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之后:天下唯此一富春

 昵称7rPAgOJQ 2022-10-09 发布于浙江

三地“共享”“富春”四百四十六年

富春,作为县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是在公元前221年。距离2022年已经2243年。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田建,齐国灭亡。从公元前230年开始,通过十年的征战,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秦朝。战国时期结束。

这一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称始皇帝,建立秦,划全国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设县;废分封诸侯之制;统一度量衡,定币制,车同轨,书同文;迁六国富豪12万户至咸阳;大兴土木。

而之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2年,即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会稽郡为战国时期越国故地,而吴(今苏州)为吴国勾践灭吴后越国的都城,秦以吴县为治所。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分会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辖境略同于汉代之丹阳郡,大致相当于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东南之地。富春县为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富春居二十四。富春县治所在为今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辖境含今杭州市富阳区、桐庐、建德等地。也就是说,公元前221年始,“富春”两字,为今富阳、桐庐、建德三地“共享”。

至公元225年,富春置县已有446年。在这将近450年的时间内,富春曾属荆国地;荆更名吴,富春依然属之;富春县曾被改为诛岁,属会稽郡;又复名富春;后属吴郡。

三国时“富春”析出三地

公元225年,农历乙巳,魏文帝黄初六年 ,曹丕第三次攻吴,不听蒋济之言,遇上河水结冰,被孙军打败。至10月回师。并州刺史梁习讨伐轲比能,大获全胜。

公元225年,农历乙巳,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爆发南中之战。蜀军击败雍闿、高定等叛军。“用兵之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后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方。

公元225年,农历乙巳,吴大帝孙权黄武四年,孙权以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顾君不言,言必有中。”孙权令采武昌山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万关为方形,皆是南钢越炭所作,上有“大吴”篆字。

225年(三国吴黄武四年),析富春部分县地置建德、新昌(后改寿昌)、桐庐3县。建德县,县治在今梅城,建德之名自此始;新昌县,县治在今大同,均属吴郡。

从此,在古代中国,那三地再也没有回归富春县。也就是说,那三地只有在1700多年前的总计446年时间里,曾经“共享”过“富春”之名。他们脱离“富春”已1700多年。久矣。

“富春”唯此富阳一千七百多年

接下来,有关“富春”的“时间轴”是这样的:

富春:226年,分丹杨、会稽、吴三郡之恶地十县为东安郡,设治于富春城北18里。析富春部分县地置新城(后改新登)县。富阳、新登两县建置以此而始。228年(三国吴黄武七年),东安郡废。新城并入桐庐县。富春县仍属吴都。289年(西晋太康末),复置新城县,属吴郡,旋废,并入富春。334年(东晋咸和九年)复新城县,仍属吴郡。

富阳:394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为避简文帝生母宣太后郑阿春讳,更名富阳,属扬州吴郡,富阳之名始于此。463年(南朝宋大明七年),吴郡改辖于南徐州,富阳属之。齐灭宋,富阳复隶扬州吴郡。

富春:549年(梁太清三年),改吴郡为吴州;侯景叛梁,占据富阳,改称富春郡。

富阳:587年(陈祯明元年),复称富阳,与新城县同属钱唐郡。589年(隋开皇九年)钱唐废郡为县,置杭州,富阳属杭州,唐因之。废新城,并入钱唐县。607年(大业三年),改杭州为余杭郡,富阳属之。是年,复置新城县,亦属余杭部。

桐州:619(唐武德二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子通称吴帝于江都,改富阳为桐州。

富阳:621(唐武德四年)李子通败,复置杭州。以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复富阳之名,属杭州。624(唐武德七年),新城并入富阳。682(永淳元年),复置新城县,属余杭都。742(天宝元年),改杭州为余杭都,富阳属之。758(乾元元年),余杭都复称杭州,富阳、新城属之。907年(五代梁开平元年)太祖朱温为避其父朱诚讳,新城改名新登,新登之名始于此。

富春:910(梁开平四年),吴越国钱镠憎恶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嫌“阳”、“杨”同音,改富阳为富春。967(北宋乾德五年),钱镠析临安县地,置南新场。

富阳: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钱氏归宋,富春又改为富阳县。979(太平兴国四年),改新登为新城。981(太平兴国六年), 析临安地(原属分水县之南新、宁善、新登、广陵、桐岘五乡)置南新县。1072(熙宁五年),废南新县为镇,并入新城县。1138年(绍兴八年)南宋定都杭州,富阳升为畿县。富阳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

不难看出,除了有两年时间使用过“桐州”一名,1700多年以来,在今天以杭州市富阳区境内为主体的这块土地上,富春、富阳,两个县名多次更替,相互增辉。富春即富阳,富阳即富春,千年印迹,已成为这片土地的基因。

富阳山水如诗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一句诗就把富阳的山水,置于古今中外顶级地位——富阳山水如诗。

富阳的山山水水,是担得起这样的赞誉的。

李桓《富春舟中》这样写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我行三度至,风景数番新。净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匀。斑斓工点缀,瘦石自嶙峋。”

富春舟中,顾名思义,李桓记录的是在富春江船行之中的所闻所感。富春江,《清一统志· 杭州府一》:“自桐庐经富春入钱塘江”。上从富阳境内渌渚镇新港村开始,再往上溯为桐江;下到萧山闻堰为止,再往下游是钱塘江。全程约68公里,其中,富阳境内52公里。毫无疑问,凡写富春江的,基本上都是写富阳境内的风光。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这是唐代诗人吴融《富春》一诗中的,惊叹富春的山水不是人间景色,胜似仙境一般。无独有偶,1000多年之后,有一位大家也发出了同样的惊叹,著名学者季羡林曾游富阳,1981年创作散文《富春江上》,写他站在鹳山之上看富春江“在我眼中更增加了明丽,更增加了妩媚,仿佛是一条天上的神江了。”

