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世界数不尽的圣地亚哥,古巴这个不太一样

 观海览书 2022-10-10 发布于宁夏
 吕强 

前人民日报非洲中心分社记者、主持人、环球旅行家、摄影师、马蜂窝蜂首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担任主持的节目曾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到访过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驻外3年去过20多个非洲国家。摄影作品曾入选“一带一路”人文历史摄影展、“魅力非洲”摄影艺术作品展等。参加过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未来架构师》和江苏卫视《美好时代》《一站到底》等节目。

古巴前首都圣地亚哥,比哈瓦那早4年度过了500岁生日,辉煌与荣光即使是残留的,也足够耀眼。有灰尘混着朗姆酒香与萨尔萨舞曲的街道,有何塞·马蒂的长眠之地,有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告“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决定性进攻和枪响⋯⋯这座古巴共和国的英雄城市总会让人情怀不减,势要将革命与自在进行到底。
很多人来到古巴,去过哈瓦那就心满意足了,仿佛已经体会了这个加勒比国度所有的美丽与矛盾。但我觉得,仅去哈瓦那,远不够真正认识古巴,其乖张跋扈的性格、骁勇善战的行踪、多愁善感的心智,都还需要亲身“会见”才能深入了解。所以在哈瓦那逗留3日后,我直接跨岛飞到古巴东端的圣地亚哥(Santiago de Cuba),开启从东到西横穿岛屿的旅程。
01
这个圣地亚哥,是古巴的
如果在地图上搜索“圣地亚哥”,会出现不下10个叫这个名字的地方,美国、智利、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马、多米尼加、委内瑞拉等国都有同名地区,如英国殖民者满世界起名“维多利亚”一样,西班牙帝国在美洲大陆也用“圣地亚哥”之名,彰显其首个“日不落”帝国不可一世的海上霸主地位。
在众多圣地亚哥中,古巴的地理位置上偏于一岛一隅。我凌晨时分去哈瓦那机场值机。哈瓦那国内航班的航站楼比国际的简陋许多,低矮昏暗的值机大厅挤满了人,我从手动更换的航班信息牌上找到值机柜台,领到一张手写登机牌,上面潦草地写着尚能辨认的航班信息。候机厅很像中国乡镇的客运站,几排座位,周围贴满了古巴各地的风景照,只有一家24小时服务的“国家咖啡馆”柜台勉强招待顾客,商品只有4样:蛋黄酱面包、速溶咖啡、“土可乐”汽水以及果汁饮料。
哈瓦那机场国内候机厅墙面贴满了古巴各地的风景照,只有一家24小时服务的“国家咖啡馆”柜台。
我看到窗外两翼带螺旋桨的古巴航空飞机,心中略惴惴不安。古巴老爷车余韵犹存,风情万种,但古巴航空的俄制“老爷机”则让他们本国人都忧心万分,害怕因设备老旧,发生空难。好在最后我登上的是一架波音737客机。走上摆渡车发现车门前黄色区域写着“站立禁区”4个汉字,觉察这车是中国制造,抚慰了些许我惶恐的心。
大概1个半小时就到了圣地亚哥,抵达时天蒙蒙亮。出机场后,我被一位司机大叔招揽至他的灰色老爷车前,车辆刚清洗一新,前窗还贴着皇家马德里的标志和西班牙文。哈瓦那的观光老爷车大多只是外形复古,内部是现代轿车配饰,但这一辆内部也极具沧桑感:铁质部件斑斑锈迹,皮制座椅道道划痕,方向盘是两圈自行焊上的裸露铁圈,一问车龄,至少30年以上。手挡前方贴着西班牙国徽,上方挂着的狮子小布偶是车内仅有的装饰。
内部极具沧桑感的老爷车
