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要达到一种平衡——与公益性国学诵读发起人李东一席谈

 鸢尾花的图书馆 2022-10-10 发布于河北

          李东,1978年生,景县人。自幼爱好国学,熟读各类经典书籍。2014年,在桃城区成立峻德学堂,组织部分少年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公益性国学诵读活动,深受人们欢迎。现在,李东组织的诵读活动已经发展到15个班,参与人数达到400余人,成为我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宣扬传统道德的重要阵地。

 

  李东在桃城区组织公益国学诵读活动已经有几年了。他说,组织国学诵读活动,目的很简单:通过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传承,浸润孩子们人生底色,从而达到培育孩子道德品格,启迪智慧的目的。李东表示,一年间,他看到了孩子们的提升,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把这项公益活动办下去的决心。

  在李东看来,国学诵读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阅历的沉底。他说,通过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不断地学习,他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一直在调整改变。其实,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做好自己的过程。也只有不断地做好自己,才能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峻德学堂国学公益诵读现场

                                    传承国学是我的责任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钟情于国学的传承,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走上了这条道路?

  李东(以下简称“李”):我小时候身体不好,去很多医院看病都不见起色。自己本身就喜欢看书,后来就看了一些古代中医方面的书,想对自己的病有所了解。后来慢慢看进去了,感觉文章很有道理,就喜欢上了古代经典。后来我又接触了《论语》、《道德经》、《大学》,慢慢地就对这些传统书籍有了一些认识。

  记:什么认识?

  李:书里很多道理,可以指导现在的人生,能够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道德层面的提升。后来我认识到,这就是书籍的力量,是传统文化的力量。

  因为喜爱国学,身边聚拢了很多同好的朋友。2014年5月,我去安平参加了一个国学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归属感,很舒服。

  当时枣强、景县这几个县没有公益性的国学诵读活动。我当时想,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帮着办起来。这是传递传统文化,也是传递正能量的行为。

  记: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

  李:对。我先在枣强办起了“明心学堂”,回到桃城区之后,组建了“峻德学堂”。

  记:参与的成员都有谁?

  李:4到12周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参与的成员都是免费诵读。每个诵读点是两个班,孩子、家长各一个班。他们诵读的内容是一样的,先期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为主,后期以《孝经》、《大学》、《论语》等等为主,都是儒家经典。

  现在,衡水市区11个点,定期参与诵读的人数400人左右。

  记:您认为诵读国学能给孩子们和家长们各带来什么?

  李:我认为,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有两点:第一,.优化人格,身心健康。经常诵读国学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第二,提高专注力。诵读让孩子精神集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给家长带来的好处,是促进家庭和谐,排解生活压力,让他们寻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记:国学的传承,是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传承。

  李:其实,道德教育才是根,把孩子的道德教育做好了,才能触动他的心灵。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内心主动学习的力量,更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堂有两个理念:懂礼之学、孝亲尊师。家长和孩子到学堂诵读,义工老师在门口迎接,家长和孩子都会给老师鞠躬。这是一种尊师重道的表现,其实这是互动的。

  记:这种互动如何理解?

  李:家长要带着孩子尊重老师,老师会教给孩子孝敬父母。这才是中国古代“易子而教”的精髓。

  现在看来,我为自己能做这些事而自豪。我是社会的一员,传承传统道德是我的责任。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有这份心就可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勤于思考,重视学习

  记:之前您说国学诵读让家长们找到自己的定位,怎么理解?

  李:我最近观察到,很多都是妈妈带着孩子来诵读。针对这个现象,我在思考:现在社会上有了这样一个现象:“严母慈父”。最早的时候,应该是“严父慈母”,这是现在社会角色的错位。父母对孩子的爱,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女人偏于细腻,男人偏于粗犷。同样是孩子摔了一跤,男人会说让孩子自己起来,而女人就会去扶起来,说很多关心的话语。

  很多母亲都是说,自己的爱人不管,我再不管,孩子不就坏了?而且容易造成女性心理压力过大。一个孩子曾经说,要是母亲在家里不高兴,全家人都不敢高兴。这种错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母亲的这种越来越严格的“溺爱”,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是不利的。

  我们通过读《孝经》等国学的书籍,通过家长课堂的分享,让女性家长们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在家庭里的定位是什么。

  记:您在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也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李:其实每一个人理解这个道理之后,都会去做这些事情的。古话说,“民族兴旺,匹夫有责。”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想,这也是衡水爱心组织数量不断提升的原因。

  记:能解释一下吗?

