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帝国博弈场: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二)
2022-10-09 | 阅:  转:  |  分享 
  
帝国博弈场: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二)行动开始在选择取代多斯特?穆罕默德的人选时,英国方面出现了意见分歧。与伯恩斯齐名的探险家亚瑟?康
诺利上尉(ArthurConolly,1807–1842)中意赫拉特的卡姆兰?沙,此君在英国暗助下力退波斯大军而赢得声望,
且他与多斯特?穆罕默德不共戴天,早就有意与英国结盟。?亚瑟?康诺利,他也是「大博弈」(TheGreatGame)一词的发明者,
但自己却成了博弈下的牺牲品。然而,奥克兰勋爵更中意他的顾问、东方学家威廉?麦克纳腾(WilliamHayMacnaghte
n,1793–1841)所提的建议。麦克纳腾支持沙阿?舒贾,并认为可以说服锡克人为英军打前锋。奥克兰勋爵希望尽快行动,阻止波
斯人继续窥伺赫拉特;舒贾与他的支持者也乐于与英国人合作,并以割让白夏瓦作为代价;反而是年事已高的锡克大君对此兴趣缺少,他不想在阿富
汗的崇山峻岭中打仗,只愿意借道给英军并提供有限的支援。?威廉?海伊?麦克纳腾,英国东印度公司麾下的学者,精熟多种东方语言和宗教,进
而成为多位印度总督的重要顾问。1838年10月1日,奥克兰勋爵发表《西姆拉宣言》(SimlaManifesto),指控多斯特
?穆罕默德背信弃义,与外国合谋威胁印度边境,为了维护印度的安全,英军将要进攻阿富汗,将多斯特?穆罕默德赶下台,由沙阿?舒贾取而代之
。西姆拉宣言在印度与英国本土政界反应两极,如威灵顿公爵便认为出兵阿富汗多此一举,反而会把其他邻近国家推向俄国一边;且波斯军队已经解
除赫拉特之围,英国根本没有出兵的口实。奥克兰勋爵这边则得到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HenryJohnTemple,3rdV
iscountofPalmerston,1784–1865)鼎力支持,巴麦尊勋爵向来敌视俄国,希望藉由直接支配阿富汗以遏
制俄国的扩张;且社会舆论也支持这次军事行动,更让奥克兰勋爵信心大增。英国东印度公司麾下拥有二十万大军,分成孟买、马德拉斯、孟加
拉三个军团,基层官兵(Sepoy)几乎全由印度人组成,但高阶军官清一色是英国人,指挥官与基层官兵关系相当冷淡。奥克兰勋爵为此次行动
召集了一万五千名士兵,三分之一来自孟买军团、三分之二来自孟加拉军团,由于印度军队总指挥亨利?费恩上将(HenryFane,17
78–1840)对此行动并不热衷,他并未派出最好的部队参战,除了部分英军单位之外,其余多数是素质参差不齐的印度单位,他们了组成
「印度河兵团」(ArmyoftheIndus),由约翰?基恩中将(JohnKeane,1787–1844)担任总指挥
。?1830年代印度兵的标准装扮,依然可以看到醒目的红衣。沙阿?舒贾也自掏腰包雇用了六千名印度穆斯林佣兵,这些人士气不高且纪律
低劣,能否成为战力仍是问号;至于兰吉特?辛格理论上应该要给予英军支援,但他最终不但一个士兵都没派,还拒绝英军借道过境。除了英印军和
舒贾的佣兵,还有近四万名随营者(CampFollower)跟在大军后方,为军队提供各种服务,军队的补给用上至少三万头骆驼驮负,显
然是一支庞大而笨重的队伍。印度河兵团于1838年12月出发,除了主帅基恩中将之外,伯恩斯与麦克纳腾也在部队之中;由于锡克人临时
拒绝英军过境,印度河兵团无法从开伯尔山口(KhyberPass)直取喀布尔,而是必须多花三个月绕道南方六百公里远的波伦山口(Bo
lanPass)翻越兴都库什山,在边境城市奎达(Quetta)与沙阿?舒贾的雇佣军会合后,于1839年4月底抵达坎达哈,这座城市
一听闻英军来犯,守军根本无心抵抗,当即开城投降。??波伦山口,这幅画由军医詹姆士?阿特金森(JamesAtkinson,178
0–1852)所绘(前面康诺利的半身像也是他的作品),他也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但幸运地在惨剧开始前被调回印度。从波伦山口经
奎达到坎达哈的交通十分难行,沿途常有俾路支人(Balochi)和吉尔吉人(Ghilji)袭扰英军的补给车队,使得基恩十分头痛,他决
定在坎达哈等待收成,印度河军团又拖到6月底才向北进发;而为了节省时间,基恩决定将重武器留在坎达哈,以加速部队行进。7月21日,
印度河兵团抵达中部重镇加兹尼(Ghazni),这座城市是喀布尔的南方门户,由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古拉姆?海德尔汗(GhulamH
yderKhan)率领重兵防守。由于英军将重武器全留在坎达哈,强行攻坚的难度大幅提升,但他们从俘虏和叛降者的口中得知,加兹尼的北
侧城门防御最薄弱,这是攻城的唯一空隙。23日凌晨,孟买战斗工兵团(BombaySappers)在炮兵掩护下展开攻击行动,用炸
药爆破城门后,由罗伯特?塞尔准将(RobertHenrySale,1782–1845)指挥的突击纵队奋力猛攻,就连他自己
