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文文学】古镇·隆文

 梅州文学网 2022-10-11 发布于广东

编者按

粤东古镇隆文,是全国闻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教育之乡、诗人之乡。近现代以来,这里更是曾诞生了李煮梦、任钧、蒲风、黄文博、丘菊贤、黄安榕……等国内外知名的诗人、作家。

龙牙君将陆续推送一些当代隆文籍诗人、作家的文字供大家欣赏。

ps:今天没有文章,送上篇小编旧文,凑篇文字:

古镇·隆文

  冒着淅淅沥沥的冬雨,踏进了多年未见的隆文古镇。它,没有丙村那般精致,也没有茶阳那般热闹,似乎也缺少了梅州地区仁居、松口等古镇该有的名气。

  远望古镇,似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家碧玉。沿路的古建筑,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河水清澈,似一条浓绿的带子,伸向远方。

  每一次回古镇,都是心灵的憩息。驻足在年代古远的石桥上,看着隆文河缓缓的流水,这时候你会体味到上善若水的美丽时光。对初次来的隆文的外地人来说,参观这里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种不同的体验,这里可以近距离看清古人题的对联、门口的青苔、流淌的河水,感受每一座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叹息。

  每一位外地人眼里的隆文,除了山灵水秀,便是诗意的生活,这里有诗人任均的小桥流水,有诗人蒲风的十里荷花,还有作家李煮梦笔下的美丽景象……

  这种诗意的兴起,大概是从东晋衣冠南渡,客家人形成开始的。据史书记载: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北燕被鲜卑魏国所灭。北燕太祖文成皇帝冯跋之后冯业于次年奉父命率三百余众,自北南下浮海归宋,冯姓始在岭南开支散叶。其中,冯万二有4个儿子:长子冯念一迁居镇平;次子冯念二迁居广东梅县隆文,为梅县冯氏的一世祖(见广东梅县《冯氏族谱》),是千年古镇隆文有史记载最早的姓氏之一。(《梅县隆文冯世系》载:一世,念二郎,迁梅县隆文开基。)这些北方来的名人雅士、皇族后裔在小镇隐居不仕,在山区定居安家,清谈玄理;人们思想自由,知识分子在古镇隐居,著书立说,与百姓同乐,隆文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不断淬炼着自己高尚的灵魂。

  所以,隆文是有魂的,是被书香翰墨浸润、流水涤荡澈净的纯洁灵魂。春日里,你看古镇小河的岸边桃花灼灼、杜鹃妍妍、柚花缤纷、海棠醉春,你看戴着笠帽的农夫在晨风中耕种,阿婆在小河边洗菜,还有孩子拿着糖果在追逐着飞奔,这就是古镇的自然与人文。

  这样的小镇,你可以在明媚时光的石凳上赏春花秋月、在风雨如晦的小巷里品夏雨冬霜,但我喜欢隆文,不止于此。隆文里还有客家故事、佛陀禅寺、亭榭楼阁、小山春台、名家大院……在这里,你会参悟“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玄机、思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深意,品味“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警语。一个小小的古镇,就是中国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大观园。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以前的诗人走在隆文的巷子上,总有写不完的深情、看不厌的风景、思不尽的人生……

  原本想去熟悉的启文中学(隆文中学)走走,不曾大门紧闭,只好作罢。冬雨随着微风,飘落在每一块石板上,落在清清的河面上。河边的建筑在雨里静默着。曾经,这里生活着成百上千户人家。东晋衣冠南渡以来的两千多年里,承载着多少代人的记忆。

  隆文戏院那四方的戏台,各村庄那深深的小路,老墟镇那棋盘似的街道。如果你来,一定可以听到很多关于它们的故事和传说。谁说古镇没有名气,当你踏进这谜一般的建筑群,一定会被她深深地吸引。

  被誉为“诗人之乡”,近代曾诞生李煮梦、任钧、蒲风、黄文博……等著名诗人的隆文古镇,定会带你走进历史的深处。在小桥流水、恬静如诗的岭南山水中,回味古风雅韵。

旧年·冬·随笔

摘选自:梅州文学网、360图书馆;图片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