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10年,财富自由: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学校从来都不教

 晓彬哥 2022-10-08 发布于山东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10年前重点大学毕业,在知名红圈所做律师。

后来专职投资,实现财务自由,在圈子里也算半个知名投资人。

前两年“有钱任性”,开始在新媒体行业创业,和一些喜欢的朋友做新鲜且有意义的事情。

毕业10多年,踩过很多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和提携,也悟出了许多道理。

这些道理学校从来不教,却和学校教的同样乃至更加重要。

所以,热爱学习的读者朋友们,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一旦明白就能少走很多弯路的经验教训。

文章图片1

经验教训一:

误以为工具就是一切

其实,比工具更重要的是底层逻辑和金钱的运转法则。

明白这一点,才可以少走弯路,甚至改变命运。

什么是工具?

英语、法律、财务……这些非常具体的学科就是工具。

拿英语来说。

我们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学英语,但对于普通不从事学术研究或相关专业岗位的人来说,英语带来的竞争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这个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马斯克在给几个孩子创办的学校里,是不学任何语言的。

因为在他看来,语言是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够很好替代的东西,更别说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起来之后。

当然,他的这个观点太激进,我不是很认同。

但确实,我们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被优化的。

比如,可以分配出来一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未来,能精准地使用中文,包括熟知中国历史中的各个典故,可能会更加有用。

如果真的想学英语,那就不要停留在听演讲和背诵的层面,要去大胆地使用这门语言,去说、去用、去表达、去写文章和邮件。

也就是说,让它发挥充分的工具属性,而不是一个想像中未来能用上的东西。

这是比工具更重要的底层逻辑。

明白底层逻辑,就意味着人生打开了通关密码。

很多想不明白、看不透的事情,套用这个逻辑一分析就清清楚楚了。

文章图片2

其实,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情,底层逻辑翻来覆去就是3点:资源、稀缺、进化。

1.资源

一个人怎么认知资源,决定了他跟这个世界的交互方式。

一个人能不能变通地对待资源,决定了他的财富获取方式。

能创造财富的人,往往具备看待和对待“资源”的不同方式。

我曾经看过一个商业真人秀节目,深深地被一组学员重新定义资源的方式震撼。

那期节目里,两组分到的唯一资源是一辆人力三轮车,最后看第二天晚上谁赚到的钱最多,谁就获胜。

一组是立马骑车上路,招揽客人,拉客人上路,赚取“运费”。很勤奋对不对?

而另一组则兵分两路,一部分队员骑车载客,另一部分队员去联系商家,他们把三轮车当作一个移动广告位去推销和售卖。

有几个商家分时段买了广告位,这部分广告收入结结实实地吊打了另外一组。

三轮车是一个载客的资源,还是一个广告位资源,认知的不同就决定了完全不一样的收获。

2.稀缺

人生能过好的本质,其实就是去创造稀缺。

围着本质打磨自己,人就会越来越强;在本质的周边不痛不痒地划圈圈,人只会原地踏步。

为什么很多中年上班族觉得很辛苦?就是因为没有稀缺性。

一个活你不想干或者干得不好,那不好意思,老板可以分分钟选择换个新人,既年轻又能吃苦。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里说:

“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创造价值——

“这些环节叠加在最后的产品上,形成了整体的客户价值。组织可以从整体价值分拆出每个环节的价值。”

这是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的。

老板想要获取更大的价值,就要尽量将每一个环节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去优化零部件,而干工作的人就是其中一个零部件。

哪个员工不行,在标准化的环节里,可以一眼被识别,从而被更优秀的人替换掉。

那作为员工怎么办?

首先,你要对单一保持警惕。

如果你的工作非常单一、非常流水线,那你越容易被替代。

其次,努力提升自己工作的复杂性。

那些复杂的、有技术性的活,别因为它难就能推则推。你推掉的,其实是提升自己稀缺性的机会。

我原来在律所实习的时候,对这一点的感受就非常明显。

初年级律师在律所干的活,基本上就是查法条、案例,或者修改文件中的错别字。

很多律师特别喜欢干修改错别字的活,因为一个公司上市文件里能有一推车的文件,而律所是按照小时收费的,所以律师的考核也按照小时数来定。

这就意味着,找错别字这种事情,不用怎么动脑子,就能赚取大量的小时数。

说白了,这就是通过高薪把一个人修剪成单一零部件的过程。

所以,我从来不主动揽这样的活,但有律师把这种事情分配给我,我一定会干好。

但除此之外,有些中年级律师为了偷懒,把他们手里的活分配给我的时候,我甘之如饴。

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取决于两条线:下线是忍人所不能忍,上线是能人所不能。

一个人的稀缺性就在这两条线之间,宽度线越广,竞争力越强。

所以,牛人和富翁不是批量制造出来的。你要是仔细研究,会发现他们都是在这两条线中折腾出来的。

为什么很多好学生反而混得比较一般?

因为他们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按照计划,习惯了按照老师或者老板的预期去走,很少冒险,也很少折腾。

这类人在中年就会更容易陷入停滞期,说白了,就是稀缺性没了。

3.进化

从来都不会有一成不变的资源和稀缺。

但一个稀缺被大家发现并填补,就意味着不稀缺了。

然而,还有大量的人以为它稀缺而源源不断地涌入。

这也是为什么资源会不断被重新定义,稀缺的状态也不断变化。

那些曾经带你去过很远地方的东西,最终也会变成你进一步向前的阻碍。

所以,进化意味着你要敢于打破自己。

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不同职业的朋友多聊聊天。

社交的终极意义并不是去混圈子,而是通过不同行业的不同人,把自己的生命充盈起来。

他们的认知很可能会颠覆你固有的认知,也给你的生命带来新鲜的血液。

就像我在大学学法律的时候接触到投资,怎么也想不到10年之后,这个和我专业毫不相干的东西会彻底改变我的人生状态。

当你把人生的周期拉长一些来看,可能也会发现曾经某个不起眼的认知,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经验教训二:

比刻苦学习更重要的

是行动和实践

说真的,我在重点大学读本科和硕士,毕业之后在高薪的红圈所做律师,之后又和朋友做基金公司,到实现财务自由后开始投身新的行业,身边从来不乏优秀且爱学习的朋友。

有一天到晚听演讲、学英语的;

有工作之余还在备考CFA、CPA的;

有报各种班、上培训课的;

有一本接一本地看书,基本不社交的……

但是,你会发现这些非常努力学习的人,人生轨迹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他们拼命学习的动力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更好的未来。

但残忍地说,他们的投入和产出严重不符,甚至还不如一些会玩、会折腾的人混得好。

为什么?

因为学习永远学不到的能力,是行动,是实践。

越爱学习书面知识,越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即总是告诉自己:

我得多学点才能去行动;

我英语得再好一点才能去承担英语任务;

我还是个小白,别出去了,会被人笑话;

……

我曾经也是一个这样的人,会考虑太多,会害怕出糗,权衡了太多后果和可能性之后,最终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还不够格,再等等。

我记得,有很多次去参加重要的宴会,餐桌上都是各种牛人,其实那都是非常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但我总担心自己的问题太傻、言论太幼稚。

而我另外一个朋友,看的书不如我多,知识面也不比我广,但他总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也因此,他在某次宴会上获得了一个老板的赏识,还没毕业就拿到令人羡慕的工作机会。

当然,我羡慕的并不是这个机会,而是他的这份勇气。

后来,他跟我说:

“人永远都不会有完全准备好的那一天、那一个时刻。

“你只需要考虑清楚最坏的结果,如果自己能承受得起,就勇敢地把自己推向前台。”

只要最坏的结果能承担,就勇敢去行动、去实践。

这也成为我后来实现财务自由最有用的推动力之一。

把自己推向前台,行动起来,就意味着要对抗很多强大的阻力,直到它们消失,并成为未来的垫脚石。

预测并接受不适,行动起来,是获得更高自我效能的起点。

不用等到英语流利得跟母语一样了,才去使用英语。

如果你想真正驾驭英语,光看演讲是不够的。不如自己实际地写一篇英文文章,甚至用英文发表一个演讲,或者承担一份英语电话会议的任务。

不用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才开始创业。

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那不妨大胆去做,失败了又如何?说不定就是下次成功的起点。

也不用等到CFA、CPA证都拿全了,才去分析一个公司的报表。

行动起来,用你现有的知识去分析,并和牛人的做对比,看看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这比始终停留在考证阶段有效得多。

当你真正地行动起来时,便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不再只是单纯的文字,而变成了有生命力的工具。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经验教训三:

学会打造自身的飞轮效应

所谓的飞轮效应,是企业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提出的一个概念:

假设有一个直径大约30米、厚3米、重约26吨的铁质轮子,体量很大,承受的地心引力也很大。

如果这个飞轮就是你的事业,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承重的轮子转起来。

你尽力推,轮子稍稍动了一下;又推,又微微动了一下……但你一停下来,它就停下来。

几乎见不到成效地推1圈、2圈……

你坚持继续一点一点地推动,渐渐就能感到这个轮子有一点点惯性,有一点点动能了。

你继续推,100圈、200圈……

突然在某个时候,你和旁观的人都惊奇地发现,轮子的转速明显加大。

它自身的重量转化成了一种自推力,最终迅速地旋转起来。

这就是“飞轮效应”。

一个人是有明显的飞轮效应的,这个飞轮效应就是自己身上的积累。

我们绝大部分人,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是找工作,通过工作获得初始的现金流,成为所谓的“打工人”。

但“打工”的本质,就是老板或者公司花钱买你的时间和精力。

打工,意味着你不是唯一的选择,市场上永远有比你更年轻、体力更好、更能熬、学习能力更强的人。

年轻的时候靠打工换取现金流,是必须要做的无奈之举。

但一定要趁早打造自己的IP,也就是你的飞轮效应。

一边工作,一边就要做自我分析,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短处和劣势。

在自己最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里,给自己设定一个长期目标,也就是明确你要在哪个领域建立个人品牌、树立怎样的个人IP。

然后分解这个长期目标,把它变成若干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并理出实现这些小目标需要的资源和能力。

最后一个个去搞定那些小目标,在未来3~10年的时间里,你会发现已经实现了自己的飞轮效应。

而当你实现飞轮效应后,就意味着你不再是可被随意替换的,不需要再看老板的脸色,不需要再随波逐流。

你会拥有实现自由的能力和资源。

正如有句话说的:

“如果你爱上一只蝴蝶,不要去追逐它,而是去种花,去种草,让自己这里变成一个花园,第二年蝴蝶就会来找你了。”

这其实就是飞轮效应的浪漫说法。

不要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商品,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飞起的轮子。

越早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越会尽早拉开与其他人的差距。

文章图片7

经验教训之四:

认真对待每一场恋爱

可以多谈恋爱,但一定要谨慎结婚,尤其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即便离婚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坏的婚姻仍然是坟墓,好的婚姻才是人生助推器。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

“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是婚姻,而不是投资。”

说实话,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一段高质量的关系会成为一个人的助推器,而一段糟糕的婚姻会不断损耗这个人的能量。

这个能量可能是他过去几十年的积攒,但被毁灭只需要短短几年的时间。

所以,我想告诉已为人父母的朋友:

婚姻的事情,你要是还没有想明白,就不要催年轻人结婚。

千万不要你们做决定,后果却让孩子承担。

课题分离,是当好父母的基础。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