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公布

 朝歌淇水悠悠 2022-10-10 发布于河南
10月9日,《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报告公布,报告分21个指标研究2022年中国19个城市群发展潜力。其中,长三角、珠三角遥遥领先,其次是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后是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城市群等。

2022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如下,一起来看。

图片

01
中国五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群

No.1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最强,足有八城跻身中国GDP“万亿俱乐部”,“一超二特三大”的城市格局最为合理。

No.2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创业高地,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受惠于改革开放巨大红利,毗邻港澳“拼船出海”,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No.3京津冀城市群: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近年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把握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发展战略,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No.4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黄金水道,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带。长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No.5成渝城市群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唱好成渝合作“双城记”,消费带动供给升级,逐渐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第四增长极”。


图片

02
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产业体系最完备、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群,未来将以核心城市为支点构建南京、杭州等五大都市圈。

2021年长三角城市GDP合计27.6万亿元,在全国占比24.1%。长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合计22.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5亿人

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合肥、南通等8城GDP超万亿,而2021年末全国GDP超万亿城市仅有24个。

整体来看,长三角综合实力突出,在中国19个城市群中是唯一进入成为世界前六大城市群的超大型城市群。

图片

城市层级方面,长三角呈现出“一超二特三大”的格局,是中国城市层级结构最为合理的城市群,体现了“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这一层次合理、结构清晰的城市体系。其中,上海城区人口超过了两千万,是长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南京和杭州城区人口均超过六百万,处于特大城市行列,未来将向超大城市进军;合肥、苏州和宁波的城区人口超过三百万,处于I型大城市行列。

长三角深度一体化的主要难点在于“过度竞争”与“产业同构”。虽然顶层规划对长三角的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发展做了明确定位,但如何协调城市间激励、资源要素的分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长期以来,三省一市都试图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并且提出了相应目标和构想,如南京和宁波在产业定位中都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表述;上海洋山港与宁波北仑港也存在“港口地位之争”。长三角地区由于发展条件、基础的相似,造成了趋同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产业方面,许多城市都选择汽车、石化和电信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等项目,这将导致短期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图片

03
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创业高地,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受惠于改革开放巨大红利,毗邻港澳“拼船出海”,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拥有广东70%的人口,却创造着全省85%的GDP,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东省的9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独拥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收获城镇化发展新契机,借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政策东风,吸引了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2021年,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7860.6万人,城镇化率高达87.5%,是中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群。2021年经济总量超10万亿元,占全国的8.79%;常住人口约7800万人,占全国的5.5%,近5年人口年均增量超300万,为城市群最高;15-59岁人口占比75%,为城市群最高。

图片

近五年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统领,以广州、深圳为双引擎推进深度一体化,并将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也是破解发展上限的主要推手。

当前,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着竞争优势重塑,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优质公共资源补充的挑战。当今世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全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变革,在人工智能、生物等领域高端创新要素争夺更激烈。珠三角处于“两个前沿”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更加直接。

第一,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得益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两次产业大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除深圳外,其余城市仍亟需将支柱产业由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等中低端制造业向金融、新能源等转化,完成新旧动能转换。

第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瓶颈,教育及医疗条件整体需向京沪看齐发展。

04
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后来居上

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黄金水道,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带

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面积合计32.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常住人口总量达1.1亿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三核”,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都市圈、环鄱阳湖都市圈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的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等,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等,江西省的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及抚州、吉安的部分县(区)。土地面积合计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4%,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是长三角的1.5倍,珠三角的6倍;常住人口约1.1亿人,占全国的7.9%。拥有湘江新区、赣江新区及武汉东湖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1年经济总量9.7万亿元,占全国的8.5%,其中武汉、长沙均已迈入“万亿俱乐部”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

第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武汉在该区域的辐射能力弱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除武汉外,长沙、南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与武汉构成了三大城镇组团,但长沙、南昌经济实力较弱,且与武汉分别距离300、260公里,中间山地阻隔,沟通不畅。

第二,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会导致城市聚集效应难以发挥,吸纳的就业人口少。长江中游城市群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51%,远低于京津冀、长三角的67%、57%。

图片

图片

成渝城市群: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唱好成渝合作“双城记”,逐渐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第四增长极”。成渝城市群近三年GDP年均增速8.4%,五大城市群最高;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战略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大。成渝城市群主要包括:重庆27个区(县)和2个区县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等共计16市。土地面积合计1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2021年经济总量约7.6万亿元,占全国的6.6%,从经济总量上看,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差距还较遥远;近三年GDP年均增速8.4%,为五大城市群最高;常住人口约1.03亿人,占全国的7.3%;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6.3%增长到2021年的63.3%,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低了24.1、14.2、5.4、1.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1.5个百分点。区位方面,重庆和成都是中国西部国家级特大中心城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战略支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成渝城市群内部缺少重要节点城市,成渝两地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竞争大于合作,创新能力不足。

第一,除了成都和重庆生产总值达到万亿级以外,成渝间仅2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双核独大”但“中部塌陷”。2021年除成都、重庆(主城区)外,仅有绵阳、宜宾的GDP突破3000亿元,众多城市GDP规模在1000亿-3000亿元之间,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哑铃式结构。中等规模城市的缺乏,不仅弱化了成都、重庆两座超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其经济“虹吸”效应也使得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第二,成渝城市群目前产业协同程度较低。目前成渝城市群正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医药、化工、能源以及服务业的集聚地和以重庆为核心的制造业、物流运输基地,但区域内其他城市产业协同尚未实现,大都以机械、冶金、电子等产业为支柱各自为战。

图片

-- END --

来源:决策杂志综合自“泽平宏观”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