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弘扬长城精神 保护长城根脉

 平型关杂志 2022-10-11 发布于山西



弘扬长城精神  保护长城根脉

——王源会长在忻州长城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今天很荣幸与长城人聚在一起,我想与大家做一些交流。 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长城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越崇山峻岭,过大漠河流,西达嘉峪关,我们统称为万里长城。这条线是一条祈求和平安宁的线,也是一条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错过渡的线,在当今是长城人手手相牵的情怀线。今天我们忻州长城人聚在一起,就是手手相牵的一种情怀,一种境界,尤其是在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这个重要时期。

大家都知道10月16号要召开二十大,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隆重召开忻州市长城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可以说是向长城事业和文化事业奋进新征程的一个起点。关于长城学会前三届13年来的相关工作,峻峰会长已经讲得很明了,我主要想说的是一代又一代“长城人”不断努力工作的背后蕴藏着的一种情怀,一种精神和力量。俊峰说有“两行泪”,确实,从零九年学会成立,到现在13年的历程,时间不长,但从无到有,从没有长城学会到学会的逐步发展壮大,到现在的成绩斐然,期间的酸甜苦辣自在其中。所以,我更想说的是,大家在听报告的同时要体会背后的艰辛付出和不断努力,更应该感谢我们在座的忻州长城人对长城事业的贡献和支持。

我们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学会领导机构,表彰了长城研究保护先进集体和十大杰出人物,同时还发出了“弘扬长城精神,保护长城根脉”的倡议。因此,我感觉到我们这次会议是忻州长城界的一件盛事、喜事,进一步掀起了保护和利用长城的新高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自信,是我们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具体落实的一项举措,也是再现忻州长城大市向长城强市再出发的动员会、进军号。我们是一个社会团体,开这么一次会把大家聚在一起很不容易,聚在一起号召大家在新时代美好的机遇面前,向长城文化事业再出发。          王源在黄河一号旅游路上选定观景台

今天,我们出席和参加会议的同志,无论是我们省长城学会的会长、副会长,还是我们市级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领导,特别是参加会议的同志们,我认为都是有特别情怀的一批人。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有的被称为长城爱好者,有的被称为文化人,有的被称为学者,有的被称为摄影家,有的被称为诗人,其中有干部,有农民,有工人,有教师,职业不同,身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情怀、有素养、有境界、有特长。在吸收会员过程中,没有像我们党组织选干部那么样明确“德、能、勤、洁、廉”,但是我们吸收标准并不低,人品道德差的不要,没有长城情怀的不要,没有特长的不要。因此,忻州长城学会是人才荟萃的一个学会,成为会员的长城人都是有情怀、有素养、有境界、有特长的人,是乐于奉献的人。有一句话说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看重的是事业和良心,很少顾及自己的爬升,更不钻营偷巧。我觉得我们在座的这一批长城人,更看重的是事业和良心,就是长城的公仆。长城把我们凝聚起来,因为对长城的特殊情感,让我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组成一个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的团队。大家拿着干粮提着水壶,三五结队考察长城,能出车的出车,能出力的出力,不讲待遇,不讲好处,纯粹是一种情怀和感情的付出。我们有些长城人士,甚至放弃了一次次挣钱的机会,只因为对长城事业的热爱。我最清楚我们学会的贺文,刚才十大杰出人物里有贺文同志。贺文同志是一个农民,开小卖部谋生,经常有客人来,长城人士一来,他就放下自己的生意陪客人上山去了。起初老婆还很不理解,说“你把正儿八经的事放下不管,你上长城干嘛呢,又不是一次两次陪客人转长城了”。贺文说的很朴素“哎呀,你就不要管我,我就这么点爱好。”说走就走了。这是真人真事,这就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境界,是我们的长城情怀、长城精神渗透到同志们的血脉之中了。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观河口景观

我总结了一句话“长城雄姿忆峥嵘,我们偏偏爱长城”。因此我们今天是怀着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别的心情来参加会议的。借这次机会,我讲几点看法,与同志们交流共勉:

第一点看法,就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和利用长城迎来了最好的机遇期。

长城说起来重要,真正实质性投入时次要,这种情况不是十年二十年了,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一方面的原因是它的里程长、投入大,另一方面是修缮方案审批,专家意见不统一,很繁琐。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党政官员不愿意做这件事。好多人会说因为没钱,没钱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惹麻烦惹争议,花上钱最后做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被推到风口浪尖,修得对了不对了,惹麻烦,惹争议。因此有些党政官员们明知道事情很重要,但是不会去做,这也是影响党委和政府对长城投入或者是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现在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从顶层设计有着非常明确的指示精神。2019年中办、国办出台的长城、长征、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方案,这个文件与许多文件不一样,一个是它摆到高位,以中办、国办发的文;再一个是这个意见是中宣部牵头落实长城、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发改作为办公室承办,这是上到中央的高度。我看了这个文件,感觉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态度,是中央对长城重视的具体举措。 还有包括我们山西省委省政府配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蓝佛安省长还专门在百姓民情中讲到,文旅事业是省长亲自抓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长城博览在山西,山西旅游潜能在长城。长城1号旅游路修通了,长城旅游方便了,过去长城是养在深山人未知,现在是方便展示了,长城有看头,有讲头,看了山,看了水,更能体验式旅游。           王源参加电影《爱我长城》首映式01

