面回答。

[答案] (1)沿线地区地形平坦工程量较小;利用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渠水可自流;穿越整个碧湖平原有利于扩大灌溉面积;农田排水顺地势流入大溪,避免农田积水。

(2)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泉坑溪溪水横贯通济堰渠道雨季时易暴发山洪山洪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冲泄而下淤塞渠道使堰水受阻影响灌溉效益需经常疏通;通过建造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可让泉坑溪溪水从桥面上通过渠水从桥下穿流两者互不相扰从而避免沙石堵塞堰渠使渠水畅通无阻不需年年疏导。

(3)灌溉网络纵横交错合理分布有利于扩大耕地灌溉面积;用于调节季节性水流量可蓄水、排洪、抗旱。

(4)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减少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依托湖、塘、水泊等水面,可发展渔业。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7
紫鹊界梯田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区,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在稻作文化中非常独特。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开凿,分布在海拔5001200m、坡度介于25°40°之间的山坡上,多达500余级,梯田最大的不过1亩,最小的只能插几十蔸禾。这里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冬季田里保持蓄水,不放干水种植旱地作物。梯田地下储水丰富,远古先民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开创了独一无二的自流灌溉系统,尽管山上没有水库和山塘,却年年旱涝保收。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水稻种植补贴增多。下面左图示意紫鹊界梯田位置,右图示意紫鹊界梯田剖面。

图片

(1)分析紫鹊界梯田可用的地下水丰富的原因。(6分)

(2)推测紫鹊界梯田保持蓄水,不放干水种植旱地作物的原因。(6分)

(3)简述政府加大水稻种植补贴的原因。(8分)

[答案] (1)位于雪峰山东侧,阻挡夏季风,形成丰富的地形雨;植被茂密,雨水下渗量大,涵养大量水源;花岗岩阻挡地下水向深层流动;地形坡度较大,地下水流动较快,易出露。

(2)冬季降水少,保持蓄水避免影响春季水稻耕作;地块小,坡度大,旱地作农比水稻单产低,旱作农业效益不高;保持蓄水,避免土地干裂影响保水性能(或答水田放水后耕作困难。

(3)梯田不能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生产效益不高;梯田耕作可传承地域文化,是重要旅游资源。

[解析] (1)读图可知,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区,位于雪峰山东侧;该地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在山地东侧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读图可知,在梯田上部和下部都有森林的分布,植被茂密,雨水下渗量大,涵养大量水源;读图可知,山根部位是坚硬的花岗岩,花岗岩不透水,花岗岩阻挡地下水向深层流动,在其上部形成地下储水层;读图并结合材料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开凿,分布在海拔5001200m、坡度介于25°40°之间的山坡上可知,地形坡度较大,地下水流动较快,易出露。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少,不能满足水稻生长,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冬季种植耐旱的旱作物,但为了避免影响春季水稻耕作保持蓄水状态;由材料梯田最大的不过1亩,最小的只能插几十蔸禾可知,地块小,坡度大,旱地作物比水稻单产低,旱作农业效益不高,因此耕作活动还是以水田为主要生产,为了不妨碍水田生产旱地耕作时不放干水,保持蓄水,避免土地干裂影响保水性能。

(3)由材料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开凿,分布在海拔5001200m、坡度介于25°40°之间的山坡上,多达500余级,梯田最大的不过1亩,最小的只能插几十蔸禾可知,梯田面积小,不能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生产效益不高;由材料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区,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在稻作文化中非常独特可知,梯田耕作可传承地域文化,是重要旅游资源。因此当地政府对水稻种植补贴增多,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8
兴化垛田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江苏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当地人利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高地种植蔬菜这种高地被称为垛田;垛田四面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拥有数量众多的垛田被称为千岛之乡”,是久负盛名的蔬菜之乡。20世纪70年代前到过垛田的人现在故地重游发现垛田变矮了、变大了失去了昔日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格调失去了星星点点仿佛荡漾于水面之上的韵味。下图为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系分布图。

图片

(1)指出江苏里下河地区垛田产生的原因。

(2)说明垛田发展蔬菜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前现在垛田变矮了、变大了的原因。

[解析] (1)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垛田较高可以减少洪水威胁;建造垛田增加土地面积可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第(2)垛田之间空隙大利于采光、通风;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地势高不易积水;四面环水灌溉便利。第(3)联系生产条件的变化分析垛田变大、变矮的原因。新的入海、入江河道建设使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垛田防洪压力减轻高度降低;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人们将各垛田连接以增加土地面积减轻人口压力。

[答案] (1)该地区河湖众多地势低洼易遭受洪水威胁建造垛田可以减少洪水威胁;增加土地面积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早期河流挟带的泥沙淤积为垛田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光照充足通风较好;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垛田地势高排水良好;四面环水灌溉便利。

