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发现| 04 如何把思维从“自我设限”变为“自我赋能”?

 文明世界拼图 2022-10-08 发布于重庆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进入属于“我” 的心灵时空。

自我发现之旅已经过半,前三篇我们从过去现在未来,不同的视角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对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也介绍了教练常用的方法和工具。

自我发现是手段,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拥抱不设限的人生” 并不是一句凭空而来的口号,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突破自己,成就更好的人生,只要有信念,有行动,有方法。

今天的主题,我们来试图解答“是什么限制了我?”以及“如何拥抱不设限的人生?”

两个小故事

是什么困住了大象?

一根矮矮的柱子,一条细细的链子,是如何拴住一只力大无穷,能够轻易掀翻一棵树的大象呢?

认知行为主义中,有一个词叫做强化(conditioning),通过“训练”让被训练者“学会”某种行为。当大象还是小象时,驯象师们便用一条细铁链将它拴在柱子旁。由于身体幼小,小象的力量尚不足以挣脱铁链。它一开始总是拼命挣扎,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它意识到,无论怎么努力,那条链子都是不可能挣脱的。

渐渐地,小象长大了,长成了力大无比的庞然大物,但是它依然无法挣脱链子,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它从来不曾尝试过,甚至连这种想法都不曾有过。因为在它的观念里,它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虽然,轻轻一拽铁链便会断掉。

这叫做小象效应(baby elephant syndrome)。绑住大象的不是链子,而是它的观念。

缺少四肢的开挂人生

尼克小时候的照片(来自网络)

如果你出生的时候,就是“不完整”的,会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作为一个“正常人”,当读到尼克.胡哲(Nick Vujicic)的故事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尼克198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天生患有海豹肢症,除了躯干唯一的工具就是只有两个脚趾的小左脚,他自己戏称那是他的"小鸡脚"。他小时候曾有过抑郁症,10岁之前,多次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曾经觉得他的生活毫无价值,但他的父母从未放弃过他。当他重新审视自己,世界没变,他变了。

刷牙、洗头、写字、打电脑、游泳、做运动和其它更多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讲可以学学就会,但对于没手没脚的他,这真是困难之极,然而,他都做到了!如今的力克踢足球、打高尔夫球、潜水、冲浪样样全能。

从10年前出版第一本《不设限的人生》到新书《爱情不设限》,他的故事和独特的个人经历感动和鼓励了无数人。他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说家,在世界各地演讲,给人信心、希望、爱和勇气。乐观和勇气,是他“人生不设限”的两大法宝。如今他幸福地跟妻儿在洛杉矶生活,开创了“Life without Limbs”基金会,立志于帮助残疾人更好的生活。

当我在抱怨鞋子不合脚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我应该庆幸有一双脚,还有一双鞋。

人生就是一场自证预言

看了以上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人生有很多限制条件,但真正限制我们的,往往是我们头脑中的“信念”

信念,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某种态度,规则或者假设。是我们“打心眼里”相信的东西。信念的力量非常强大。以至于人生就是一场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是指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当它被相信,就变成了真的。人们先入为主的“相信”,无论正确与否,都将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做了一个实验,罗森塔尔带着助手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上的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实际上校长和老师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奇妙的是,8个月后,校内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变得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变得更强。

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创造了一个理论,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将“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而且,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没有人当面告知他们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是老师们潜移默化中通过情绪和态度影响了他们。因为老师和校长都严格遵守了保密协议,但认知上对于那部分学生的欣赏却是溢于言表的,这部分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特别的关注”,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变化,倾向于表现的更加具有竞争力。

再补充一个背景。在做这个实验前,罗森塔尔先拿小白鼠做了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A组和B组,先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接着告诉B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两组老鼠做穿越迷宫测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的表现显然比B组老鼠要好。

还记得冰山模型的第三层——架构层吗?

权威的期待,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深藏于潜意识的“信念”。

想改变它,很难。

为什么我们会自我设限呢?

因为“自我保护”。

我们知道潜意识比意识强大百万倍,它忠实的,全心全意的,无时不在的保障着主人的身心安全。潜意识会帮助主人维持她的人格和自我印象,并且帮助主人降低焦虑和负面想法。当我们感觉到“害怕”做某一件事,通常是有原因的。也许,你曾经受过伤,潜意识认为“害怕”可以保护你不要再次受到伤害。但潜意识不知道,现在的你已经不是之前那头“小象”了,这时候“自我保护”反而成为了“自我妨碍”,让你错失了很多机会,阻碍了你体验更丰富的人生和成长。

你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安全”框,想跳出来,你要亲手打破它。

常见的“自我设限”的想法

自我设限就像戴着一个滤镜看世界,你可能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能改变甚至决定了你看到这个世界的样子。

有哪些常见的“自我设限”的想法?我总结了四种。

  • 错误的信条

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被很多人认同的信条,这些信条有些是偏见,有些受到时代的限制。这些错误的“信条”制约了我们的想法和行动。比如,

“现在这个社会,做人不能太善良。”

“女生应该矜持,不要太主动,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没有相关行业和职位的经验,即使我投了简历,也没有回应。”

相信了这些“信条”,我们会失去很多机会。比如,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主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失去了一个原本可以让自己成长的职业机会。

