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赋能?

 文明世界拼图 2022-10-08 发布于重庆

大家好!

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我先从中层管理者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做好一位赋能型管理者,然后又转向了一位员工的视角,看看当我们在工作中识别到真正的赋能时,如何进行积极响应,从而避免丧失宝贵的机会。

今天我带大家进入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视角,看看我们在没有领导赋能的情况下,如何基于我们自身的目标进行自我驱动,为自己创造自我赋能的条件,毕竟在职场环境中,赋能型领导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自我赋能是人生常态

在我眼里,自我赋能其实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而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职场道路中。

本号不仅专注于将个人发展的经验分享出来,还鼓励大家进行自我赋能,成就一个通过不断升维,逃离一个个内卷化陷阱的人生。

任何处于向上发展的人生,都会不断遇到各种新鲜事物以及挑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自找”的,用“自找”这个词来形容不断升维发展的人再合适不过了。

正是因为有这些“自找”,我们的人生会更为精彩,在一次次学习或应对“自找”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思考维度,并积累更多经验和知识。

这样的“自找”就是一种自我赋能,是一种由自己主导的自驱式赋能。

在人生道路上,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各种内卷化的陷阱,不要让自己“低电量运行”,而是保持一种不断地“充电”心态,每时每刻都要不断保持自己满电量运行,在电量已满的情况下,不断扩充容量。

每时每刻,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而向上努力,通过自我赋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勇往直前,方是一种人生的常态。

绘制自己的能力雷达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提到了三张能力雷达图,即进入某平台之前的能力雷达、进入某平台之后的能力雷达以及当前的能力雷达。如果你在绘制雷达时没有恰恰处跳槽的状态,那么后两种可以合并成一种。

我这里再加两张雷达图。

第一张是目前市场上对于自己当前职位的能力要求,可以通过一些人力资源报告,或是在招聘网站上查找相同职位上的职责描述,找到对于能力要求最为全面的,并将其转化为能力雷达。

另一张雷达图是自己在后续某一个阶段想达到的能力层级,这个需要基于我们对自己的真实了解,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怎样的职业发展模式,在某个特定阶段需要达到怎样的成果等。

比如,假设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某个领域的CXO,目前还处在中层管理者的位置,那么就需要将目光转向CXO的能力模型,将此作为自己当前的重要目标。

这几张能力雷达图,从时间线顺序来排列,应该是进入平台前的雷达图(1)、当前的雷达图(2)、市场对职位要求的雷达图(3)以及未来目标的雷达图(4)。

为方便下文表述,我这边都用序号进行了标记。

如果自己有猎头或者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宝贵资源的话,可以麻烦他们帮你看一下(3)和(4),从他们专业的角度来看看是否与真实情况有所偏差,有没有任何能力点的缺失。

通过能力雷达找准自身方向

完成能力雷达图的绘制后,我们需要进行细致的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在各种能力短板,以及需要掌握的一些新的能力。

下面我们对不同雷达图的对比,以及对比后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深度说明。

通过对(1)和(2)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平台中,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不同的能力维度是否得到了延展。

如果目前的延展程度不够,那么需要问一下自己,目前在平台中的发展是否受限、有哪些限制性因素,这些限制性因素是否有可能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消除,在此基础上,谨慎考虑后续的发展路径。若限制性因素可以消除,或者平台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那么不妨考虑继续在平台中发展;反之,则考虑更换平台。

通过对(2)和(3)的对比,我们可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了解整个市场对于自己当前工作的要求,看看自己有哪些未知能力、哪些不足的能力;同样自己有哪些能力超出市场需求,或者超前于当前的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而通过(2)和(4)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目前的能力与中长期目标的差距,从而可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能力差距就较大的能力点,或者是当前未覆盖到的能力点,则可以作为自己日常提升的重点,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优先赋能,加速发展。

在找准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就可以制定出自己的目标规划。我们同样可以参考OKR的方式,基于不同的目标类型,设定相应的关键结果和实现周期。

下面,我和大家聊一聊有哪些自我赋能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寻找赋能型管理者

虽然我在前两天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平台内的赋能”与“超越平台的赋能”相比有一定的缺陷,但实际上最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可能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赋能,你可能只是作为单纯的资源,连平台内的赋能都不会有,完全依靠自己进行自我赋能。

所以,大家切勿把希望放在运气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上,因为遇到赋能型领导的概率少之又少。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赋能,全面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当然,如果有心找赋能型领导,还是有一定希望的,关键在于面试时需要用心识别。

如果遇到的面试官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而且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时,这样的领导绝对不可能是赋能型的;而当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就能平易近人地和你聊天,并且以一种真正寻找人才的平等姿态贯穿面试全过程,同时也会在面试中引入一些超越平台的思想和概念,那么这时其实已经是赋能的开始了。

