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寻的品格

 陈小醋 2022-10-08 发布于0

打开初中时的相册,那曾经稚气的脸孔虽已有些陌生,可那灿烂的笑脸却仿佛还是在并不遥远的昨日。7年前的盛夏,第一次行走在一中南校区蓊郁甬道上的情景如一幅不会褪色的油画珍藏在记忆之中,就是从这条短短的甬道,我走过初中高中,走过懵懂单纯,走过轻狂叛逆,终于走向大学(曾就读于人民大学),走向新的起点与梦想。走过的那些年,有师长的谆谆教诲,有同伴的相互扶持,也有我们一起追寻的梦想与一起坚持的品格。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执着

  每个人都会有恣意梦想的年纪,即使是到了现在,回想起以前那些飘在空中的梦,会觉得稚嫩的有些可笑,但我依然会感谢那些做梦的时光,感谢那些年有些“目空一切”的勇敢。我想,正是那个时候对梦想必将实现的确信,让我能够拥有前行的坚定与执着,从而能够在以前、现在还有以后,不管梦想的远近难易,都可以在一天天一年年中从不放松。

      1.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记得初中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这个现在看来有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时确实是支撑我前行的最大动力。我想很多学弟学妹应该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高远志向,我也相信,一部分人最终一定可以不负所愿,但是几十年后的事情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总是太过遥远,过程中的变数也是我们无法预知的。所以,我们最大的问题也许不是未立志,而是太过高远的目标最终只变成了一句美好的口号。我一直在想,曾经那样的执着从何处来,现在看来,应该是将一种对未来的希冀转变成了对每一天的要求。即使在当年,我也从未确信我将来真的能如梦想中一般成功,可是我确信,如果今天做不好,现在做不好,未来便无从谈起。我也曾经在疲倦、烦躁或是失利的时候产生动摇。确实,不用那么努力,不用那么执着,我的未来也可能拥有比较安定舒适的生活,可是我更不希望在以后的回想中,会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归咎于以前的没有执着追寻。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痛苦,但当你的执着、坚持成了一种习惯,便无需提醒与激励。

      2.执着与方向。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以为自己将会按照梦想前进:进入名牌大学学习生物,然后在自己喜爱的学科中不断钻研前行。可是高考录取的结果却跟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我进入了人大这样一所以文科闻名的学校,学习了公共管理这样一个与曾经希望大相径庭的专业。生活可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与坚持都随着结果的改变而付诸东流。我们所坚持的,应该是每一天对自己的提高与完善,和为完成一个个阶段性目标(比如高考)而付出的努力。方向的选择不仅仅只凭借自己的意志,更有许多不可控制的外力因素,我们的执着,应该是对自己的坚定与把握,就像在每一天坚持收听英语广播,坚持练字一样,也许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翻译官、书法家,但我们的执着必将在未来得到回报。

二、此心常怀千般事——责任

    回想起来,初中时候的我似乎比别人过得都更“沉重”,未雨绸缪也好,杞人忧天也罢,我的心里总是装着许多大事小情。也曾遗憾过重的负担束缚了自己的脚步,让自己失去了一些乐趣,但不可否认,它们让我逐渐明白什么叫责任。

       1.责任与责任感。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看似很重大很空泛的责任二字,其实就闪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相信大家都经常说“这是我该做的”,在我看来,“应该”就是对“责任”最简单的阐述。

    如果说“责任”是应该做的事情,那么“责任感”就是意识到应该做的事情。无论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有许许多多的规范和习惯要求、约束着我们,我们也或主动,或强迫的接受了这种种规范。可对于这些规范,尤其是我们被迫认同的规范,我们能否做到有着清楚的应该意识,是决定我们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如何强化责任感。初中的时候虽然家离学校很远,可我依然拿着班里的钥匙,两年里每天早上六点起床,7点到校成为一种习惯。记得当时爸爸还跟我说,每天起那么早,又累又没什么意义,别管钥匙了。可我觉得,要是有一天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我去晚了,让同学们等在门外,我心里一定会很难受,因为没有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责任感的来源并不是多么高远的志向,多么深刻的认识,而只是对“应该”的坚定。少问一些“凭什么”,少想一些“能得到什么”,默默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便是责任感最可靠的来源。

三、莫使光阴等闲度——效率

    两年初中学完别人三年学习的知识,我们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我感觉,我在初中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快乐远远多于学习时的重压。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方法或许对某些人来说是制胜法宝,但是于我而言,一天没有小说和电视的日子几乎无法想象。尽管我的效率战术一多半是被逼无奈之举,但是,其结果还是让我享受到了繁重学习中的一丝轻松。

         1.“一个中心”——今日事今日毕。现在我依然随身携带着一个小记事本,上面记录着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的今日事项,这也是我从初中时期养成的习惯。每天结束之前,我都会看看今天的事项上打了几个勾画了几个叉,想想没有完成的事情都是什么原因,并且在第二天首先完成它们。坚持这么长时间之后,我感觉记事本最大的作用不在于提醒我们每天要做什么,而在于对“今日事今日毕”这个信条的不断加深与强化。这个信条也是高效学习、生活的基础。

         2.“两个基本点”——集中精力与劳逸结合。听课效果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努力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为了达到课堂学习的高效,我的经验是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都不可或缺。预习中应该着重于找出上课可能讲授的重点和对自己而言的难点,以便于上课时有选择的听讲,复习中则要针对课前的问题和课上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一言以蔽之,课前课后充分的准备都是为了课上的集中精力,从而取得较高的效率。

     一个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一般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努力在这段时间中高速运行。记笔记无疑是防止进入走思状态的有效方法。笔记最大的作用在于方便课后的复习与理解,而不只是看起来清晰工整,以显示自己所下的功夫,故而笔记应该是一个既有共性更有个性的东西。共性体现在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上,这一部分对于理清思路,构建知识系统有很大的帮助;个性则在于在听讲和预习复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易错点、疑难点,还有对于一些问题的个人理解和总结,这一部分对于自己的吸收和提高大有裨益。清晰全面的笔记,既体现出上课精力的集中,又能大大节省课后的理解时间。

    不管是每个人正常的精力曲线,还是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的突发状况,我们都会经常遭遇疲劳低迷阶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最好不要勉强拉长学习时间,可以用适当的休息娱乐放松身心、活跃思维,为下一段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初中时我每天晚上的学习时间大概是八点到十点,学习一小时左右会有1015分钟的休息时间,十点到十点半进行整理、洗漱等杂务(当然会见缝插针看会儿电视),十点半准时睡觉。中午一般午睡半个小时,其余时间则是阅读课外书籍。我的时间安排看似给予学习的比例稍小,但是我的亲身经历表明,这样的安排完全可以完成课后作业和自己的练习复习,并且还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娱乐。

     因为曾经的追寻,才有今日的不悔。我希望,今天走在我们昨日路上的学弟学妹们都能够有自己的梦想与追寻,也都能在不久的将来拥有对昨日的骄傲与自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