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去年开始我们的文物保护经费,进入各县的财政预算不低于50万元,这是我们市里当时很明确要求的,而且各县我了解到已经都落实到位,进入财政预算。我们市委市政府,特别是换届之后对长城文旅事业非常的重视。我们忻州作为文化旅游大市,正在着力推动包括长城在内的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我们的市委副书记郭奔胜来了忻州,已经写了多篇文章,大家知道他是新华网的总编辑大笔杆子,写了一篇忻州的山,写了一篇忻州的水,正在写一篇忻州长城的文章,都是有影响的文章。我们能感觉到在文旅的大发展上长城已经放到了前三位,我们忻州的长城必将成为有潜力的、重要的、发展的领域。我们忻州14个县市区,13个县有长城,规模之大,而且影响之远,是有看头、有讲头的。中华长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全部在我们忻州,还有平型关,平型关的影响也不亚于外三关。包括这次换届的时候我们市文化研究院与长城学会合作搞研究、市慈善总会对长城保护人员的关心支持,这都是非常好的机遇。可以说从中央到省市为我们长城保护利用在政策战略方面有明确的定位,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机遇,脑里边要认识清楚,这都是大动作、好开端。

第二点意见就是我们发挥好爱长城、懂长城的特别情怀,发扬互帮互促、互相研究的追求精神,精心打造我们忻州长城的团队意识,助力长城文旅事业的发展。                王源考察长城保护和利用

这里面需要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我们忻州市长城学会这个重要的载体和平台,要发挥组织、联系、推动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我们的平台、网络、期刊、活动,在宣传保护和利用方面积极展示,营造浓厚的宣传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我们的会员也要发挥好各自的特长,我知道好多会员玩的微信、玩的抖音、写的论文,这都是非常好的交流学习的载体,还需要我们发挥互帮互助、互相研究的精神。我们是一个社会组织,不是上下级关系,就是要有互帮互助,互相研究的氛围。其中有一个作者,就觉得我们忻州的长城人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长城话题,她很有感触,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这种精神是我们长城人今后应该继续发扬的。还有我们要发挥智力的支持,要支持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刚才贾市长给我们提的要求里面,比如说我们在长城文旅,我们的博物馆建设中,如何贡献我们长城人的智力,彰显智力优势、智力支持,离不开我们这些熟悉长城的本土人才,这些本土人才能够提出更适用更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中办、国办的要求也需我们长城人多提一些建议和多做一些推动。首先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由于发文范围发到县处级这个层次,好多人看不到,好多人认为这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就是文旅部门的事,与其它部门无关,实实际际文旅部门是一个办公室,涉及到交通、发改、林业好多部门,都有共同建设的任务,特别是都有资金倾斜支持。

中央对林业、发改是有政策要求的,每年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因此我们需要一方面宣传政策,还需要除文旅部门之外的部门,提示他们在争取资金项目的时候,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向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领域靠拢,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进行争取,可以说争取到的把握性非常大。在偏关,在我走之前,争取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八千万,那就是中央发改委直接给的。

政策解释,还有具体的节点、文化元素的展示,在智力上我们提供帮助支持,我们要精心打造忻州的长城团队,促进互帮互助,互相研究的精神,助推我们长城文旅事业的发展。        王源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上选定观景台

第三就是我与大家交流,倡导学明史、懂长城、爱长城、长知识。

倡导我们大家要有意的重点学习学习明朝的历史。明朝的历史是离我们比较近,我们能学懂,明朝的历史资料相对来说也比较齐全。另外我们13个县有长城,最好看的最完整的最壮观的、规模最大的是明朝的长城,通过学明史能增长长城文化知识,明朝16帝都是个个有专长的皇帝,还有好几位是经常巡边,而且巡边成为一种祖制的规矩。有几位皇帝是亲自出征打仗,这是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有个说法叫汉冢、唐塔、朱城墙。汉朝的皇帝对古墓非常重视,就是活着要什么有什么,死后墓里头也要有什么,因此汉朝的皇帝墓里头牛了马了车了比活的时候配得都齐全,汉朝的时候对墓的安葬很讲究。唐朝的时候对塔非常讲究,这是因为唐朝用佛教与统治思想结合起来统治社会 ,我们的唐僧唐玄奘西天取经就发生在唐朝,我们看到的有历史价值的、比较高的塔,一般都是唐朝的,唐朝对塔建筑非常讲究。朱元璋父子对城墙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比我们现在修高铁、修高速路,我感觉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大。我感觉认真学学明史,对我们研究长城是非常有用的。我们首先要搞懂我们身边的长城,有什么讲究有多长有多少关口有什么利用价值?特别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旅游经常讲究的是有看头还得有讲头,我们身边的长城卖点在哪里,或者说是吸引人的特殊地方是什么,还有是在学明史的同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特别是我们长城沿线的许多长城人,是长城守关人的后裔,通过学明史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以前我也经常在偏关讲这个观点,草垛山、地椒峁、柏杨岭,为啥在山顶上建了个古堡?住在柏杨岭,你们想一想是不是守关人的后代?那肯定是守关人的后代。偏关还有30多个少见的姓氏,周边县没有,比如,我们常见的车库的“库”字,上面没有一点,偏关这是姓氏,读“厍(shè)”,厍姓是从天南海北来的守关人留下的后代。建村庄不可能选在山顶上,一般选交通出路方便、有水有田的地方,为什么选在山顶上,因为居高临下视线好,是军事需要,守关的需要。因此我们通过学明史,还能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祖先是干什么的,特别是增加保护长城的意识。我们老祖宗修下的长城,我们能去破坏吗?从思想深处,家国情怀,渗透保护长城的意识。

谈的不妥的,请大家批评指正!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亲抚长城







超过4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