司机让我和一位白人姑娘拼车,载我去老城里预定好的家庭旅馆。一路上,车子磕磕绊绊穿行在五颜六色的老旧阁楼之间,偶尔还能听见几声零件碰撞的声音,柔软的晨光透过缝隙洒下,好像略显颓废却依然骄傲的古都缓缓拉开序幕。
02
漫步古董般老城,从标配早餐开始
我住的中档家庭旅馆每晚50CUC(古巴货币之一可兑换比索,约合人民币346元)左右,庭院里摆设着各种热带植物,一面墙上画着湖光山色,墙前装有秋千,旁边的墙角还开辟了一个扇形池塘。我在荫凉处铺着白桌布的餐桌上享用了早餐。
住过几家家庭旅馆后我才知道,5CUC一桌的早餐是古巴家庭民宿的标配:附带几小盒黄油的可续加面包,几片火腿和芝士,一碟切好的水果拼盘,一个有时会带几片生西红柿的煎鸡蛋,一杯果汁(番石榴汁、菠萝汁或橙汁)和一保温壶热咖啡,贴心住家还会加上一小壶牛奶。这已是物资紧张的古巴家庭最拿得出手的款待餐食了。摆盘精心,码放整齐,每顿早餐都充满仪式感,也基本能让旅客吃得心满意足。
古巴家庭民宿的5CUC标配早餐:附带几小盒黄油的可续加面包,几片火腿和芝士,一碟切好的水果拼盘,一个有时会带几片生西红柿的煎鸡蛋,一杯果汁和一保温壶热咖啡,贴心住家还会加上一小壶牛奶。
用脚步丈量,是和圣地亚哥老城最亲切的相见方式。走过不知名的街道,偶入一栋略显破旧的楼宇,小小庭院中央立着造型考究的穹顶亭子,斑驳的墙面还未褪去鲜艳的色彩,调皮孩童画在墙上的粉笔涂鸦增添了几分趣意。路过最气派的建筑要属加拿大皇家银行,华美的巴洛克纹饰及罗马式门柱保存完整。
炎炎夏日,街上行人稀少,只有孩子们不惧烈日赤膊玩耍,有的披着五彩被单,或许正幻想变身成某个超级英雄。市井景象如此闲适,纵使有马车奔蹄而过、摩托轰鸣驰骋,也未能打破这份安然,反倒衬出老城的处变不惊。
不一会儿我便走到了城市的中心广场——塞斯佩德斯公园,因伫立着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的半身铜像而得名。此人在1868年揭竿而起武力反抗西班牙殖民者,开始了长达10年的独立斗争。虽是纪念反殖民“勇士将军”的公园,但此处更多被视作“殖民地时期的建筑宝库”。
塞斯佩德斯公园内,戴头盔的男孩的父亲在与孩子母亲视频通话,3人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另类的“全家福”。
最显眼的圣母升天教堂(Catedral basílica de Nuestra Señora de la Asunción)在塞斯佩德斯铜像背后,初建于1514年,两翼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塔楼。教堂历经烧毁重建、地震、海盗洗劫,屡次改造修缮,现在依然典雅华贵。因圣地亚哥建城500年庆典被粉饰一新后,外部整体颜色从淡黄色变成了蓝色,掺杂白色线条,让饱经风霜的建筑陡然有了些许时尚感。
教堂正对面的圣地亚哥市政厅(Ayuntamiento de Santiago de Cuba)外墙架着脚手架,红色瓦顶、白色墙面、凸出来的深蓝色阳台和门框,保持着1954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自1901年起,每年12月31日午夜,此处都会悬挂18米长的古巴国旗,庆祝国旗节。1959年1月2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就是在此阳台上发表了革命胜利后的第一次演讲,宣告革命胜利。
从卡萨格兰达酒店5层屋顶花园酒吧观景台看圣地亚哥市政厅。1959年卡斯特罗在市政厅阳台上发表革命胜利后的首次讲话。
