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名人武永虎

 天下孝义人 2022-10-08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张鸣琴先生千古

· 南下湖南干部董泽卿

作者:张继荣 李旺才 郝增明

武永虎,1938年生于孝义市小王营村。自幼酷爱文艺,7岁就参加了村里的秧歌队。他不仅是秧歌迷,还是戏迷、灯影迷。每逢邻村赶会唱戏、唱灯影、唱秧歌,他总是每场必去,场场不落。他从小就懂得不少戏文,也积累了不少历史知识和人物故事。1954年我们同期考入孝义中学,因他品学兼优又有组织领导能力,被选为10班班长。也因为他看中外小说多,作文写得好,同学们称他“高尔基大文豪”。上世纪60年代深造于山西教育学院中文科,毕业后从事文化工作30多年,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文章,曾先后在《黄河》、《山西农民报》、《晋阳文艺》、《山西革命根据地》等报刊发表散文、评论上百篇,许多作品被山西人民出版社收集出版。创作的现代戏《坝》获晋中地区创作奖,《吹奏曲》获山西省音乐舞蹈大奖赛三等奖;论文《繁荣群众文化的设想》获吕梁行政公署二等奖,评论《抗战时期的太行歌谣》获吕梁地委、行署创作优秀奖。他还荣获山西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优秀组织工作奖。“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惑之年还参加“中国文学函授大学”函授学习,经过四年努力,取得了本科学历证书。

武永虎是共产党员,孝义市原文化局副局长、正科级调研员,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吕梁市汾孝秧歌代表性传承人。1998年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一方面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创作小品、快板、杂唱等形式的文艺演唱节目20多个;辅导过机关、厂矿、农村等十几个单位排练文艺节目,并亲自登台演唱文艺节目,深受好评;同时潜心研究孝义文化,沉浸于笔墨生,深入穷乡僻壤,调查、采录、整理、撰写有关孝义文化方面的资料。这一时期,他时有新作问世。先后发表了40多篇作品,其中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就有20多篇。如发表在《中国收藏》杂志上的《孝义皮影民间瑰宝》和发表在《文史月刊》上的《孝义皮影》,对孝义皮影能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发展孝义皮影这一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发表在《戏友》杂志上的《浅析张建琴的演唱特色》,对孝义碗碗腔著名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张建琴的唱腔风格和表演艺术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评价,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宣扬孝义碗碗腔这一特色戏曲的好文章。他积极参加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认真书写申报材料,为孝义皮影戏和碗碗腔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他发表在省报《生活晨报》上的《汾孝地秧歌》对孝义秧歌的源流、发展和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表述,是研究孝义地秧歌的一篇好资料,具有留存价值。他和陈守钦合编的一本20多万字、近千幅图片的《孝义民俗》,以创新的理念,收集整理了孝义地域几千年来方方面面的乡土文化,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于一体,熔文学、科学、趣味、收藏于一炉,对弘扬孝义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他与田云年编著了《孝义民间文艺集萃》一书。该书是对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整理。他创作的皮影戏《天神村》,被拍入由香港拍摄的《血滴子》电影中。他还担任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副主编(特邀),《孝义文史》第五辑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晋商劲旅》一书常务副主编,《三晋名胜玉泉山》一书副主编和《孝义风采》副主编等。
人都是有情感和个性的。武永虎把他的情感和个性不仅潜移默化地浸透于自己作品的追求与风格中,而且鲜明地体现在自己的人生哲理中。武永虎如今已经是年逾七旬的白发老人,但仍然精神矍铄,为弘扬孝义文化事业,矢志不渝,痴心不改。他生活朴素,精神富有,居家简陋,不图奢华,每逢写作,就在阳台上的一支旧缝纫机上伏案而写,精神可嘉,难能可贵。这真是:
兴趣爱好如良师,
钻研文艺志不移。
老牛自知夕阳短,
不待扬鞭自奋蹄。

原载于《雨润无声——校友回忆录》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