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的警惕性会导致钓鱼时停口、死窝,怎样有效降低鱼的警惕性?

 钓手说钓 2022-10-08 发布于广东

鱼有没有警惕性?其实鱼的警惕性很高,我们都小瞧了鱼的警惕性。说鱼有警惕性,并不是说鱼的智商有多高,警惕性跟智商沾不上边,但却是鱼类的一种生物本能。鱼类的警惕性其实很容易被识别,有时候我们也能感觉得到。

    比如鱼对窝料的警惕性,鱼刚进窝时会来回盘旋,会先从窝点周边吃起,吃的时候会先进行试探,会先挑散碎的饵料吃起。即便我们使用拉饵作钓不打窝,鱼吃饵也有这种表现;鱼对鱼线还有警惕性,鱼蹭到线会不自觉地躲开。当然鱼情好的时候,鱼对鱼线的警惕性一般不明显。鱼小警惕性就小,鱼大警惕性就大。

    鱼还有一些警惕性表现得比较隐蔽,而这些隐蔽的警惕性,才是对钓鱼影响最深远的方面,是出现停口、疲窝、死窝等现象的根本原因。我们钓鱼就要尽量让鱼放松警惕,尽量延长鱼的放松状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钓鱼的节奏与方法的把控就比较容易。那么鱼表现得比较隐蔽的警惕性又有哪些?

    窝料越多,鱼的警惕性就越高

    窝点里面的窝料越多,进到窝点里面的鱼的警惕性就越高,消除警惕性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我们钓鱼时,窝料量打得越大,鱼进窝之后真正放下戒心来吃饵,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长。也就是说,打重窝会让发窝的时间变慢。

    如果是当天打窝当天钓,根本就不适合打重窝。守钓大鱼提前一天打窝,每天补窝,这才适合打重窝。大鱼的警惕性一般都很强,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降下进食时的戒心。提前打窝每天补窝,保证窝料量充足,相当于拉长了鱼降低警惕性所需要的时间,根本目的不言而喻。

    钓鱼干扰越少,鱼的警惕性就越小

    窝点里面的外力干扰越少,鱼的警惕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我们钓鱼时,一些作钓行为,比如不断地抛竿、扬竿,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外力干扰。小个体鱼的警惕性一般比较低,喜欢被动态的食物所吸引,不断地抛竿、扬竿,在刚开始可以起到诱鱼、留鱼的作用,而且持续性较好,这就是使用拉饵垂钓鲫鱼这种中小个体鱼类,显得作钓效率很高的原因。

    但放眼整个作钓过程,把时间拉长到一整天来看,不论是打窝还是不打窝,不论是使用拉饵还是搓饵,或者是使用活饵来作钓,到最后,鱼的警惕性肯定会越来越高。这就是我们在一天的钓鱼过程当中,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停口、疲窝或者是死窝的根本原因。出现这些现象后,不管我们后来再怎么操作,都会无济于事。

    鱼的数量越多,鱼的警惕性就越小

    窝点里面鱼的数量越多,鱼群规模越大,鱼的警惕性就越小。让鱼形成鱼群,是我们在作钓过程中,降低鱼的警惕性最有效的手段。不过要想让窝点里面的鱼形成鱼群,说说容易,想实现却有难度。尤其是在野钓中,除了鲫鱼比较容易一点,其他个体稍微大一点的鱼类,想要让它们形成鱼群,一般都比较困难。让鱼形成鱼群,有以下两种途径:

    1、加快诱鱼速度。天气越来越热,垂钓鲫鱼这种鱼,使用拉饵作钓,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有优势,还是比较容易让窝点里面的鱼形成鱼群。但在垂钓大鱼方面确实显得有些困难,这恰恰也是大鱼警惕性比较高的一种表现。

    2、留有充分的发窝时间。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钓鱼打窝后不能马上就下竿垂钓,要等到充分发窝后,窝点里面的鱼已经有足够的数量,鱼的警惕性已经很低,甚至窝料都被快吃完的时候,下竿垂钓的效率才最高。

    鱼对鱼线、鱼钩以及饵料的警惕性

    说到这一点比较有意思,鱼线系着鱼钩,钩上挂着鱼饵,在我们人类眼里,这明明就是一个陷阱,却能将鱼给钓上来,那么鱼还有没有警惕性?单从某一个时间节点上看,面对饵料,鱼会咬钩,蹭线后躲一躲,钩住嘴能吐出来也就无所谓。

    但是从一整天的作钓过程来看,这就是一个由量变演化到质变的过程。如果鱼老是身体蹭着线,鱼钩老是碰到鱼嘴,饵料总是带着奇怪的气息,鱼就会本能地越来越警觉,甚至到最后会出现,鱼一眼就能识别哪种饵料是鱼钩的现象。周边的饵料都吃完了,就是不吃鱼钩上的诱饵,你还认为鱼没有警惕性吗?

    总结

    鱼其实有很高的警惕性,其中一些较为隐蔽的警惕性,对我们钓鱼的影响,有最深远的意义。比如打窝的窝料越多,鱼的警惕性就越高;钓鱼时的干扰越少,鱼的警惕性就越小;窝点里面的鱼数量越多,鱼就会放松警惕,吃饵时的胆子就会越大。

    其中,让鱼在窝点里面形成鱼群,是降低鱼的警惕性最有效的手段。要想让鱼形成鱼群,我们就必须要加快诱鱼的速度,或者是给鱼留有充分的发窝时间。我是钓客有鱼乐,分享钓鱼经验,剖析与钓鱼有关的深层知识,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及建议,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

我是钓客有鱼乐,分享钓鱼知识,分享垂钓经验,分享美女钓鱼视频,每天更新,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