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阴文史 || 黄河工程机械厂建厂往事回顾

 blackhappy 2022-10-11 发布于陕西

回眸三线创业史  

且看黄河奏凯歌

如今,“三线”建设作为火红年代的标本已载入史册,黄河工程机械厂也在改革的浪潮中不得不多次改制重组,它昔日的灿烂光辉早已逐渐远去,但是黄河厂国家“三线”的特殊岁月中,曾经奏响的一曲曲时代的凯歌,却将永远响彻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

黄河工程机械厂建厂往事回顾

                        ———   魏宽放


华山巍峨耸云端,黄河奔腾入海流。在华阴城郊东南侧,有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国家“三线”企业,因在筹建之初,国家希望将来生产的大马力履带式推土机能够像黄河一样有着连绵不绝的非凡动力故而起名黄河工程机械厂。从此,在华阴这片热土上,黄河工程机械厂一班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奏响了一曲重型机械厂建设的时代凯歌。

经过悉心查阅黄河厂建厂有关档案资料,并与多位参与过厂子筹建工作的老师傅座谈交流,可知1966年10月16日,国家计委以(66)计字第731号文,否定了把黄河厂作为西北工程机械厂的一个分厂履带式牵引车制造厂和厂址设在宁夏银川的决定,随后于1968年10月,在包建单位天津建筑机械厂成立了黄河工程机械厂筹建处,由天津建筑机械厂厂长李振民兼任筹建处主任,选厂工作组由一机部五局和第一设计院组成,并会同一机部西北工作组、陕西省建委、西北大学等单位参加。选厂工作组严格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建设方针,于1968年3月19日至23日在陕西临潼、华县、华阴、潼关一带进行现场踏勘,最终决定在华阴杜峪口建厂。杜峪口西距华山火车站5公里,东距孟塬火车站2.5公里,北面有西潼公路,南面紧靠陇海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货物运输方便站在杜峪口地势较高的地方,南望西岳华山高耸入云,北眺九曲黄河奔流入海,因此,便有了黄河工程机械厂这个气势磅礴、大气响亮的名称,当地人都简其为黄河厂

Image


196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黄河厂由天津建筑机械厂后改为6443厂包建。计划由该厂搬迁500名职工,其中干部70名(实际来厂67人),工人430名(实际来厂236人)。正值青春璀璨的年纪,满怀报国热情的天津建筑机械厂的蒋剑鸣、东顺吉等工人师傅们,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召唤,告别倚门相望的父母,作别眷恋的土地,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物质条件,拾起行囊,千里奔波到华山脚下,怀着“活华山人,死华山魂革命奉献牺牲精神,开始了黄河工程机械厂艰难的创业历程。

黄河厂于1969年5月首先着手破土动工生活区住宅建设,为后大军的到来打好基础条件。建厂初期的黄河工程机械厂,方圆三公里遍地荒野,蒿草丛生,高低不平,巨石林立,荆棘遍地,加之四处都是半人高的野酸枣刺,是狼藏身的最好去处,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 “晒狼滩”。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黄河人不等不靠,誓将昔日“晒狼滩”改天换地建设为现代化的生产厂房。

1969年7月,由军代表吴协周和天津建筑机械厂蒋剑鸣等几位同志成立筹建处核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政工组、办事组、生产组,在华阴县政府的协助下,从观北公社康营、梁家庄、杜峪口、东山底等大队征用土地,拿出建设规划。同年8月,陕西省第五建筑工程局?着人马设备进入,在产区开始平整土方,开工修建厂内外道路。

Image

第一批到达的建设者职工家属们曾经经历过一段艰难的苦日子。初来乍到,正值厂子基建,职工和家属们没有住的地方,到附近康营、小涨、梁家庄、东山底、王河以及杜峪口等村子借民房居住。由于70年代初生活比较困难,老百姓住房紧张,黄河厂职工一家几口租住在十几平方米小瓦房的现象很是普遍用水不方便,工人们学会了到村头的井里用辘轳绞水挑回家用晚上照明难,工人们俭省节约,用煤油灯照亮黑夜。生活用品缺乏,工人们结伴步行十几里桃下集上购买柴米油盐做饭没有柴,工人们相约去峪道山旮旯砍树枝冬季取暖工人们也入乡随俗,炕取暖由于没有经验,用刚砍湿树枝烧炕整个房间烟熏火燎,呛得眼泪直流

