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学森评价郭永怀:比我更加厉害,一人能值“十个师” ,为了核事业鞠躬精粹

 老陈聊科学 2022-10-08 发布于安徽
1955年,钱学森费尽周折回到祖国,他立即写信给郭永怀,盼望他回国。一边是美国优渥的科研环境和生活水平,一边是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郭永怀一把火把自己的手稿付之一炬,多年心血化为灰烬,学生和妻子都十分不解,郭永怀坦然的说到:“这些纸面上的内容烧了就烧了,东西都在我脑子里装着呢!”
让郭永怀奋不顾身回国的,不光是同门师兄的召唤,也是他多年来想要科研报国的拳拳之心,烧了书稿,美国有关部门就很难制造麻烦。

郭永怀和钱学森师出同门,世界气体力学的大师冯.卡门十分器重这2位勤劳、聪慧的中国学生,他们的科研成就也一直闻名学界,回国前他们已经是国际著名的力学专家了,尤其在空气动力学领域地位极高。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纷纷期望回国效力,在钱学森第一次回国失败的时候,郭永怀也在准备回国事宜。为了降低美国方面的戒备之心,他主动卸任了重要的职务i,当着学生的面,烧毁了很多没有发表的科研资料底稿,多年的数据也随之消失,此刻,郭永怀是一个将要奔赴战场的勇士,枕戈达旦,随时待命。

等到钱学森回国后,郭永怀旧盼望着他的消息,书信一到,郭永怀一家几乎没收拾就买好了回国的船票,他等这一刻太久了。终于在国庆节前坐上了回国的邮轮,他带着满脑子的知识和爱国热情,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祖国。
刚一下轮船,钱学森就拉着他熟悉工作环境,郭永怀一回来,中国力学研究就多了一份中坚力量,他和钱学森一起担负着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任务。开着“扫盲班”,自编着教材,中国的“两弹一星”就是这样逐渐建立起来的。

回国后不久,郭永怀就与周培源 、钱学森、钱伟长等一起,规划了全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组织领导了全国三届力学研究班。郭永怀亲自指导的八位研究生中,有三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郭永怀和钱学森一起提议:成立星际航行学院。以便于大力培养我国的航天、航空等科研人员。项目提议经过中国科学院报中央批准后,决定成立中国科技大学,涵盖各个重要及边缘学科。郭永怀致力于培养兼有化学和物理两方面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我国发展两弹一星对于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首届系主任,郭永怀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为该系的创立操劳筹划;同时,他还在该校的近代力学系开课,讲授边界层理论;他亲自带研究生,培养助手,指导一批青年搞研究工作。他循循善诱,以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指导艺术,以他的全部热情和关怀,为祖国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62年,郭永怀为了“边界层理论”的学术成就可以系统的提供给学生学习,他与助手们日夜操劳,放弃了休假疗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边界层理论讲义》终于面世,内容精辟,见解深邃,深受学生欢迎。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

郭永怀很严肃,不苟言笑,但是对于青年学生他总是和蔼可亲,给学生安排的众多课题心里都有本账,学生常常收到他写的字条,那是对于课题研究有帮助的参考文献索引;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他总是耐心解答,有时嫌不够全面,查证之后,跑着去敲学生宿舍的门……这一时期,他是辛勤的园丁,为培养一代代力学工作者呕心沥血。

1958年9月,美国向台海地区大量增兵,将能装上核弹头的8英寸榴弹炮运抵金门。随后,美国多次进行了针对中国的核战争演习。一时间,核讹诈、核战争的阴云密布在新中国的上空。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我国果断决定研制核武器,发展核工业。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桓武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最初的三大支柱。

1960年,我们的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九院成立了四个尖端技术委员会,郭永怀领导场外试验委员会,负责进行核武器的实验和武器化。
在郭老的推动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核武器研究只争朝夕的进程中,郭永怀既是一线科学家,又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他克服频发的高原反应,经常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他和年轻的科研人员一起突破原子弹技术的重要一环 :爆轰物理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

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最苦,最累的日子过去了,在青海基地做了2个月实验的郭永怀,发现了一个重要成果数据,需要赶回北京汇报,然后天妒英才,1968年12月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突然,飞机失去了平衡,偏离开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只听“轰”的一声,飞机前舱碎裂,紧接着火焰冲天窜起……

当迎接郭永怀的人们从惊异中醒过来的时候,急忙向出事现场飞奔过去。当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当钱学森赶赶到现场,悲痛不已,认出了公文包,常坐当哭。为了保障数据安全,郭永怀亲自护送;为了抢时间,郭永怀选择夜航……钱学森说:“如果我值5个师,有一个人可以抵得过10个师”,这个人就是郭永怀。

钱学森明白郭永怀的牵挂和期待,郭老虽然离开了,科研还得继续。一群人化悲痛为力量,当月27日,在钱学森的指挥下,“东风三号”导弹和氢弹顺利结合,并在之后的试验中也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一次更加伟大的胜利,在中国的国防发展历史上,又树立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而这座丰碑的背后,则是郭永怀和钱学森的生命和心血。

每当我读《写给孩子们的榜样故事》的时候,都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着。老一辈科学家不但践行“科学报国”的使命,还以自身事迹引领一代代科学家勇往直前,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传、帮、带”培养的人才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然而,进入新时期,伴随着网络的兴起,西方意识逐渐入侵,一些公知鼓吹,歪曲事实,妄图从精神上瓦解中国。孩子们不再像以前梦想当科学家,他们希望做网红,成为流量明星。孩子们沉迷于游戏,渴望纸迷金醉……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实际上,郭永怀、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李四光等等这样的科学家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明星”,无论是他们求学还是科研的经历,还是面对困难时候的解决方式,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我们中国之所以发展迅速离不开这些榜样,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成为国之栋梁,青少年正是价值观形成之际,一套榜样故事,可以让他们:汲取榜样力量,谱写青春华章,成为国之栋梁。
暑假到了,一套涵盖10册伟大科学家的丛书,十分适合孩子们阅读,让他们见证榜样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