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大记忆——深阅读时代

 鸢尾花的图书馆 2022-10-10 发布于河北

我的手机里有两本电子小说,厕所里堆着两本人物传记,床头放着一本经济学,据不完全统计,这几本书在上述这些地方呆了大概已经有一年以上的时间,而内文中的折页,应该没有超过100页。

这是个浅阅读的时代,因素有很多。比如微博和微信形成的简短阅读和标题阅读的习惯、缺乏整块的时间、没有读书的环境等等。


我是这样的,直到现在为止,我把读书仍旧看做一件非常神圣和隆重的事情。一本新书开卷,必然要寻找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比如天气晴好、空气新鲜,端坐桌前、沐浴焚香,清茶一杯、无人打扰。这简直是一件仪式感十足的事情。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好时机,那我索性就不开卷了。因此这么些年以来,我从没有好好读过一本完整的书。

我对文字的喜爱,确实来源于无选择的阅读。小时候,班里有个同学的父亲是新华书店的经理,每次来新书,这位同学总能提前拿到手。一方面,家里给我的零花钱不多,不够常常买书。另一方面,即便买书,也买不到这位同学这么新鲜诱人。

我性格有些个色的,那时候不会轻易像谁低头,但是在看新书这件事上,我甘于每天低声下气去求这位同学,“看完了一定借我看看”,有的时候,怕他忘记或者食言,我可以一整天跟在他身后,直到放学回家之前把书交到我手里。


那时候有一本《故事大王》,内容和插画都简单,没什么特别的,但是我对这书总是如痴如醉,回家之后为了能在还书时间内读完,晚饭都不愿意吃。后来读到《金瓶梅》,我也再没体会到这种如饥似渴的感觉。

这是深阅读的初体验。我学会了把自己想象到书中去,完全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从某一本书某一个故事里出来的时候,我甚至感觉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远游了一番一样。

第二个阶段的深阅读,是五六年级这个样子。那时候突然对《西游记》和《水浒传》产生了兴趣,可能是因为电视上演的多了。我从婶子的书柜里,把一整套的《西游记》扛走,藏财宝一样放在床头,从第一本开始慢慢读起。

《西游记》虽然是通俗小说,可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些晦涩了。好在看过电视剧,可以互相印证,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也完全不影响阅读。


再下一个深阅读的阶段,就直接跳到了大学时期。

虽然有关大学的记忆,友情、玩闹、吃喝内容更丰富,但这些并没有让我们完全荒废了学业。况且专业的课程对我们这些没有更高深造动力的人来说,总量并不多。因此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看书、玩耍。

那是互联网爆发的时代,当时高校里流传了一部现象级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把个网恋写的清新神秘,引发大量青少年学生围观。这本书我确实认真读了,觉得跟琼瑶阿姨的差距比较大。

河大有一座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可惜我从没好好利用过。借阅证基本上被用来借一些小说、杂志什么的。那时的阅读,开始不再是感同身受式的阅读,懂得跳出来去思考,或者说辨明真伪了。不过因为那时候读的余华之类的感觉过于个人化,我不喜欢别人强灌输思维方式给我,所以又重新看小说了。一大批小说,其实是上大学的时候才读到的。


我特别怀念那时候在宿舍、在晚自习的教室里,在图书馆阅览室忘我阅读的感觉,现在总归是找不到了。有人说所有不读书都是借口,我也承认,读书虽然可以做的不那么仪式感,可是在厕所里的阅读,又能怎么深入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