公园东面的橘色和白色两栋建筑也甚是好看,橘色的是米格尔·马塔莫罗斯文化之家(Casa de la Cultura Miguel Matamoros),革命前曾是当地富人的俱乐部。白色的是卡萨格兰达酒店(Hotel Casa Granda),5层的屋顶花园酒吧是必打卡的观景台,可以教堂圣母像为前景眺望远山、海湾和港口,一览这座坐落在连绵的马埃斯特腊山和蔚蓝的加勒比海之间的城市,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方位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中心城市。酒吧设置了2CUC的最低消费,点上一杯4CUC的鸡尾酒即可,毕竟圣地亚哥是百加得(全球最大的家族私有烈酒厂商)的第一座朗姆酒工厂所在地。闲暇午后,品着回甘浓烈的地道朗姆酒,俯瞰老城全景,物超所值的享受很符合这个城市慵懒的气质。
图左白色建筑为高级酒店卡萨格兰达酒店,右侧是圣母升天教堂,外墙原为淡黄色,圣地亚哥建城500年时被重刷成蓝色。
卡萨格兰达酒店5层的屋顶花园酒吧。圣地亚哥是百加得的第一座朗姆酒工厂所在地。
公园一角响起节拍,一位将拐杖倚在腿上、坐于木桶上的戴棕帽老者,一手敲打倒扣的铝制小桶,一手摇晃着两个自制沙锤,哼唱颂乐,其得意的神情能让你相信圣地亚哥几乎是所有古巴音乐流派的发源地。西侧的现代化银行被诸多旅行攻略认为“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格格不入”,但门口台阶人群聚集,显然是个很受欢迎的上网点。
民间乐队在城市中心的塞斯佩德斯公园载歌载舞
路边的纪念品商店售卖切·格瓦拉的明信片,何塞·马蒂的塑像时常出现在不起眼的街角,或年轻或年长的卡斯特罗大幅海报照片也会不时进入视野,甚至一瞥而见的居民家墙上,还有“革命”“7月26日”“直到永远的胜利(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保持高度警惕(CON LA GUARDIA EN ALTO)”等标语时刻提醒人们,这个革命英雄城的本色未改。
街头的纪念品商店,售卖切·格瓦拉等革命领袖的相关纪念品。
古巴圣地亚哥街头随处可见卡斯特罗兄弟等革命领袖的照片,彰显城市革命底色。
03
“七二六”之城
老城的南缘靠近海港,一块高地上坐落着圣地亚哥古老的法语区蒂沃利(Tivoli),早期居住的多是从海地逃来的法国居民。行至此处,建筑的色彩更加鲜艳俏丽起来,高地视野开阔,可俯瞰安静的海湾。此区域的入口是一条有百年历史的帕德雷·比科阶梯(Escalinata Padre  Pico),原由陶瓦制成,现仅剩裸露的水泥砖面。台阶上坐着歇凉的老人和游戏的孩童。站在台阶顶端向下望去,一条笔直的街道两侧坐落着色彩缤纷、造型各异的房子,街上来往的老爷车、摩托车、行人将画面点缀得美好而悠闲。从此地开始,可沿一条线路细细阅览圣地亚哥的近代革命史。
百年历史的帕德雷·比科阶梯,原由陶瓦制成,现仅剩裸露的水泥砖面。
起点在不远处的黄色楼房——秘密斗争博物馆,前身是警察局,陈列着20世纪50年代众多反抗巴蒂斯塔的地下斗争文物和珍贵史料。外墙上画着举枪图样的“26 JULIO”(“七二六”起义)标识。“726”这组数字几乎是这个城市的代码,甚至可说是别名,彰显圣地亚哥在古巴革命斗争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秘密斗争博物馆陈列着20世纪50年代众多反抗巴蒂斯塔的地下斗争文物和珍贵史料
只不过,这里还会看到另一个日期:11月30日。1956年的这一天,“七二六”起义人士为转移当局注意力,掩护从墨西哥流亡归来的卡斯特罗,攻击了这个警察局。卡斯特罗带着81名革命者搭乘一条破旧游船在尼克罗靠岸。实际上,他们晚到了2天,而且被当局发现,被打得溃不成军。但卡斯特罗幸存下来,重整旗鼓,直至胜利。这艘船就是大名鼎鼎的“格拉玛”号,“格拉玛”因此成为古巴革命的象征之一。
穿过城区,不少建筑上都带有“11月30日”和“7月26日”的铭牌,当年的革命血液渗透了城市的每个角落。还有些房子外墙嵌入了某五年期间的“英雄传统集体”荣誉牌匾,一所学校的围墙图文展示住房、产业、教育、农业等方面的成就,好像在诉说革命传统得以延续的故事。
“7月26日学校”外穿军装的古巴女孩
