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雅课堂•王禹偁专题】谁会凭阑意——王禹偁 《点绛唇》(雨恨云愁)

 行人呓语 2022-10-09 发布于重庆

【原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行人呓语】

一、前言

王禹偁一生八黜三贬,贬商州、滁州、黄州。他是北宋官员们贬谪路上的精神领袖。欧阳修贬谪滁州,马上参拜了王元之画像,声称“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谦虚得都忘记了自己的才华是可以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样的千古名句。苏轼也给偶像王禹偁写《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赞他“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苏轼表示“愿为执鞭而不可得”。冥冥之中,老天爷仿佛听到了苏轼的声音。果然两年后,苏轼就跟偶像王禹偁一前一后,历史性地与黄州相逢了。王禹偁如果跟苏轼同朝为官,肯定是无话不谈的铁哥们。两人无论是出身、性格、文学主张、职业生涯,都出奇的相似。出身农家,崇拜白居易,做过翰林学士……王禹偁百黜守直道,苏轼屡贬屡乐道。两人可以称得上是贬谪路上并肩而行的革命同志!
王禹偁是欧阳修、苏轼诗文革新运动的老前辈、先驱者。他提倡清新隽永、古雅简淡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文格调清新而旷远。唯一传世的词作就是《点绛唇》(雨恨雨愁),这也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这首小令《点绛唇》。

二、鉴赏

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中进士,成绩是全国高考第一名,皇帝复试中乙科,时年28岁的他授成武(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第二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大理评事,属于大理寺正八品官阶,京官兼职地方一把手,何况还是江南苏州繁华之地。王禹偁的仕途起步,算是北宋年间考中进士后的高配。苏轼后来也是如此。这首《点绛唇》,是王禹偁任职长洲知县时期的作品。
有人认为,这首词写出了王禹偁“满怀用世的抱负,而屡遭贬谪,壮志难酬。如今流寓江南,面对凄凄秋雨,依依炊烟,怎能不生出无限的哀愁和愤懑呢!”说他是“在屡遭打击、被贬江湖之后,对官场的倾轧是多么厌恶,对朝廷的不辨曲直是多么不平”,因为他“可能想到过要避开污浊的官场,到烟雨江湖上簑笠一生”,并且还认为“这,不该是牵强附会的揣测吧?”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对王禹偁这首词的牵强附会。
第一,这首词是写于王禹偁仕途起步阶段,从成武穷县的县令助理升为长洲富县做一把手县令,何谈屡遭贬谪,壮志难酬呢?
第二,从王禹偁留下的关于长洲任上的诗文来看,这是他人生中最为悠闲自在、舒服惬意的三年。此时期的他,为了能在仕途上有进一步发展,一面积极准备中央公务员选拔的制科考试,一面还四处写诗自荐,说他厌恶官场倾轧,想避开污浊的官场,更是从何说起呢?
第三,王禹偁携妻儿赴任长洲,一个农村城镇以磨面为生的王禹偁,此时最大的困难来自发展事业,养家糊口。《长洲遣兴》说:“妻儿莫笑甑中尘,只患功名不患贫。”没钱是肯定的。另一首同题诗作也说:“七十浮生已半生,徒劳何日见功名。折腰米贱堪羞死,负郭田荒好力耕。”年纪老大不小,三十多岁了,且不说没有实现功名,每天还要做这些庸庸碌碌的苦差事,就为了吃上饱饭,真是羞愧死了!还不如当农民去!基层公务员工资从古至今都不高,养家很成问题。王禹偁在长洲学富豪种牡丹,也想种一点富贵气出来,谁知却种出了心理阴影,他说“晚来低面开檀口,似笑穷愁病长官”,牡丹开花,是在嘲笑他穷愁!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王禹偁在长洲任上的资料,就不难看出《点绛唇》这首小令真正想给我们传递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倾向——