我曾经遇到过一些赋能型管理者,这些管理者有一个特征,就是典型的创业者。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能以一个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这些创业者都符合这些特征。

与这样的面试官交流,确实是非常愉快的经历,他们在面试过程中表现谦逊,同时能够清晰表述出他们想从你身上了解的点,在确定是他们的理想候选人之后,会不吝时间和你讨论,认真解答你的任何问题,甚至能够拿着电脑,给你看目前他们遇到的各种痛点等,同时也会分享他们所采用的新颖的管理模式。

如果大家有心找赋能型管理者,可以参考这样的一些特征,但我相信这一定不是全部。

参与各种形式的面试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不妨多参加一些面试,作为自己寻求赋能点的途径之一。在面试过程中,我们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同时可以发现自己有哪些能力短板,便于自己的发展。

出于这一目标,我们在选择面试机会时,既要考虑自身职业的机会,又要考虑自身职业外的机会。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的范围,很多职业在不同行业中是共有的,但也会有不少差异点,我们可以通过多接触不同行业,了解自身职业在不同行业中具有的特点,以及面临的不同痛点等,拓展自己的视野,也能让自己在本职业的发展过程中,挖掘一些更为底层、更为通用的东西,这些其实都是好的赋能。

对于后者,我们可以适当选择面试机会,因为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而且也无法通过一两次面试去“由点到面”地了解其他职业,所以对于自身职业外的了解,我的建议是可以先从“兄弟职业”开始。这里的兄弟职业是指:与自身职业有一定交集,但也保持了与自身职业的差异,在某些重要方向上分道扬镳。

比如,对于文档工程师,可以认为与一些设计岗位是有一些交集的,特别是在用户体验方面,是两者的共性。

我曾在面试过一次PPT设计岗位,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提到了一个问题,即是否能将设计用量化的语言表达出来,面试官的问题提醒了我,因为确实在我的不少设计中,除了那些整体的视觉效果遵循行业通用规范外,一些细节上的设计都是凭借自身的感觉,是一种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性应用。

从那以后,我在自己的PPT设计中,特别注重对于意识流的建立,力求将自己在某个点上的设计逻辑和整体思考清晰地表达出来,便于今后设计时的参考借鉴,更为宏大的计划是建立自己的Style Guide。

这就是从面试中得到的赋能。

抓住任何外部培训的机会

这里的外部培训机会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所在平台提供的培训机会,另一种是自己主动寻求的培训机会。

这里所探讨的是外部培训机会,不包含企业自行组织的内部培训,因为很多培训是针对平台内部的,对个人的影响也是体现在平台内的,所以,从赋能的角度而言,内部培训的价值略低。

我们先来说第一种,第一种情况以大型外企居多,会鼓励员工学习一些平台内和平台外都会用到的通用课程,比如IT类和语言类课程,学习完毕并通过考试后,公司会有一些补贴,基本上是全额补贴。

对于第二种情况,则要看所在公司的具体文化,一般在注重员工成长的公司,会以各种形式鼓励员工参与外部培训,而这种培训甚至可以由员工自行选择资源,公司提供全额报销,这样的机制其实也是一种跨越平台的赋能。当然,有时也需要我们自己去进行争取。

积极参加各种行业大会

行业大会也是很好地扩展视野的方式。与面试类似,行业大会一般也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

一种是本行业的行业大会。通过行业大会,我们可以跟踪到本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行业内头部企业或新兴企业的最新研发或设计成果,这些都是对于我们的赋能。

另一种就是非本行业的大会,这样范围就很大了。目前市面上的行业大会有很多,不仅包含一些大众行业,如汽车、通信等,还包含了一些相对小众的行业,特别是某一大众行业下的分支方向。对于这些行业大会,我们既要根据自己职业发展相关的点进行选择,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大会,包含了不同的学科内容;也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选择。

无论参加怎样的大会,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赋能,能发现很多灵感,能收集到很多关键词,能够指引我们去接触行业内更多的知识和最佳实践。这时候,我们一方面要第一时间收录到自己的知识库中,还需要花时间进行消化,并在后续进行更为深入的调研。

在工作中发现“赋能主题”

这里的赋能主题是指一些比较小的赋能点,真正的大赋能点已经在能力雷达的对比中总结出来了。

虽然这些都是小的赋能点,但有时这些小的赋能点会在职业发展的某个时段爆发出来,或者能为一些大的赋能主题赋能,所以,我们务必在工作中重视起来。

这些赋能点的最大来源其实是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好奇心,并能第一时间思考如何解决,在目前能力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调研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在调研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自我赋能的开始,因为在调研中,我们会发现更多不同类型的方法,从方法A中获取到的一些新的关键词,又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方法B,以此类推,达到滚雪球效应。

上面我举了很多赋能的途径,其实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来自于其他地方的赋能,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主动寻找还是被动接受,都有巨大意义。请大家务必打开自己的慧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