  • 失败的经历。

曾经经历过失败,不愿再次尝试,害怕得到同样的结果。比如,

“我曾经在感情里受过伤,不敢再爱了。”

“曾经尝试跟父母和解但没有成功,心结还在我很无奈,但我不想再撞南墙了。”

“投了几次简历,都没有回应。我找工作没希望了。”

基于自身“失败”的经历,对未来有了预判。不但害怕再次失败,也害怕因为“失败”而产生对“自我”的负面评价。

  • 单方的解读。

对他人的言语或行为做出“非客观单方面”的解读或揣测。(往往是偏负面的)

小时候的一篇寓言,放在这里特别合适。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头的;那人的脸色表情,像是偷斧头的;听那人说话,更像是偷斧头的;总而言之,那人的神态举止,无一不像偷斧头的。不久,丢斧头的人在翻动自家谷堆时发现了斧头,他再去看邻居家的儿子时,觉得那人的言行举止一点也不像偷斧头的人。---《列子·说符 失斧疑邻》

再举个例子,

“今天早上跟领导打招呼,领导没搭理我。我一上午反复在想,为什么领导没搭理我呢?是我哪里工作没做好吗?哦,可能是上礼拜交代的一件事情,还没有完成。多半是领导对我有负面看法。”

从“领导没搭理我”到“多半领导对我有负面的看法”,“我”在中间加了多少戏?现实情况,也许领导没注意,也许当时他在忙别的事,也许他心情不大好。很可能,此事跟“我”并无关系。

类似的揣测,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产生误会呢?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单方面不经证实的“揣测”。面对工作伙伴或家庭成员,当心中出现疑问时,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与当事人沟通确认,避免产生误会和隔阂。

  • “我不够/值得”。

重点来说说这类限制性想法,它往往藏得最深,对我们的伤害也越大。还记得第二篇里讲过的自我印象吗?心理学家定义了两个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价值(self-esteem)来衡量自我印象。

自我效能是指“我觉得我可以”。

自我价值是指“我觉得我值得。”

“我无能为力(helplessness)” - 自我效能低

“我无能为力。”

“我没有选择。”

“这是xxx的错。”

自我效能低的人经常会陷入“受害者”思维。习惯“受害者”思维的人会“忽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责任”推给别人或者环境。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生活的“靶子”,坏事总是发生在自己头上。他们会消极地对待问题,责备他人,同时觉得自己的遭遇值得他人同情。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力量,不必也不想采取任何行动。

事实上,每个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之所以会觉得“我无能为力”。其根本原因是觉得:“我不够___(好,聪明,漂亮, 天赋...)”

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即便在外人看起来很优秀,也会觉得这些所谓的“成功”是因为幸运和外界条件。有这种想法的人数众多,特别是职场女性。这种现象叫做“冒充者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或者“自我能力否定倾向”。

《哈利波特》中扮演小赫敏的艾玛,也曾经被它困扰。她在一次接受《新秀杂志》采访中表示,“我做得越好,就越觉得自己配不上现在的成就。我很害怕别人会发现,原来我是一个“冒牌货”。”

瓦莱丽·杨(Valerie Young)对此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发现超过70%的人在职业生涯/生活中的某个时期经历过自我能力否定倾向。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你不是一个人!

“我不值得爱。”(worthlessness)- 自我价值低

“别对我太好,我不配。”

“我经常感觉羞愧。”

“我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自我价值低的人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当生活顺风顺水,他们的内心总是觉得不安稳,担心会有什么坏事发生。非常在乎在外界的评价,不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觉得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更重要。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不久以前,阿联酋一家法院受理了一起离婚起诉。起诉离婚的是女方,她要求离婚的理由非常特殊,不是因为性格三观,不是因为家暴,不是经济问题,不是生活目标不同,总结起来,离婚的理由就是——丈夫太爱她,对她实在太好了。

自我价值低的人会在潜意识中会寻找“压抑自我”的环境,从而与“自我印象”保持一致。

5步走破除自我设限

在教练对话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打造的设限框,给予“无条件关爱”,并帮助来访者聚焦和实现目标。对于改变“限制性”想法,给大家一个5步走的小工具——聚焦突破法。

  1. 觉察 (Recognize)捕捉自己的想法,把它写在一张纸上,或者大声地说出来。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当你判断,它是限制性的想法,反思,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它在哪些方面限制了你?(冰山理论)
  2. 拒绝 (Reject)自我宣告,“这个想法”并不是真的!感谢它,保护你的意图。跟它告别,现在在的你已经不需要它的保护了。
  3. 感受 (Feeling)试着感受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你的人生会有什么改变?你会得到哪些新的机会?
  4. 置换 (Replace)用“自我赋能”的新想法来代替旧想法。
  5. 尝试 (Test)把新的想法运用在生活中,观察它对你行为的影响。通过习惯的力量让它进入你的潜意识。

比如,

从“自我设限”到“自我赋能”

小视频时间到,能坚持看到这里棒棒哒!

战胜者 Overcomer,视频里的小姑娘就是现实中的你,我,他。拥抱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战胜这些“自我设限的想法”,你就是生活的强者!(请移步公众号看视频)

逸起来,拥抱不设限的人生!你可以的!

下周继续,自我发现系列完结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