词的上片写江南风景,流露出一丝抑郁之情。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意思是雨濛濛有恨,云沉沉生愁,江南依旧是美丽的。劈头一个“恨”,加一个“愁”,很难不让人产生误会,以为王禹偁真受了多大的委屈。此时的他入职长洲县令,踏上仕途不过两三年光景,正是人生最为踌躇满志的时候。他所委屈的,不过是自己满腹才华,怎么可以就此埋没,一直做地方官呢?“依旧”二字,有人以为有无奈的味道,恰恰相反,我认为这里充满着诗人的自信。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天气下,云遮盖,雨笼罩,江南依旧是美丽动人的。没有天时,但才华是满满当当了!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意思是水边的村落,湖畔的渔市,有一缕孤零零的炊烟细细袅袅地升起。水村,渔市,这是人来人往的热闹所在,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很显然,王禹偁与这“一缕孤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细”,有小、微、弱的意思。王禹偁认为自己家世卑微,朝中无人援引,在未来的仕途上很可能有志难伸,有才难展。生存谋食艰难,仕宦前途渺茫。
词的下片借景抒怀,含蓄蕴藉。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意思是天空一行鸿雁飞过,远远望去,他们列队整齐,首尾连缀。古诗词里提到“鸿”,一般都很少关注到鸿“行如缀”这一特点。如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表达志趣不凡。如江淹说:“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宋陈亮说:“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表达思念之情。鸿,要么寄寓远大志向,要么传递思念。而王禹偁却写“征鸿”的“行如缀”,为什么?理解这个问题很简单,“行如缀”其实是与“一缕孤烟细”暗暗相承而来。前面说“一缕”,这里才说“行”。前面说“孤”与“细”,这里特别强调征鸿的“不孤”与“行如缀”。词人的内心世界已经很明朗了!征鸿飞翔的团队阵列,给王禹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系自己的身世经历与生活处境,王禹偁触景生情,表达渴望得到权贵与上位者的援引与帮助,也能加入天际征鸿行列,展翅高飞。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意思是回想自己的平生往事,此时此刻,谁能明白我凭栏远眺的内心呢!王禹偁出生低微,家里排行老二,上有兄长下有弟,周围熟识都是甘于现状的文盲,惟独他与众不同,渴望通过科举施展自己的才华,王禹偁广结饱学之士,两度参加科考,第一次省试通过,殿试失败。第二次省试第一,殿试考中乙科,总算苦尽甘来。但如果一辈子做基层公务员,肯定不是王禹偁的追求。长洲任上的王禹偁,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对于事业的追求,难免就显出一些焦躁。这首词应该是他当时心境的一个写照。
整首词写景清新可人,意境幽远。情感由直白转为深沉,显得含蓄蕴藉。

三、思考

“知人论世”是解读诗词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只有在了解了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才能很好地理解他的行为与思想,理解他创作背后隐藏的内容与情感。但如果我们一味地拿诗人一生的经历去套取他的每一篇诗文,而忽略诗人在具体创作某一篇诗文时的情境与人生处境,就难免不会闹出笑话。诗人有自我生命的成长,他的创作也有不同的阶段,思想更会产生流变。只有贴近诗歌文本本身,贴近人物历史处境,才能很好地走进诗歌,进而深刻理解并把握诗歌。想一想,这首小令为什么会让人产生种种误解?就词本身而言,哪些地方透露出了词人的情感倾向?

四、写法

《点绛唇》是王禹偁传世的唯一词作。有人评价,这首小令是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它描绘了江南水乡风物,用字选词考究,格调清新旷远,情感张驰开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上片劈头就说“雨恨云愁”,接着又引出“一缕孤烟细”。借景抒情,情感含蓄里有直露,有“恨”有“愁”,有“孤”有“细”。表征自己壮志难伸,形影孤单。下片则融情于景,“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情感直露中转而含蓄深沉,不说“遥看”,而是“遥认”,“认”的主观性更强,看得更清。借征鸿“行如缀”说事,衬托自己似“一缕孤烟细”。表达自己渴望得到上位者的援引与帮助,最后倾吐“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在欲说而未说之间,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