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对社会变革的大本大源追求

 新用户49272060 2022-10-11 发布于广东

17岁的毛主席走出韶山冲的时候是不是心怀大志?当然是。东山小学入学考试,毛主席一篇救国之志,让校长和老师赞叹不已:我们学校来了一位建国之才。可是七年之后,主席给朋友的信中却这样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

七年前救国之志言犹在耳,为什么现在说没有了呢?这其中有一个毛主席对大本大源的思考,正是这个大本大源的思考,让毛主席与众不同,不但当时与别人不同,而且未来也一直与众不同,因而常常被人难以理解。

这个大本大源就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救国。

那是一个热血救国的年代,在满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交替之际,列强肆无忌惮地对中国掠夺,中国毫无还手之力,很多人想救国,有人想搞君主立宪,有人想搞西方的共和制,想要通过这些道路建设一个不受欺辱的国家。

在毛主席的成长道路上,从17岁到27岁,十年时间,他基本上一一接触了这些主张,又很快否定了这些主张。经过七年的选择和放弃,他一直还没有答案,为什么?因为他从韶山走出来之后,他心里始终带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他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有的困惑:

为什么他所读的启蒙书里,赞美的都是剥削者和统治者,没有一个是下层人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别人是带着一个问题求索的,那就是救国;他是带着两个问题奔波求索的。

尤其是后面这个问题,在走出韶山后经过短短几年的读书和思考,变得越来越深刻:为什么下层民众辛苦劳作,却什么也没有,而帝王将相什么也不做,却能高高在上。能不能解决几千年的剥削与不平等制度,成为主席判断一个建国道路是不是正确的大本大源。

君主立宪,不行;改良主义,不行,放弃;资本主义不行,放弃。

所有带着剥削和不平等烙印的道路,无论听起来多么高大上,全部放弃。

在以后的时间里,他对社会发展方向思考的深度,他对理想的坚定意志,都源于这个大本大源。

一旦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他立即认准这个消灭剥削为宗旨的国家学说,就是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旗帜。因为有着对这个大本大源的深刻认识,他才能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无数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论持久战,统一战线,土改,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他的思考从未离开过消灭剥削与不平等,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做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性总结。

大浪淘沙,淘去了众多的理论和众多的人。

走出这条道路的只有毛主席。

有没有大本大源,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没有这个大本大源,或者没有把救国与消灭剥削与不平等放在一起考虑的人,很可能从一开始就不会认准马克思主义;就算是跟着马克思主义走上一段,也会因为困难或者诱惑,向其它一些似是而非的救国道路妥协,毕竟剥削与不平等制度存在了几千年,甚至和某些人类的动物属性联系在一起:占有欲和支配欲、自私、贪婪、好逸恶劳,这些都是剥削和不平等的存在基础,解决这个问题,要比适应这个问题,难度要大的多。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的追求和探索之路,一直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毛泽东特征:那就是无论什么逆境,他都会自信地说,胜利在我,因为他掌握了大本大源。当有了成绩的时候,当别人认为可以喘口气的时候,他总是冷静的提醒同志们,消灭剥削、消灭不平等这件事完成了吗?还没有吧!

这些提醒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或如雷霆万钧,当头棒喝。

历史证明了他的伟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