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的朋友,曾感慨: 不要以为孩子机灵、聪明,长大后就一定有出息。 有些孩子再聪明,长大后也未必有出息。 特别是这3类孩子,多半是“假聪明”,父母们一定要足够警惕。 ![]() “纸上谈兵”型: 只会说,不会做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 问他为什么放假不出去玩,他说“学渣和学霸之间只隔着一个暑假”,自己要利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实现弯道超车; 问他喜不喜欢游戏,平时怎么娱乐,他摇了摇头,说自己不玩手机,“沉迷网络只是浪费生命”; 再问他假期有什么打算,他列了一张学习表,每天从早到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正准备夸他是“学霸体质”,生活如此自律,身边的姐姐却一针见血地指出:
原来,他宁可在家睡懒觉,也不愿出去晒太阳; 不看各类电子产品,却整天和电视作伴,无聊得在沙发上“葛优躺”; 学习表写得很好,基本没完成过。 也难怪这孩子学习很吃力,光说不练假把式。 不少孩子,其实明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却常常败在一个“懒”字上。 说话头头是道,逻辑清晰,可执行力极差,做什么事都得“三催四请”。 想起法国著名画家柯罗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他指出一位年轻画家的作品问题后,对方听完连声附和,却说:“我改天就改。” 柯罗一听就生气了,训斥道:
这也是对很多“行动的矮子”的一番提醒。 一个孩子如果只会“纸上谈兵”,养成了光说不做的坏习惯,他注定不会有大出息。 ![]() “玻璃心”型: 一点点困难,就被打趴 我常听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稍微一点打击就受不了,甚至选择逃避。 学习上,类似的情况也不少。 杭州一名13岁的女孩,从小到大都是学霸,成绩常年名列前茅,顺利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 在开学不久的一次小考中,她考了全班第五名。 和第一名只差了几分,她却无法接受。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只有第一名。 那次考试后,她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甚至开始畏惧考试,变得厌学。 父母见她颓废,怒其不争,没忍住骂了几句,结果女孩竟拿起美工刀割伤了手腕。 后来经过心理专家的诊断,确定孩子得患有抑郁症,还有严重的焦虑、厌学情绪。 专家表示,孩子一门心思都在学习上,没时间交朋友,也不和父母交流。 长时间处在学习的高压下,心情越来越压抑,开学小考的失败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孩子很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表面上看,他们个个聪明伶俐,智商过人,但往往经不起一点打击和挫折。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提出了“蛋壳心理”的理论。 意思是某些孩子的心理防线很薄弱,像蛋壳一样易碎。 他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允许自己“输”,喜欢和别人竞争、做比较,面对挫折和失败,只会依赖父母和别人的帮助,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 “专注力不足”型: 玩得很起劲,一看书就泄气 后台有不少父母说: 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学习条件和环境又好,可为什么长得人高马大,学习状态却提不起来? 其实说到底,就是“专注力”出了问题。 李玫瑾教授说过:
有调查显示,我国660个大中城市中,20%—60%的孩子经常走神,不能坚持听课30分钟以上。 上体育课最积极活跃,只要坐在教室里,不是发呆就是看着窗外,听不进去老师讲的内容。 这样的孩子并不愚笨,他们只是因为缺乏专注力,才导致学习效果不好。 有些孩子,一开始学习就坐不住了,不是转笔、玩手指,就是进进出出上厕所。 看他们三心二意的模样,家长也跟着着急。 专注力,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如果孩子注意力总是很难集中,那他再高的天赋和智商,也只是装饰,发挥不出任何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