古巴圣地亚哥随处可见“革命”“7月26日”“直到永远的胜利”“保持高度警惕”等标语
在圣地亚哥拥有革命荣耀最高光时刻的建筑当属蒙卡达兵营,此建筑由西班牙人于1938年建造,当过监狱,因曾关押古巴独立战争英雄吉列尔莫·蒙卡达(Guillermo Moncada)而得名。黄白相间的堡垒式建筑中央顶上涂有红色的“26”字样,下面写着“7月26日学校”(CIUDAD ESCOLAR, 26 DE JULIO)。1953年7月26日,圣地亚哥狂欢节开始之后,趁着警察和士兵疏于防备,卡斯特罗带领百余名志士向蒙卡达兵营发起攻击。袭击虽最终以失败告终,逃入山中的卡斯特罗也遭逮捕,但就是这场混乱甚至失败的起义,让当时还是无名小卒的卡斯特罗声名鹊起,由此积累了厚重的政治实力。6年后,革命胜利,当年在此打响的第一枪成了所有光荣与梦想的开始。
蒙卡达兵营在革命胜利后不久被改建成一所学校,外墙上仍清晰可见当年激战时留下的弹痕。
若想进入纪念馆参观,需绕到偏于一角的3号门。这里是当年激战最酣之地,墙上密布的弹坑是最有力的证明。巴蒂斯塔的士兵曾用水泥将弹坑盖住,多年后卡斯特罗政府又复原了其原貌,用以深刻警示。
纪念馆的门票是2CUC,另收取5CUC的拍照费。博物馆细致地介绍了一次次革命行动的路线、图表、模型及人物,也包括“格拉玛”号上的每一个姓名和面孔。令人动容的是61名起义勇士壮烈倒下的照片,他们年轻的面容在整齐的照片墙以及绘画作品里反复出现。展览的末尾是2张照片:一张是年轻的卡斯特罗背着行囊意气风发,画面背景是何塞·马蒂和古巴国旗;另一张是一群学生在7月26日学校前挥舞红领巾,上面一行字写着:古巴啊!假使你背叛了你的先驱者,你会落得什么样的下场啊!(¡Cuba, qué sería de ti si hubieras dejado morir a tu Apóstol!),选自卡斯特罗袭击蒙卡达兵营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著名辩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La historia me absolverá),这篇慷慨陈词成为“七二六”起义的高声宣言。
蒙卡达兵营纪念馆细致地介绍了一次次革命行动的路线、图表、模型及人物,也包括“格拉玛”号上的每一个姓名和面孔。
兵营不远的阿贝尔·圣玛利亚历史公园,又是以英雄命名的地点。阿贝尔·圣玛利亚是那61名勇士的首领,在7月的最后一天袭击了此地前身的医院,最后牺牲。后人为纪念他们,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巨大的立体喷泉,意为百年一代年轻人的奔涌理想。但我到来时,喷泉未开,空留纪念碑样的立柱,上面刻着6把象征正义的刺刀、阿贝尔与卡斯特罗的头像以及一颗五角星,下面还附上了古巴国歌《巴亚莫之歌》中的一句词:为了祖国而死,就是活着(Morir por la Patria es Vivir)。
圣地亚哥诸多地点均取自英雄名字,有些地方还会在不同时期上演新的革命事件,英雄们又在英雄的土地上续写传奇,总有年轻人前仆后继。
这里的街区比老城热闹许多,公交车门的一侧,我又看到熟悉的文字:中国宇通。哈瓦那、圣地亚哥等城市的公共汽车几乎全换成了中国品牌的客车。
古巴哈瓦那、圣地亚哥等城市的公共汽车大多换成了中国宇通的客车
作者路遇一群戴红领巾的古巴少先队员在公车站等车
04
公墓和堡垒
位于圣地亚哥西端的圣伊菲热尼亚公墓(Cementerio Santa Ifigenia)是仅次于哈瓦那哥伦布公墓的古巴第二大公墓,虽然规模和宏伟程度都稍逊于后者,但安葬的人物分量丝毫不差,何塞·马蒂和菲德尔·卡斯特罗都葬于此。