也身受重伤;阿富汗守军虽然顽强抵抗,但英军仍在几个小时后大举入城,当天即占领加兹尼。?罗伯特?亨利?塞尔准将,基恩麾下的首席战将,
一生都在印度从军。英印军在加兹尼的胜利重振了士气并缴获大量物资,基恩中将以战功被封为加兹尼男爵,其余英、印军官兵也各有封赏,代
价是两百余名官兵伤亡。舒贾的部队虽然没有参与攻城,但他在外围多次抵挡了吉尔吉人的袭扰,算是功不可没,然而他将俘虏集体屠杀的作法也使
不少英国人相当反感。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加兹尼损失了两千名士兵,其中四分之一阵亡,其余投降或沦为俘虏。由于阿富汗的军队全以部族武
装组成,没有正规军,当多斯特?穆罕默德的部队在加兹尼遭到重创后,他的权力基础也受到动摇,许多早有异心的部落也开始蠢蠢欲动。?英军于
1838年12月至1839年7月的进军路线(橘色)。7月30日,印度河兵团继续向北进军,直逼喀布尔。多斯特?穆罕默德自知不敌,
便遣使向英军谈判,表示愿意放弃权位,臣服于沙阿?舒贾,但却遭到后者的拒绝。随后,多斯特?穆罕默德便逃离喀布尔,向北方的布哈拉汗国求
援;不料布哈拉的埃米尔纳斯鲁拉汗(NasrullahKhan,1806–1860)却直接将他逮捕下狱。多斯特?穆罕默德
在地牢中遇见了另一位英国军官查尔斯?斯托达特中校(CharlesStoddart,1806–1842),这位倒霉的军官在英
军出发前被派来布哈拉担任使者,希望说服纳斯鲁拉释放境内的俄罗斯奴隶,以免俄国以此为借口干预中亚事务。但他似乎得罪了布哈拉的当权者们
而被指控为间谍,因而成了阶下囚,还巧遇了同样倒霉的多斯特?穆罕默德。?查尔斯?斯托达特中校然而,多斯特?穆罕默德几个月后便逃出
地牢,不像斯托达特最终落得悲剧下场;但他已经失去影响力,即便回到阿富汗也于事无补。在几次和英军追兵交手失败后,多斯特?穆罕默德与1
840年底宣布投降。得意洋洋的沙阿?舒贾坐上了阔别三十年的宝座,又借英国人之手活捉了他的死敌多斯特?穆罕默德,但没想到英国人居
然放过了这位敌国君主,只是将他送到印度软禁,得到的待遇就和自己以前差不多,更是令他大失所望。对事态发展最满意的人无非是奥克兰勋
爵,他只用极小的代价便将阿富汗纳入大英帝国的支配,麻烦人物多斯特?穆罕默德已被捏在自己手中,不受欢迎的舒贾只能仰赖英国支持,随后俄
国人对希瓦汗国的灾难性远征更是凸显了奥克兰勋爵轻松写意的胜利。下一步便是将中亚三汗国与波斯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了。虽然还有受困布哈拉
的斯托达特,但他已请康诺利出面斡旋,相信很快就会得到好结果。将沙阿?舒贾按照承诺推上阿富汗统治者的宝座后,印度河兵团功成身退,
基恩将大部分的军队从阿富汗撤回印度,只留下约八千名官兵防守喀布尔、加兹尼、坎达哈等大城与主要交通线。然而,舒贾的残暴统治丝毫不得人
心,各地的反抗此起彼落,甚至连杜兰尼部落也起兵反抗同出一脉的舒贾。由于喀布尔缺乏可靠的战力,舒贾也没有资金雇请新佣兵,遑论建立稳定
的常备军,他只能依赖英军为他扑灭蜂起的叛军,也使得英军疲于奔命。为了维系英军的士气,麦克纳腾便允许官兵将家眷接到阿富汗居住,他
自己也以身作则,在喀布尔购置一座豪宅,让从未见过欧洲庄园的阿富汗居民瞠目结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和英国人来到喀布尔,对当地的社
会秩序造成影响,使得本地居民感受到威胁,他们原先认为这些入侵者总有一天会离开,但现在看起来这些人要长住下来了。傲慢的麦克纳腾忽
视了潜在的威胁,奥克兰勋爵已应允他接任孟买总督,他可以不须理会阿富汗接下来的乱局了,这颗烫手山芋即将传给他预定的继任者伯恩斯。伯恩
斯虽然作为英国在阿富汗的二号人物,但对于自己的好友多斯特?穆罕默德被赶下台而愧疚不已,却又不愿放弃平步青云的机会,这种矛盾心态使他
趋于消沉,不愿管事还沉湎于酒色;不少阿富汗人将他指为背叛者,使他在喀布尔城内名声扫地。驻喀布尔的英军原先以城南的巴拉希萨尔古堡
(BalaHissar)作为基地,但舒贾也看上了这座城堡,麦克纳腾遂决定另觅地点修建兵营,但这座位于东北侧的新营地(大约位于现在
的维齐尔?阿克巴汗区(WazirAkbarKhanDistrict),现在是各国的使馆区)对驻军而言面积太广、难以防御,更糟
的是他们的补给仓库居然不在营地内。驻军指挥官威廉?埃尔芬斯顿少将(WilliamGeorgeKeithElphinstone,1782–1842,前述蒙特史都华?埃尔芬斯顿的族弟)是打过滑铁卢战役的老兵,但他自从1815年之后就没有上过战场了,虽然好不容易等到复出的机会,但他的健康状况不佳,对印度与阿富汗的情况又不熟悉,使得营地的秩序十分糟糕。?巴拉希萨尔宫殿,位于喀布尔城南的山头上,也是喀布尔防御最坚实的内城。这张照片摄于1879年,第二次英阿战争后宫殿与堡垒建物已被破坏,只留下城墙。就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英军即将迎来最可怕的一个冬天。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