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来源:辽宁学习平台作者:蒋思齐 播报 清末民初画家李子周山水画画心(修复前) 清末民初画家李子周山水画画心(修复后) 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顾名思义,包含着古书画的装裱和修复两个部分,装裱简称裱画,指的是对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的装潢,旧书画的去污、揭补等,在过去曾称之为“装褫”“装潢”“裱褙”等;修复是指对因年代久远、保管不善而导致的残损、霉变、糟朽的书画作品的修复。这项技艺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帛画、缯书,历秦至汉已基本成型,两晋时代独成一门,于唐宋日趋成熟,远播日本,明清时期愈益繁荣精进,众家争鸣。 来自安徽泾县的宣纸是古书画修复与装裱最重要的材料,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用它作画一笔落成、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用它来装裱,则不易老化、搓折无损,鲜有虫蛀,寿命绵长。当原本柔软脆弱的宣纸画心被水洇湿,摊开褶皱,缓缓舒展的时候,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坚韧,足以支撑那画中的东方神韵盛放千年。 制作托裱糨糊的材料依旧来源于自然界最常见的饱腹食材——精纯小麦粉,洁白的面粉被揉成紧实有弹性的面团,浸入装满清水的容器中反复揉捏挤压,袅袅溶释出薄雾般的颜色,待到水体朦胧浓白时拿出,沉淀过滤后留下莹润光华的一层黏稠,冲入滚开沸水,加紧搅拌成细滑黏腻的膏体,便是托裱画心最好的材料。 用来打磨纸背,平整画卷的石头已被磨平棱角。 近年来,书画笔墨随时代变迁已逐渐退出主流文化形式,装裱市场鱼龙混杂,能够掌握传统技艺精髓的人少之又少,而像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阳故宫院藏古书画装裱修复师戴明举这样连续三代子承父艺、两代人都在故宫里从事此项技艺的更是寥若晨星。在他们眼中,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不能因为时代的变化而随意更改,更不能因为科技的便捷而投机取巧。按老祖宗的做法,一幅古书画要经历揭画心、洗除污霉、修补破洞、全色接笔、重新装裱等几十道工序才算完成,动辄数月。而其中的规矩和禁忌更是繁多,如每每拿到古书画,必先依次察其折损、勘其糟朽、观其褪色,原有组成部分如边、天地头、轴杆等尽可能地保留;冲洗污渍霉斑能用清水则不用化学药剂……看似繁缛的规约对传承人来说,却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经年累月的实践已将这种古朴的真诚升华成一种精神上的自律,日复一日地坚守着。 古书画修复装裱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戴明举 郑板桥《墨竹图》(修复前) 郑板桥《墨竹图》(修复后) (作者单位: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