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路上学桂枝、思桂枝、用桂枝(赖海标)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22-10-08 发布于内蒙古

有专家考证,唐宋以前肉桂桂枝不分,至清代才把柳桂作桂枝的正品,一直沿用至今。因此,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仲景经方时要根据证候和病机,分析是用桂枝还是肉桂桂枝性温,味辛甘,主要功用是发表解肌,调和营卫,温通阳气。

民国中医泰斗张锡纯中药有独到见解,如对桂枝有精致论述:“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中宗气),降逆气(如肝气上冲),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黄桂枝、大小青龙诸汤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

清·邹润安的《本经疏证》以张仲景之医理,疏证《本经》药物,在经方研究中有重要地位。邹润安认为桂枝的功效有六个方面:“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全面总结了桂枝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和营:代表方是桂枝汤

伤寒论》中桂枝与芍药同用的共有18方,两者相配伍,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所以其功效不是发汗和敛汗,而是调和营卫。桂枝汤中以桂枝与芍药配伍并不是以“有汗”“无汗”作为辨证的要点,用方的关键是“营卫不和”。上海王庆其教授曾用桂枝汤黄芪,对动则自汗不已,汗出衣衫尽湿,一日数换衣服,久治少效者,以50克黄芪补气固表桂枝汤和其营卫,再加麻黄根、煅龙牡等,调治一月收功。又以此方加减治疗暑日厚衣无汗者,用黄芪60克鼓舞卫阳,桂枝汤调畅肌腠,再嘱患者喝热稀饭、洗热水澡,治疗3周逐渐汗出,乃至完全正常。可见用方关键是针对病机而非一味囿于“有汗”“无汗”之说。诚如陈士铎《本草新编》所云:“桂枝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现代实验研究认为桂枝汤对体温和汗腺呈双向调节作用。

二、通阳:代表方是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症见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气短气促,气从胁下上冲心胸等症。方中桂枝上以宣通心胸之阳,下以温化脾肾之阴气,既通阳又降逆。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气机之升降;二是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阴寒痰浊之痹阻。

桂枝的通阳作用,在不同的方剂中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桂枝附子汤通阳以除湿,茯苓甘草汤通阳以利水,桂枝去芍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通阳以温经,桂枝加桂汤通阳以降逆,当归四逆汤通阳以宣痹。

三、利水:代表方是五苓散

五苓散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未解,外邪循经入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以脉浮、小便不利口渴为辨证要点。后世用五苓散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不离水饮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桂枝并无直接利水作用,通过辛开温化而达水气流行之目的。桂枝五苓散中起的作用应该是通阳化气、解肌发表、平冲降气的综合结果。《金匮要略心典》曰:“桂枝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由此可见,有桂枝茯苓,则不能利水渗湿以助气化;有茯苓桂枝,则难以通阳化气以行津液。二者相伍,中阳得运,脾健湿除,是通阳利水的良好配伍。至于五苓散中是用桂枝还是用肉桂张元素在《珍珠囊》说“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可作参考。

四、下气:代表方是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温阳化饮、下气降逆的功效,主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金匮要略方义》认为,方中重用枳实下气消痞,桂枝通阳降逆,生姜散寒化饮,三药相合,使气行则痞消,阳盛则饮化,气畅饮消则诸逆痞痛自愈。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橘皮枳实生姜汤都可以治疗痰阻胸痹证,相同点是两者病机均为气郁痰阻,以气郁为主要病理特征;不同点是,桂枝生姜枳实汤主治病症是以气逆胸中而上冲,症见以胸中逆满,气上冲为主;而橘皮枳实生姜汤主治病症是以气郁胸中而滞塞,症见以胸满闷为主。可见,桂枝生姜枳实汤重在平冲降逆,橘皮枳实生姜汤重在理气开结。

五、行瘀:代表方是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原书用于治疗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应指下焦),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即蓄血证、瘀血证。临床应用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后世对本方的运用有所发展,不论何处的瘀血证,只要具备瘀热互结这一基本病机,均可加减使用。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炙甘草五味药组成,方中桂枝辛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为臣药。桂枝与硝、黄同用,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

六、补中:代表方是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之剂,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也有论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温补中焦,缓急止痛;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名“建中”者共有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小建中汤倍用芍药,用于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意在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当归建中汤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汤补虚散寒之力远胜于小建中汤,且有降逆止呕之功,用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