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麻醉期突发颅内积气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麻醉MG 2022-10-09 发布于山东

提到颅内积气,很多人可能都很陌生,甚至认为这怎么可能发生。然而,在围麻醉期确确实实就有这样的风险存在。相关研究表明,在后颅窝开颅术采取头高位时,由于手术有可能使空气残留颅内,因此最常发生颅内积气。

另外,《围麻醉期突发事件的挑战》一书中,也提醒大家:侧卧位神 经外科手术及笑气麻醉的患者也可以发生颅内积气。

需要指出的是,颅内积气可能没有特征性表现,仅有恶心、呕吐及头痛等不易与手术因素相鉴别,并且少量积气会在术后慢慢吸收。然而,大量积气或者封闭的颅腔形成向内活瓣是极其危险的。大量积气,可发展为张力性气颅和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一旦形成,处理不当可直接致死。同时,积存在蛛网膜下腔的气体可通过蛛网膜颗粒进入上矢状窦,形成致命的静脉气栓。

在过去经常使用笑气麻醉的年代,笑气成为颅内积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开颅术中采取坐位、侧卧位等头高位,同时术中使用笑气麻醉的患者,就像空气进入倒置的瓶里一样,手术中空气可能进入上形成脑疝。这是因为,笑气可进入密闭的气体空间,使气体空间扩大。

另外,围术期颅内积气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若手术开放鼻旁窦、乳突气房后没有妥善处理,病灶处理后硬脑膜又没有严密缝合,术后当颅内外压力改变后即易形成颅内积气;

2.大肿瘤摘除后残腔处理不当而存留空气;

3.蚓部肿瘤开颅时,因导水管堵塞大多先行侧脑室枕角穿刺置管减压,一旦导水管开通,脑脊液短时流失过多,因幕上、幕下压力变化而使气体逸入颅内;

4.留置颅内外引流管时,头皮缝合不严密,气体自管周进入颅内;

5.更换外引流袋时,因颅内压力过低,受液体动力学的影响,在患者变换体位时,可将空气吸入颅内。

那么,对于麻醉医师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呢?

目前,唯一可能与颅内积气的麻醉药物使用,就是笑气的应用。尽管有研究指出,在硬脑膜未关闭前使用笑气,可使气体腔隙收缩得更快、是有益的,但是大量的研究指出笑气与颅内积气这种并发症完全相关。因此,在实施该类手术时,尽可能采用其他麻醉药物。

除此之外,麻醉医师要注意颈内静脉置管时杜绝空气进入、禁止蛛网膜下隙注入空气以及尽量避免使用大量空气做硬膜外穿刺辅助判断标志。

从根本上杜绝颅内积气,单单靠麻醉医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外科处置及围术期护理更为关键,主要预防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术中要妥善处理好开放了的鼻旁窦或乳突气房;

2.后颅窝手术时,一旦导水管开口打通后,应防止脑脊液过多流失;

3.关颅前,用生理盐水灌充术部残腔,尽可能严密缝合硬脑膜,术野置有引流管时,引流管出口应略高于手术野;

4.对于坐卧位等头高位手术,由于静脉回流良好,术中可不必一味强调降低颅内压;

5.术后脑室引流时,引流管的高度应在侧脑室水平上15~ 18cm,更换引流袋时宜夹闭引流管近端后再进行更换,拔管时应避免在颅内负压下拔管;

6.有条件者最好予颅内压监护,既可随时了解到颅内压变化以利指导临床处理,更可及时发现致命的张力性气颅,以便积极处理。

参考文献及更多案例:详见《围麻醉期突发事件的挑战》
该书针对61种围麻醉期高危害性突发事件及5类严重威胁医患安全的突发事件,按原因分析、应对策略、思考以及案例分享思路,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让麻醉医师轻松面对围麻醉期突发事件的挑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