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跟若子两个人走路,她当了我的老师,若子问我:孙老师,你说人有没有灵魂?
我怔了一下,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一边揣摩着她的意思,思忖着合适的词句,一边期期艾艾地说:大概是,应该有的……
若子抢过话头,很肯定地说:人有灵魂的,因为人会做梦。
停了一会儿,她又补充说:人会死,灵魂不会死。好人的灵魂会上天堂。坏人的灵魂会下地狱。
若子7岁,刚读二年级。她是我朋友的孙女,偶尔我会替她爷爷接送她。她不喊我爷爷,她喊我孙老师。
若子说:孙老师,你说灵魂和人啦(哪)个重要?
我说都重要。
若子说:不对,灵魂重要。灵魂不会死,人会死。
我说:没有人,哪有灵魂?
若子说:树也有灵魂,狗也有灵魂,天上飞的小鸟也有灵魂。书上说什么东西都有灵魂,石头也有,土地也有。
我想了想,没法跟一个7岁的孩子辩论灵魂的问题,因为我跟她不是一个表达系统和认识系统。我觉得她的系统很幼稚,很低级,同时又很让人头疼。譬如:要是我说石头没有灵魂,若子肯定会说你怎么知道石头没有灵魂?你又不是石头哦!
所以,我只有沉默。
人一沉默,就会胡思乱想。
狗、猫、鸟等动物们,真的有灵魂吗?
如果动物有灵魂,植物就没有吗?植物也是生命呀!
如果植物也有灵魂,土地、石头、河流就没有灵魂吗?它们也是生命呀?书上常说,地球的生命已经有多少多少亿年了……
这么推理下来,若子的话就是对的。可是,她的话是对的吗?
不管对不对,哲学家需要鸿篇巨制回答的繁琐深奥的问题,6岁的若子却很淡定、肯定、简明,她一个字解决问题:有。
若子突然抛出另一问题。她说:孙老师,你说钱重不重要?
我说当然重要!没钱你吃什么喝什么?学费拿什么缴?
若子说:钱也重要也不重要。
我说:没钱你会饿死的!
若子说:饿死了,我的魂不会死呀!没钱饿不死我的魂!灵魂最重要啊!
灵魂重要也要人感觉呀!你饿死了,你能感觉到你的魂吗?
若子似乎被我难住了,默默地走着,勾着头,好像在想着怎样反扑,打败我。
若子3岁上幼儿园。别的小朋友刚开始看绘本,她已能背诵百十首唐诗了,这要得益于他有个博学严谨的爷爷。当然,她的背诵实质上跟说儿歌一样,不认识字,也不理解意思,只会背。他爷爷说这种朝天背书能开发记忆力,所以从她牙牙学语就开始教她说唐诗。我记忆最深的是她说“一水一窟窿”,她爷爷纠正她,一个字一个教她说“一岁一枯荣”,她一张嘴,还是“一窟窿”。
5岁的时候,若子就可以轻松地用三个字难倒所有人:然后呢?无论谁跟她说什么,她听完之后总是三个字:然后呢?
大人们听见她的“然后呢”就烦了,即便是不烦,也往往招架不住她无穷无尽的“然后呢?”
没办法,大家就会用“没有然后”来回答她。
怎么会没有然后呢?若子眼睛里写满了疑问和不满。
《死亡哲学》里说古希腊人认识到人在5岁到7岁之间才有生死的概念,并且这一时段是人对死亡充满好奇和恐惧最强烈的时段。
现代人发育得快,若子才7岁,就跟我讨论灵魂的问题了,而且煞有介事,成竹在胸的样子。
她说,没钱能饿死人,饿不死灵魂。所以钱不重要,灵魂重要。
我想,既然如此,我们何必为钱辛苦为钱忙,挖空心思忙断肠呢?
想想看,为了钱,人们干了多少肮脏的事儿?坑蒙拐骗是小儿科,烧杀抢掠是媒体头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被很多人奉为真理了呢!
小区门口有一个卖棉枣的婆婆。若子说:孙老师,我要吃棉枣。
我说我没带钱。
若子看我手里拿着的手机。我说手机里也没钱。
若子有点儿失望,咂咂嘴说,算了,不吃了。
然后一个人蹦跳着前面走了。我看着她小小的快乐的身影,忽然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欲望是不能克制的。就像若子。她只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但是,你真的以为你什么地方都比她强么?
人在老年的时候悟出来的道理,跟童少时候理解的道理,总是惊人地一致!
青壮时期,人们总是对童少的想法嗤之以鼻,对老人的唠叨不屑一听。一个觉其幼稚,一个感其烦絮。
只有到了知天命之年,才蓦然醒悟。然后,自己就变成了自己曾经觉得烦絮的老年,不厌其烦地去唠叨别人。
30岁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30岁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60岁以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灵魂比人重要。灵魂比钱重要。所以,灵魂最重要。
人有灵魂,狗有灵魂。世界上的东西,都有灵魂。
然而,只有人,才会常常弄丢了自己的灵魂。
这些都是若子的话。我得认真记下来。记下来给长大以后的若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