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家孩子爱打人,高情商父母的这一招更管用

 木子a 2022-10-09 发布于河南


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父母严厉的惩罚,或者淡然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长都是一种“隐性伤害”。

总是听到很多家长的唠叨和无奈:

“我家孩子总爱打人,打骂也不管用!”

“高兴了打人,生气了也打人!”

“动不动就跑过来掐我的脸!”

“在幼儿园也喜欢动手对别的小朋友,我每天都在给家长和被打孩子道歉!”

其实孩子到了某个年纪,出现这样的反应,没有不正常,只是孩子这个时候的打人行为,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他们在用手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并不是刻意捣乱打人的。

虽然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打人”的行为终究是不好的,这确实也是值得我们严肃对待的一件事情。

有的家长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当回事,觉得孩子还小,但是孩子越打越顺手,后来的不知不觉中,才发现孩子已经变成了小“暴力”了。

甚至还有的家长觉得很有趣,对于孩子的“打人”动作哈哈大笑,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引导,比如逗孩子说:“宝宝,去打爸爸/去打妈妈!”

一些稍微严厉一些的家长,认为孩子学坏了,并严阵以待,一定要纠正孩子的错误才行,采用了打骂的教育行为。

其实父母不管是什么反应,都决定了孩子对不良行为的态度,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了依旧还是出现“打人”的行为,那么一定是你的处理方式出现差错。

 

1.孩子爱打人,你真的找对原因了吗?

知道有很多父母都在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打人了,会不会有暴力倾向?会不会变成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低龄孩子喜欢打人,其实这也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当然,不同的年龄段,孩子打人的动机也是不一样的。

2岁以下的孩子“打人”现象,更多的是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好奇,觉得是对方在逗自己玩,看看对方的反应,也不存在真正的恶意。

到了2岁左右,孩子的攻击行为其实也是一种他们情感的表达方式,孩子如果用动作来表达他们自己情绪,跟他们的能力发展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其实孩子常见的打人现象有2种原因造成的:

01孩子本身的自我意识发展

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对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很渴望由自己来决定。

但是这样的决定和掌控如果被家人拒绝和阻止,或者是要求没有被满足,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愤怒,开始动手“打人”,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

记得知乎上有一位妈妈曾经写过:

她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疯狂地攻击奶奶,不仅打掉了自己饭碗,还扔掉了筷子,小手不停地去拍打奶奶,又哭又闹。

原来这一切都是孩子想要碗筷子,可是奶奶却一直不让他玩。

孩子在受挫后,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情绪崩溃而开始攻击奶奶。

孩子打人并不是真正地学坏,只是他们的自主愿望遭遇挫折,无法控制情绪,本能地用攻击来表达而已。

02孩子模仿他人的行为

孩子打人的原因可能是在模仿别人,比如他们看到家人之间的争斗或者是动画片里的暴力行为。还有就是家人在表达对于孩子的喜欢的时候,可能也会做一些“拍一下小屁股”“咬一下小胳膊”等的小动作。

有一位妈妈就曾抱怨说:

4岁的儿子看了奥特曼,就经常在家里打来打去的,家里所有人,包括他家的宠物狗狗也成为了孩子眼中的怪兽,动不动就开始动手。

另一位妈妈说:

 

孩子在幼儿园咬了别的小朋友,其实本来在孩子眼里不是别的坏的意图,就是想亲昵一下,妈妈说,她常常对自己肉嘟嘟的儿子“来上一口”,没想到孩子学到了,到幼儿园,看到肉嘟嘟的小朋友,都想去“咬一口”。

然而这样的喜欢行为,让孩子以为是表达喜欢的一种方式。

2.两种极端都不对

孩子打人其实并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但是家长如何引导才是关键。

孩子在刚刚开始打人的时候,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觉得还小,不需要特别地去纠正。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还这么小,力度又不大,打人也打不痛,就像是一种游戏,虽然嘴上说“不许打人”,但却还在乐呵呵地逗孩子继续玩耍。

甚至还有些爷爷奶奶还会称赞孩子:“宝宝都会打人啦。”

和前一种情况相反,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打人行为看得很严重,甚至用惩罚来制止孩子打人。

但是,孩子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很难去体会到被打人的感受。

孩子不会从被打中学会理解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只会在这种方式中学会“以暴制暴”。

同时,父母的慌张反应,也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强化,让他们更加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注意力。

3.方法是关键

讲道理没有用,打也没有用,那么不妨试试看这样的几个方法。

01一定要及时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

一旦开始发现孩子的“打人”行为,作为家长,我们要及时而很严肃地制止。

比如,抓住孩子正在攻击别人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动作力度不用太大,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要打他了,但是要确保孩子不能再次攻击别人,能够认真地听你说话。

制止对于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反思是有效的第一步。

02严肃地跟孩子说出真实的感受

用平静而有力的语言,让孩子理解被攻击人的情绪。

我们可以严肃地告诉孩子:“你刚才打妈妈,妈妈很疼,会很难过。以后不准再打妈妈,知道了吗?”

因为年龄小的孩子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长明确地说出来。

如实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父母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要严肃、认真,不能笑,否则只能让孩子觉得更有趣,那么这一轮的教育就会前功尽弃。

03引导孩子正确地去表达情绪

接下来,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如果你不开心了,生气了,可以说出来,也可以哭,但是不能用打,听明白了吗?”

当孩子有负向情绪出现的时候,比如生气、烦躁等,引导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且有路径表达出来,才能让孩子不再执着于肢体的表达。

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父母严厉的惩罚,或者淡然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长都是一种“隐性伤害”。

打人的孩子也是无助的孩子,他们强势的外表下,掩藏的是得不到理解的愤怒和失望。

撕掉孩子爱打人的标签,察觉孩子的内在需求,给予恰当的释放引导,才是父母给孩子温和而坚定的爱,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来源 璇紫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