(3)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垛田防洪压力减轻高度降低;将各垛田连接可以增加土地面积减轻人口压力为了经济利益农民将垛田土壤售用于城市建设垛田变矮。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9
上堡梯田

1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位于赣湘交界、江西西南边陲的崇义县上堡乡,拥有近万亩高山稀田群落,是国内三大梯田奇观之一。上堡梯田文化景观至今已有700年历史,壮美的梯田生态景观与悠久的客家文化在这里完美结合,构筑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画卷。下表为上堡梯田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图片

图片

分析上堡梯田景区建设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 保护了当地人文景观,提升了上堡梯田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创建优质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参与性旅游功能区,增强游客体验休闲感;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范围,增加旅游收入;改善了当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旅游接待能力等。(10分)

[解析] 景区建设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从景区本身的价值以及带来的相关项目的附加价值进行分析。从景区本身来说,上堡梯田是国内三大梯田奇观之一,具有稀缺性。其次,上堡梯田的文化景观历史悠久,文化历史价值极高。 根据上堡梯田的总体规划和功能可以看出来,景区建设保护了当地人文景观,提升了上堡梯田的历史文化价值。“水土涵养与生态保护功能区”加强来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创建了优质的生态环境。“世界客家农耕度假功能区”和“田园休闲与民俗体验带”增强了游客体验休闲感,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了销售范围,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上堡客家旅游小镇”“国际商务会议度假功能区”和“景区入口服务功能”改善了当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了旅游接待能力。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0
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20211126日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从宋元时期开始,当地先民克服了高海拔、高寒冷等困难,顺势而为,逐步在萨伽河沿线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该灌溉工程是敞口式引流蓄水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的周围即水浇地,其治水思路、结构形式、管理方式是最契合本地实际的。到如今,该灌溉系统仍然沿用借鉴古代的工程形式和管理方式。下图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手绘图。

图片

材料二萨迦县属于藏南珠峰地区东北部的一部分河谷地区,是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在150300毫米,10年当中,只有三四年降水是充足的。如今萨迦灌区仍有400多个蓄水池在发挥作用,灌溉着河谷平原约10万亩的青稞产区,种植面积约占西藏全区的40%,助力日喀则发展成为世界青稞之乡。因地制宜地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形成高原特色农业,青藏高原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的粮仓。

(1)分析灌溉系统中蓄水池的主要作用。(8分)

(2)推测古人通过什么管理方式使该灌溉系统沿用至今?(6分)

(3)简述青藏高原未来可能成为我国粮仓的依据。(6分)

[答案] (1)降水不稳定,蓄水池可蓄积水源;冰雪融水水温较低,水池敞口起滞留增温作用;水池能沉淀杂质,提高灌溉水源质量。

(2)建立流域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制度,依法合理调配灌区流域水资源;河流上游做好水土保持;定期清理水池和灌渠里的淤泥和沉淀物;每年雨季前对蓄水池进行安全检查。

(3)生产潜力:海拔高,光照强烈,利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气温低,病虫害少;污染少,农产品品质高。土地供给潜力:内部地形起伏和缓,土地利用率低,土地利用潜力大。农业技术潜力:育种、温室、大棚等农业技术进步,热量对种植业发展限制减少;机械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商品化前景: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生产和商品化经营。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萨迦县属于藏南珠峰地区东北部的一部分河谷地区,是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在150300毫米,10年当中,只有三四年降水是充足的,说明当地降水不稳定,且水资源不足,蓄水池可蓄积水源,为农业生产供水;从宋元时期开始,当地先民克服了高海拔、高寒冷等困难,顺势而为,逐步在萨伽河沿线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该灌溉工程是敞口式引流蓄水灌溉工程,说明此处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水温较低,水池敞口起滞留的作用,可以提高水温;蓄水池能使水中杂质沉淀,净化水质,提高灌溉水的质量。

(2)由材料信息灌溉系统的周围即水浇地,其治水思路、结构形式、管理方式是最契合本地实际的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建立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制度,保障合理调配灌区内水资源,有章有法;河流上游通过种植桑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蓄水和灌渠里的泥中淤泥和沉淀物进行定期清理,保证优良的水质;每年雨季前对蓄水池进行维护检查、安全检修。

(3)由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虫卵被冻死,病虫害少;工业产业活动少,环境污染小,农产品品质高。青藏高原内部地形较为平坦,起伏和缓,但由于土地利用率低,土地利用潜力大;随着良种培育、温室大棚等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热量的限制作用降低;由于当地地广人稀,利于农业生产的大规模经营;随着机械化水平地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剩余量大,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