吴融还写有另一首《富春》,其中写道:“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时值傍晚,天边云低,山水相迎,富阳风光令人迷醉

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公元850年,卒于903年,享年五十四岁。在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了历史,可以说,吴融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吴融出生时,距离三国吴黄武四年已经625年。可以想见,他笔下的富春,没有理由往前跨越600多年,超出富阳范围。除非设置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或者小说。

好山好水自然引得诗人流连忘返诗兴大发。富阳山水入诗,不胜枚举。孟郊赞“造化绝高处,富春独多观。”纪昀赏“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郑巢品“古房关藓色,秋径扫潮痕。罗隐描“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释文珦叹“一篙残腊雨,千古富春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诗人在富阳赞美山水,陶醉于山水,把人格理想融化进无边无垠的山水里,浩瀚无垠。

唐代诗人孟郊,生活于公元751年-814年间;清代文学家纪昀生活于公元1724年至1805年间;唐代诗人郑巢,大约生活于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唐代诗人罗隐,生活于公元833年至910年间。他们生活的年代,距离三国吴黄武四年都有几百年以上,绝不会把富春搞错成富阳之外的地方。至于两位本地诗人,钱塘人郑巢、新城人罗隐,当然更是清楚得很。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对中国人而言,自然山水是一座精神家园。诗人们不仅描写富阳富春山水的自然美,还以山水寄情,怀旧、赠别、纪事,有时抒发其或愉悦、或惆怅、或失意之情,有时抒发感悟,富有哲理。富阳山水似乎懂人情解风情。崔涂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郑谷深入富春人不见,闲门空掩半庭莎。陆游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喻坦之 此别三千里,关西信更稀。”诗人们面对富阳山水,忍不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有的诗境空明淡远,有的诗情充沛浓郁。

富阳山水如画

“富春江上山多好,子久图来便得名。”一幅名画《富春山居图》又让富阳的山水成为诗意栖息的经典——富阳山水如画。

先不论画。黄公望首先有一点,世人望其项背。他独具慧眼,发现了富阳山水的美,并选择了在富阳富春江畔的筲箕泉过隐居生活。先生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对富春的山水情有独钟,从此与富阳结下了不解之缘。画家的审美眼光远远高于普通人,反过来说,富阳的山水是经典江南的秀美和润泽,得到黄公望的肯定与喜爱。

富阳山水有幸,公望知音;公望先生也有幸,有富阳山水滋养脱俗心灵激发创作灵感。

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不但艺术价值极高,而且颠沛辗转命运多舛,加上真伪难辨,颇具戏剧性,因此此画意义非凡广受瞩目。在无用师卷上,黄公望题跋第一句是“至正七年(1347年)仆归富春山居”。这一句,引发了一个千古疑案:

富春山,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富春山在富阳黄公望隐居地附近。清代诗人朱英曾作《富春山》一词“富春山,丹崖绿树苍苍。尽遨游,山南山北,都成画里村乡。驻鸣鞭,花洲桃艳;停过舫,茗浦茶香。高阁飞轩,危栏极目,烟波千里数归帆。共指道,赤松仙去,岭上白云横,空余得三分故垒,七里清江。 叹人生朱颜白发,多愁景短情长,倒不如寻山问水,安排着杖竹鞋芒。晓雾樟岩,夕阳花坞,相将童冠两三行。日晏也,江边缓步,归去咏沧浪。嗟何必,吴山越水,始趁徜徉。”词中的“赤松”,是位于富阳城东北的赤松山,黄公望隐居地不远今人魏玉祥先生根据南宋地理大师赖布衣所箸《富阳地黔》,考证更详细的位置,在如今的富阳区委党校后面。

有人说,富春山泛指富阳境内特别是富春江沿岸的群山,并非特指某座山。黄公望在其另一幅名作《秋山招隐图》中写道,“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近代诗人严修在登上富阳境内的山后,见水波浩荡,写有《登富春山》一词,“乱峰围绕水平铺,坡老诗中有画图。今日富春江上望,天然又是一西湖。”

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富春山在富阳境内;二是富春山风光秀美如诗如画。

笔者的看法是,富春山可以作为学术问题继续进行论证,但是,实在没必要与《富春山居图》联系起来。

笔者认为,黄公望说“仆归富春山居”,并非是说“到富春山来居住”,而是说“到富春来过山居生活”。元代,富阳为富春,已经深入人心,目的地指向为富春这一地名,十分自然。而“过山居生活”,是古代文人雅士十分崇尚的闲情淡雅方式,非常符合作为艺术家黄公望的叙述方式。正如武陵桃花源,不知有汉,怡然自乐,超然出世,归隐山林。

董其昌曾评说:在黄公望的作品中,画体现的是意境。故而,《富春山居图》,解读为“在富春过山居生活之图”较为合适,而非“在富春山生活居住之图”,后者显然拘于世俗而无诗意,了无意境可言。

既然这样,何须追究《富春山居图》中的富春山是哪一座山呢?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山水画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风光,而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创作和品味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神至”为尊,“形似”为忌。黄公望并不为画而画,画只是他用来表达自我生命的方式。在富阳,富春江畔,黄公望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山水融为了一体。

富春与富阳,其实是同一个地方的两种表达。如今,富阳境内,随处可见“富春”DNA,地名有富春街,酒店有富春宾馆,度假村有富春山居,农家乐有富春小憩,企业有富春控股,休闲有富春绿道,景点有富春桃源,小区有富春别院,农产品更是有富春山居系列……

到富阳,慢慢品味黄公望笔下的画境,重峦叠嶂,林木茂盛,小桥流水,波光粼粼,平沙落雁……足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