从1971年开始,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黄河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量招录工人。人员结构主要分三类:一是复转军人,当时北京复军人50多名,临潼复转军人80多名。二是插队知青,来自西安、富平、蒲城、白水、渭南、华阴及当时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共计500余人。三是为解决两地分居远道而来的一些外省年职工。为了让新进厂的人员迅速开展工作,厂里选了一部分人送到洛阳拖拉机厂、上海建筑机械厂等老厂带薪学习培训。出于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留在厂广大职工他们每天汗洗脸,风梳头,整日平整土地、盖房子、建楼房人人都是搬砖工,人人都是灰工,人人都是建筑工。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掀起大上“三通一平”的建设高潮,大上厂区铁路线,大干铸钢,为后几年的大规模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他们“抓晴天抢阴天,刮风下雨当好天”,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发扬坚持不懈、排除万难、前赴后继的愚公移山精神,在黄河厂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将个人梦想融汇进家国千秋大梦,用实干精神激勉后人,用自己粗粝的双手淘沥出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1969年5月,黄河厂六栋平房和生活区四栋平房启动开工,于年底建成。8月,厂区开始平整土方和修建道路。10月,铸钢车间开工建设。年底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将井水引入厂区中位水池。1970年,修建了规模较大的临时食堂,为大批施工人员进厂用餐作了很好准备。同年5月,在厂区建成临时发电站,实现了施工和生活供电。为了解决建厂中大批材料和设备的运输问题,黄河厂修建了一条3.5公里的工厂铁路专用线,1971年初填筑完成路基,1972年4月试通车,同年8月专用线正式通车,缓和了运输紧张的局面,黄河厂的生产建设迅速进入了高潮。

1971年2月,黄河厂由一机部管理下放给陕西省管理。1972年黄河厂用天津建筑机械厂的图纸试制了两台T160推土机。1976年开始采用由一机部组织部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有关推土机生产厂联合设计的T180推土机图纸生产。经过试验、鉴定和不断改进,使产品图纸及工艺都逐步完善起来,1978年该产品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984年被评为同行业一等品。


Image

1979年引进日本小松D80A--18推土机,工厂进行技术吸收、消化,于1981年正式按照日本原图用KD生产方式生产D80A--18推土机(黄河厂型号为T220推土机)20台。以后产量逐年增加,自制率逐年提高,到1985年自制率为78.5%。T220推土机不仅在国内属于最先进的产品,在国际上也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与T180产品一样,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还曾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很好填补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生产的空白。

1984年黄河厂开始试制T200推土机,该机是在T180基础上采用国产柴油机并吸收T220推土机的部分先进部件研制而成。经过可靠试验,该机性能指标优于T180推土机,达到了一等品水平,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除此之外,黄河厂还研制了TS200湿地推土机、TY200液力(机械传动)推土机、TY220液力(机械传动)推土机等。

到了70年代后期,黄河厂根据实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格局设置党政齐全的运行机构,党的领导部门为黄河厂的生产建设保驾护航政务部门黄河厂行使行政社会职能管理,同时根据工业生产的需要,设立了总师办、动力科、技术科、供应科、机动科、研究所等,设立了铸铁车间、锻工车间、机加一、二、三车间、结构车间、热处理车间、装配车间、大修车间等具体实施生产部门,还有经营科、销售科等部门,为黄河厂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70年代经过变革,黄河厂由陕西省管理改为部、省双重管理机械工业部管理为主这一时期职工队伍结构发生变化,大专院校毕业生、学有专长技校学生复转军人黄河厂,充实到黄河厂这个大家庭,给黄河厂输入了新鲜血液。1985年年底,黄河厂共有职工2508人,累计共生产推土机631台,工业总产值累计为1.4亿元,上交给国家税金416万元。产品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远销美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到了90年代初,黄河厂下放至陕西省机械工业厅,定性为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此时的黄河占地 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8.8 万平方米,有职工 2986人。固定资产原值6962.7 万元,设备 1596 台,已形成年产 200台推土机的能力,是我国生产大马力推土机的专业厂,全国机械行业和陕西省重点企业。主要产品有TY220、TY200液力传动推土机,ZY65履带装载机、ZV50轮式装载机,CTY11液压拖式铲运机等十余种,1990年产值1.1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200万元,创汇52100美元。

为了拓展产品线,在1993年黄河厂与日本小松制作所正式签约技术引进合同,引进PC300 -5 和 PC400 -5  两种液压挖掘机制造技术,引进履带式推土机及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制造技术,形成了推土机系列、挖掘机系列、装载机系列、平地机系列四大类二十多个品种的工程机械产品。在这个时期,中央电视台黄金档节目打出了“日有小松,有黄工广告语,让黄河工程机械厂的声名远播华夏大地。90年代后期,以黄河工程机械厂为龙头,成立了黄河工程集团公司,渭南印机厂、陕西拖拉机厂陕西齿轮厂、汉江机床厂到了黄工集团的麾下,黄工集团成了陕西省数一数二龙头企业,也成了黄河工程机械厂的巅峰时刻

如今,“三线”建设作为火红年代的标本已载入史册,黄河工程机械厂也在改革的浪潮中不得不多次改制重组,它昔日的灿烂光辉早已逐渐远去,但是黄河厂国家“三线”的特殊岁月中,曾经奏响的一曲曲时代的凯歌,却将永远响彻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

编者注:本稿为黄河学校老师魏宽放供稿,编辑组黎瑛同志参考《黄河厂厂志》作了很多补充完善。现临时将初稿在此推出,一则为更多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做好修改完善工作,另则希望以此为范例,进而征集到更多优质稿件,更好反映华阴三线建设历史概貌。后附征稿启事,可参阅。文中若有不妥之处,还请留言反馈,编者会及时回复。




原创作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 | 华阴政协三线厂矿编辑组

编辑 | 严   昕

审核| 孟江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