公墓陵园的入口是一座如纪念碑般的六面体建筑,每个棱角都是一尊女神像模样的立柱,象征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古巴六省。这座1951年建成的何塞·马蒂墓设计精妙,披盖着古巴国旗的伟人棺椁在白天的不同时刻都能被阳光照到,呼应何塞·马蒂的诗歌——“别将我放在黑暗的地方,如同将一个叛徒埋葬;我是好人,作为好人而死,我要面向太阳!”墓的内部还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的何塞·马蒂坐像,神情呈低头冥想状,一手拿着笔,代表他是老师、诗人、作家、记者等知识分子身份,一张纸掉在地上,意为他在为美洲的前途担忧。
我正好赶上半小时一次的卫兵换岗仪式。伴着激昂的音乐,8名士兵举着笔挺的刺刀枪,迈着正步从一侧的白色建筑里走出,几声钟响后,他们与何塞·马蒂墓内部及两侧的卫兵换岗,仪式充满肃穆感。
何塞·马蒂墓前卫兵换岗仪式。前方橄榄枝造型的雕塑下方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正中的三名士兵从高大陵墓下方迎面走来,画面充满肃穆感。
观看仪式的人群散去,我留意到卡斯特罗的墓碑也在入口的一侧,一块大石头上的铭牌刻着“FIDEL”。朴素简单的墓碑让我有些意外,总觉得应该更为高大、精巧。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卡斯特罗的语录和画像早已遍布古巴千家万户,并不需要多余的雕刻为身后名立碑布道,这一方石头,反而让戎马一生、革命不辍的他归至平静与淡然。
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墓碑朴素简单,大石头上的铭牌刻着“FIDEL”。
当年攻打蒙卡达兵营牺牲的烈士和“七二六”起义的革命者亦葬在同一个陵园内,还有各色政治家、名流在此立起如艺术品般华美的墓碑,几只白色海鸟停在墓碑十字架顶端。同时,这也是个与普通人共享的公墓,我在陵园的角落看到多面画满网格的墙,方格内仅写着名字、生卒年月和编号,至多放一张照片。插上一朵鲜花可能就是对逝者最好的追思。旁边的凤凰花正开,平等地为所有生命礼赞。这个庞大的陵园,容纳着巨星与普通人的共同落幕。
圣伊菲热尼亚公墓是与普通人共享的公墓,陵园角落立着多面画满网格的墙,方格内仅写着名字、生卒年月和编号,至多放一张照片。
从圣伊菲热尼亚公墓到市中心,我特意尝试了马车,这种古老的交通方式和这个城市更为匹配。车夫扬鞭赶着有些疲惫的马儿,车厢可坐七八人,我和车上的老幼用西班牙语“你好”打招呼,他们也会好奇地看向我的镜头。
乘坐马车是圣地亚哥城内较为普遍的交通方式
更远的景点圣佩德罗德拉罗卡堡(Castillo de San Pedro de la Roca)是一处世界遗产,于16世纪抵御海盗袭击而建。坐落在圣地亚哥港入口处约60米高的海角上,可眺望碧蓝海岸线和连绵山脉,视野广阔。但可能是当日天气阴沉,此地的辽阔景致未能如我期待之惊艳。反倒是回程中我的出租车司机下车帮抛锚的同行推车,成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很古巴”细节。
夜幕降临,湿热褪去,气温凉爽起来,城市释放出另一种活力。港口的船亮起泊岸的探照灯,海边几节废弃的火车厢被改装成食客大快朵颐的比萨店,以及亲子互动的游戏厅;商业街人头攒动,餐厅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着最新菜单,这里也能喝到来自墨西哥的可口可乐,可乐罐上画着两双筷子,写着“让你的饭菜更美味”;借着昏暗的路灯,孩子们玩着跳房子的游戏⋯⋯
海边几节废弃的火车厢被改装成比萨店和亲子游戏厅
革命、英雄、标语、战斗⋯⋯圣地亚哥好似不那么平易近人,但只要身处其中,即使短暂停留,也能感受到这座500多岁城市的活泼浪漫。她有过去的故事等着告诉你,也有当下的热忱等你回馈热爱,如革命一般总是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