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末三国以后一统天下的难度为何大幅提高?水军的长足发展是重要原因之一。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在历史上,中原政权若想一统天下,大多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长时间积累,在总体上形成明显的优势。如果在准备尚未充分之时贸然南征,往往会铩羽而归。

不过在汉朝以前却不是这样,比如秦灭楚,汉灭西楚,主要战场都在江北,当南方政权的主力部队在江北覆灭后,基本就土崩瓦解了。

甚至在光武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傅俊只带了不多的兵马随便转了一圈,就让江东俯首称臣。

到了汉朝以后局面发生了变化,南方政权在强势时期会将势力推进到襄阳以及寿春一带,对中原形成威胁。而在弱势期,大多也会固守长江防线,为自己续命。

其中一大原因是南方的综合实力在东汉时代得到了发展,不过却不是全部。此时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原政权若要渡江,水军自然是少不了的,汉朝以后南方政权水军的大幅发展也给统一加大了不少难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大规模南征中,水军往往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是赤壁之战,这个自不必说,曹操若非在水战中落了下风,也不会把江南的部队撤往江北,驻扎在乌林这个不适宜屯集大军的地方。到了这个地步,即使没有火攻和疫病,他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二是曹丕声势浩大的三路伐吴,东路军臧霸以轻船五百,载万人敢死队渡过长江,虽取得一定战果,但因为缺乏后援而失败。

而东吴虽然因为大风将一些船只吹到了江北,被魏军歼灭,但魏军无法扩大战果,自然是因为水军的短板。

后来曹丕再征广陵的时候,仍然慑于长江天险和孙吴强大水军而不战自退。并且感叹道:“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

三是淝水之战,此战虽然不怎么涉及到水战,但关于战略部署又和水战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根据太平御览记载,苻坚率领大军南下,他非常高兴地跟弟弟苻融说:”如果晋军知道我大张旗鼓地南征,很可能退守长江防线,那样我虽有百万大军也没有用武之地。这次我没有太过声张,晋军则必然在淝水一线抵抗。此战若胜,晋军主力覆灭,到时候他们即使想守长江也守不住了。“

苻坚如此说,必然是因为他清楚自己水军的短板,只要东晋退守长江,他的大军就无能为力。毕竟不能真的投鞭断流。

反观两次成功的案例,无论晋灭吴还是隋灭陈,水军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王濬和杨素的水军是居功至伟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从汉末开始,无论是造船工业还是水战战术都有了大幅发展,而这个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了南强北弱的局面。

北方政权即使能在水军上压倒南方,也只是在南方政权极度衰退的少数时候,并不是常态。

在大多数时候,南方政权会在水军上占据优势,再配合地理环境,真正给了他们在综合国力劣势的情况下抗衡中原的实力。

也就是说,从汉朝以后,若想南征,没有强大的水军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军和水战,又和秦汉时期有什么变化呢?

首先是水军的功能,在秦汉时代,由于交锋的主战场大多位于中原,水军难以扮演太重要的角色。

比如司马错率十万大军伐楚,他那超过万艘的强大船队却不是用来和楚军交战的,而是用来运粮。

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

除了战术需要以外,这跟造船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据考古发现,汉代大型船只一般宽约5米,长约20米,载重五六百斛(约 25-30 吨)。

而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孙权的”长安号“巨舰竟然能载三千人,其载重量估计在二百吨左右。而一般的大型舰船,其体型想必也远超汉代。

昔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水经注)

另一大发展就是风帆技术。秦汉时期的船只,动力大多来自于摇橹,而汉末则出现了风帆,船舶的动力来源更加丰富了。

比如赤壁之战中,最后发动火攻时,黄盖的船队就是利用风帆加速冲锋的。这一系列发展都极大丰富了水战战术。

那么汉末三国时代,水战战术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看看当时战船的种类。

其中体型最大的就是楼船,而且想必很多人会认为楼船是水战的主力。

但我觉得可能并不是这样,楼船虽然体型巨大,是水战中的巨无霸,但是它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上层建筑过高,这导致重心过高,一旦遇到大风就容易倾覆。比如东吴名将董袭就是因此而丧命的。

如果水军以楼船为主,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很可能全军覆没。

不过楼船也有其作用,因为它比较高大,面对小船进攻可以居高临下用弓弩对敌人进行射杀,很有优势,很难被敌人攻陷。另一方面,它的高度也方便主帅观察战场局势。

一旦天气恶劣,楼船出现危险,主帅也可以换乘小船避险。毕竟像董袭那样要船不要命的人还是少数。

因此楼船最大的作用应该就是作为旗舰进行指挥,而不是作战的主力。

那么主力作战舰艇是什么呢?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的水军主力应该是蒙冲斗舰。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三国志周瑜传)

蒙冲和斗舰是两种不同的船。

其中蒙冲是一种外形狭长的进攻性快艇。又叫艨冲、艨艟。主要是用来突击敌阵的。这种舰船速度快,表面用生牛皮包裹,船舱上留有射击孔,具备冲击力强且防御力强的特点。

而斗舰则是一种中大型战船,是作战的主力。斗舰上设有女墙,船的上层建筑上则又有女墙,是双层战船,具备强大的远程作战能力。其高度虽然不如楼船,但也超过其他战船,因此也具备接舷战的功能。

此外就是特殊功能的舰船,比如走舸。这种船速度极快,配备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划桨的水手,士兵非常少,因此更有可能是作为侦察使用。

还有就是油船,这是专门用来实施火攻的。赤壁之战时,东吴还不具备这种专门进行火攻的舰船,因此用普通的蒙冲斗舰代替。

后来曹丕南征时,夏侯尚首次用了这种战船,成功实施火攻,击败了诸葛瑾水军。

最后就是专门负责运载粮草辎重的船只,称为舫船。

因此推测在当时的水战中,应该是先用走舸侦察敌情,根据实际情况抢占有利位置,随后抓住时机用蒙冲突击敌阵,若风向或天气合适还能发动火攻,在敌阵混乱后用主力斗舰发起总攻,楼船则作为主帅的旗舰居中指挥。

由此可见,从汉末三国时代开始,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船只不仅在体型上远超前代,而且种类也极为丰富,这就让水军战术变得更加灵活起来,为南朝屹立于江南三百余年而不倒打下了基础。

近期文章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21章),后续正在连载中

百年东吴(二十二)坐断东南

百年东吴(二十三)榻上策

百年东吴(二十四)丹阳之乱

百年东吴(二十五)三征黄祖

百年东吴(二十六)孙刘联盟

百年东吴(二十七)周瑜挂帅

百年东吴(二十八)曹操取江陵

百年东吴(二十九)浦口之战

百年东吴(三十)赤壁遭遇战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