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桥 武汉城区内被称为古代建筑的为“四塔、两桥、一牌坊”,即洪山宝塔、洪山无影塔、蛇山胜像宝塔、汉阳石榴花塔,汉口保寿桥、武昌青山北洋桥,汉阳贡院牌坊。7处建筑中洪山宝塔与北洋桥仍在原址,其余4处都移动了位置,保寿桥商业大楼施工时临时搬家后又迁回原处。 先看《武汉市志》【白杨桥】 又称北洋桥,位于洪山区和平乡北洋桥村(或白杨桥村)。现存桥为单拱坡顶式,桥身外壳用红砂条石砌筑,内中填充黄土和石渣,全长约50米。拱券采用镶边纵联砌置法砌筑,宽7米,距水面 高约6米,拱跨度约14米。桥面用混凝土和青石铺垫。中部有砖砌护栏,桥东端北侧立有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楚城白 杨石桥碑记”和民国初年“乡人李凌重修北洋桥碑记”各一方。碑中记载:该桥初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建,以后屡加修葺。现保存较好,仍在通车使用。 再看《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览》 第112页,(二)古建筑,87.北洋桥 唐建 明重修 市级 洪山区和平乡北洋桥村 综上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将北洋桥重修时间定位于明(1602年),被列入古代建筑。 北洋桥,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孙庆力驾车,韩少斌与我,三人又去围起来正在修建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的工地,看北洋桥。这次仔细看了立在桥头的碑。此桥乃民国四年即1915年,青山人李凌斥资重修,是武汉市唯一尚存原貌的石拱桥,它的结构与赵州桥结构相似。 现存碑文刻有“此桥兴自唐代,名曰北洋,明清二季,屡建屡圮,行人苦之,凌承先父厚菴公、先母徐孺人之遗训,禀县通详立案,重修告成,碑记另誌。乡人李凌 立” 修路架桥。自古以来,乃发达人士慈善之举,“达则兼济天下”,不收“过路费”的,行善积德,不在利,在名,“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凌,承先父厚菴公、先母徐孺人之遗训,禀县通详立案,重修告成”,赚了钱要回馈乡里,得有实际行动。不似先前古碑上记载的集资修桥,财大气粗的青山人李紫云独资修桥,利人利己,造福乡里。 严涛供图 如此说来,北洋桥不能称为古建筑。大家知道,中国历史断代1840年以前为古代,1840年后为近代,这个断代不一定科学,但已经约定俗成。1915年重修的北洋桥只能列入近代建筑了。且从建筑材料看,用了“洋灰”(水泥);建筑工艺看,也是近代的。 李凌的名字一般人都很陌生,但说起李紫云很多人就熟悉了,两个名字是同一个人。李紫云,又名李凌,1867年出生在江夏县青山新集乡李家湾。 《武汉市志·人物志》载:李紫云(1867〜1927年),名凌。江夏县城(今武汉武昌)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汉口接办福康隆土膏店。因烟土价大涨,营业日渐扩大,先后在上海、郑州、沙市、长沙设庄收购,数年便拥有资本百万。宣统末年,任汉口商务总会会董。辛亥首义时,深夜运送馒头酒肉数十担,犒劳起义军士;汉口军政分府成立,捐资10万银元。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题联谢之曰:“实力雄厚,协助共和;事理通明,赞同起义。"民国成立后,当选为汉口商务总会总理。 李乃百年前汉口总商会会长,商业大亨。此公有两项大手笔老武汉人都知道的。 武昌一纱厂,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一纱。李紫云,百年前商办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又称武昌第一纱厂)的创始人之一、董事长兼总经理。辛亥革命后首任汉口总商会会长,那时汉口总商会还在扬子街办公。武昌一纱解放后变为国棉六厂,以前汉口海员文化宫对面的“港一”码头(后迁至民权路口上首)有轮渡到武昌曾家巷,就是主要为这家有几千人的大厂服务的。国棉六厂拆除后变为小区,但厂办公大楼仍屹立在武昌江边,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一纱厂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临江大道。随着湖北布、纱、丝、麻四局相继建成,湖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成为华中最大的纺织业中心。1914年,汉口商务总理李紫云,邀约巨商程栋臣、程佛澜兄弟等人合股筹建武昌第一纱厂。1919年建成投产,全厂有8.8万纱锭,300台布机,占地12723平方米,建筑面积44720平方米,是当时华中最大的纺织厂。 旧址内的百年钟楼,原是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这是一座3层砖混结构大楼,由英国公司景明洋行设计。钟楼正面有二层外廊,古典爱奥尼克柱式,立面装修精致。中部入口略为凸出并建钟塔楼,多处饰以曲线,两端侧部做半圆形牌面,外观造型既严谨对称,又富于形体和线型变化,形似新巴洛克建筑。 建国后,武昌第一纱厂改名为武汉市第六棉纺厂。如今厂区改建为居住小区,仅存这座历史见证者傲立江滩,向世人诉说武汉近代民族工业启蒙的历史与辉煌。(湖北省文物局) 1931年,甲子大旅馆同善里西8号 还有中山大道六渡桥附近的积庆里,也是李紫云修建的。据《武汉地名志》记载,积庆里“1919年业主李紫云在此建房成里,称同善里。”在《武汉市志·人物志》李紫云传记中,记载其“购置大量房产,仅同善里(今积庆里)就有房屋118栋。” 2016年中山大道整修,在积庆里巷子口上方除去涂抹的“洋灰”后,露出了“同善总里”招牌。积庆里现有1——88号,为何方志记载有118栋?那是因为积庆里街面上(今中山大道)的房子,如原“雄伟百货商店、大华钟表商店、长江呢绒服装商店、东来顺餐馆”,都属于同善里。老照片上大家看到今中山大道上的甲子大旅馆,1925年《武汉电话局用户号码》地址是同善里西8号,与同善里内的8号以示区别。 同善縂里 百年建筑积庆里 1925年登记在册有电话号码的还有:中德医院 同善里十号、天津旅馆 同善里十二号、祥兴公油行、统益纱厂 同善里十六号、湖北全省卷烟吸户捐处 同善里十八号,郑香亭西医住宅 后城马路同善里东七号、祥兴公油行 同善里东二十三号。商贾云集。解放后,积庆里街面上的房子都纳入了中山大道的门牌号码,有好几个门面的雄伟百货商店为中山大道684号,2路电车在门前设站。 六渡桥一带居民都熟悉的是积庆里的澡堂,民众浴池,在积庆里6号。以前每到过年前,洗澡的队伍排成长龙,不时听到店员“下一个,来一个”的喊声。后来这家澡堂以旅社业务为主业。 2016年中山大道整修 积庆里,为国内保存完好的日军“慰安所”所在地,日本侵华铁证!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里分居户已经腾退,百年老里分何去何从?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积庆里曾经搞过商业开发,以失败告终。倒是,从三民路背后的小巷跨过清芬路,到积庆里原房管所巷子,通文书巷,有一自发形成的旧服装市场。厢房、客厅、天井变成了商店,经营二手服装鞋帽,样式奇特,做工精细,吸引了很多爱美女士淘宝,远近闻名,经久不衰。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北洋桥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