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国,官职的改革与发展

 梦想童年594 2022-10-10 发布于江西

晋国官制,在文公以前,以司空、司徒、司马、太师、太傅当政。晋国的司马专掌军法,比较特殊。而司空乃军事职务,掌营垒及其他军事后勒,也异于他国。

到公元前633年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搜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乃使郁毅将中军,却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文章图片1

这时,晋国执政者由军事长官充任,有固定的三军将佐,称为“六卿',又称“六正”,或称“六将军”。中军之将军又称为元帅,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晋襄公七年赵盾将中军,“始为国政”。中军帅是“六卿”之首,为最高执政并军事长官。中军帅又称“上卿”、“大政”。“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左传》成公六年:“子为大政,将酌于民也。”杜注“大政”,“中军元帅”。六卿之下有属官“五吏”“三十帅”。三军又设军大夫,每军约各二人。临时官职有军尉、候奄。上、中、下三军之将佐,皆下设尉官。《左传》成公十八年:“祁奚为中军尉”,“铎遏寇为上军尉”。

文章图片2

中军尉又称为元尉,《左传》成公十八年孔颖达疏日:“中军之官。元,大也。中军尊,故称大也。”中军尉也配有佐官。中、上军又各有司马,掌军中刑罚等事宜。以将军统率全军,似萌芽于晋国。“《春秋》传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是已有将军之文,而未以为名也。至昭公二十八年阎没、女宽对魏献子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正义》曰:'此以魏子将中军,故谓之将军。’及六国以来遂以将军为官名,盖其元起于此。”至春秋后期其他国家也出现将军之称。

文章图片3

《国语.晋语四》:“郑人以詹伯为军。”《国语.吴语》:“十旌一将军。”韦昭注“十旌,万人;将军,命卿。”王引之曰:“平时为卿,而此时为将军,故《周官》云:军将皆命卿也。”在春秋早、中期卿、将合一,文武不分职。到春秋末年,三晋才分设管理行政的相和掌军权的将,故张孟谈告赵襄子说:“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

文章图片4

将、相职权的分离,体现了官制的一大变革。此外,晋国还设有公族大夫,掌管公族和卿大夫子弟之教育。设执秩,掌爵秩。设中大夫,谋议国事。

文章图片5

由于晋、齐等国的官职逐步由贵族世袭制过渡到君主任命制,所以开始设置考核官吏的职司,在晋称为司功。“司功氏,晋大夫司公景子士句弟佗因官为氏。”由于县郡制的确立,又出现了地方官吏。县的长官称为大夫,或称县守,下设县师、舆尉等属官。

文章图片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