  李:经济发展到这个相对比较高的阶段,相应的需要社会道德层面的提高,也就是有更多的道德传承的需求,人们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有些人有些组织就走了出来,做出了一些事情。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带有内部规律性的。

  我选择国学诵读,其实也是一种志愿者的行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通过学习,一些道理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单纯的义务活动意义是受限制的,一定要是学习加上活动。我们也组织了孩子们的国学表演、义工老师也进行义务活动,但是立足点是以学为主,读书明理。

  记:志愿活动也离不开学习?

  李:帮人要帮心。帮助弱势群体,给他一百块钱,暂时帮助他度过难关了,可是长久下来呢?怎么去除“穷根儿”呢?我们帮助人,是想从根上帮助他。同时,对于自身团队的建设来说,不仅仅是做了好事,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成员的思想道德境界。同时,希望通过我们的学习活动,引领更多的人去做好事。这是“一箭三雕”的事情。

  记: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李:读书。很多成年人走上社会之后,不再进行第二次教育。普通义务教育只有9年,这对一个漫长的人生是远远不够的。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因此必须要学习,让精神层面跟上物质的发展,两者达到平衡才能够和谐。好的书籍,会给人们的心灵进行洗礼,提升道德水平。

                            人生要达到一种平衡

  记:您认为国学就是儒学吗?

  李:我认为在中国来说,儒学可以代表国学,而其他的学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把儒学提升到政治的高度。之后,我感觉儒学慢慢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

  现如今,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精神压力却得不到缓解。

  记:如何才能缓解?

  李:只有国学,把人从巨大的精神压力、过高追求物质的欲望或者说无所适从的迷茫中解救出来。

  记:为什么这么说?

  李:无论如何追求物质,想法挣钱,都是向内的力量,是为了自己的。爱的力量,无论是爱家人还是爱他人,都是一种向外的力量,奉献的力量。当两种力量达到平衡的时候,个人自身才能达到平衡,自然也就快乐了。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大树的树冠偏向哪个方向生长,树根就会向另一个方向生长,这样就达成了平衡。

  人提升自己的能力越大,奉献的力量也应该越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主席提出来的“为人民服务”,都蕴含着这样的道理。

  如果人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那么这就是和谐社会。

  记:这样的感悟是如何得来的?

  李:这是我在不断地学习国学经典、在做国学诵读过程中,逐渐体悟出来的道理,这也是支持着我把这项事业做下去的根源。我认为,这种转变就是我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和提升。所以,在组织诵读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会坚持下来。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能坚持下来的原因。

  记:说说你的团队吧。

  李:学堂分了两个团队。一个是义工老师团队,一个是义工团队。老师只是负责传授知识,带领孩子们读书。义工就是负责后勤保障的,比如说找地方,买书本。其中,义工老师有60多人,长期义工不到10人。

  我很感激这些义工和老师,他们从来没有计较过个人得失,从来没有和我提过报销什么费用。这体现了他们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也正是他们这样的行动,激励着我继续前进。

  记:你们这样的无私奉献,图的是什么。

  李:我们就是想让培养好这些孩子,让社会和谐了,没想过自己的得失。让人们愿意付出,甘于奉献,这就是我们的愿望。

  我现在想,社会上存在冷漠的原因,是没有人主动付出,都在等着被爱。经常能听到的话是,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种观念转变过来。

  记:你想实现的是一种社会思维模式的转变。

  李:我想,如果自己主动去付出爱,对方是会被感动的,他们也会去付出爱。每个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很精彩。如果遇到问题的话,每个人后退一点点,就不会存在冲突和问题了。1到10,没有一个数字是最中心。真正的公平,就是双方都退一步:让人人之间,让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达到一种平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