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址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2-10-11 发布于新疆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两个独特的现象:第一两河交汇的地方,必有居住地,第二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居住地,往往是对称的。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莫不如此。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由于长江和黄河流域气候条件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南北两大居住的体系,南方为干栏式建筑,北方为窑室建筑,代表了古代南北两大建筑艺术的成就。

从发展来看,长江流域从“巢居”“干栏”到地面建筑,黄河流域则由“穴居”“半穴居”到地面建筑,一个向上,一个向下,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口增加,从而形成了村落。

从智人发展的同步性来看,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现了一万年前最古老的建筑,有地面以下的环形房屋和卵石街道,在叙利亚东部也发现了9000年前的村庄遗址及工具。

从中国的古村落遗址环境空间来看,基本依山靠水,方便生产生活,受大自然的影响,也必为大自然成为一体,同生同息,山河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所以,人类居住地的营造,会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建造可持续积蓄能量的空间体系。

与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同一时代对应的有北方的仰韶文化。

为什么叫仰韶文化,因为1920年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最早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距今7000年至5000年。分布在黄河中游今天的甘肃到河南之间。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西安的半坡遗址。

随着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的改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半坡人创造了艺术、建筑、乐舞、绘画、陶塑、雕刻、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说,当时的建筑布局已开始有了规划,房屋46座,分圆形和方形两种,无论圆形或方形都采用了左右对称、均衡形式构造,平面呈圆形或方形,有锥尖有坡状,在室内有了装饰墙面。

出土的灶坑有89个,有盆形、长方形圆角、瓢形、圆型坑形,一般设在房屋的中部,在营造灶台时,采用了夯筑。

屋盖抹有细泥光面,也就是说屋顶和墙壁搭好后,用细泥进行了涂抹。

这种处理,从建筑的角度上来说,是草木结构外墙或隔墙抹泥可以起到加强建筑立体强度、保温、抗风作用。

从艺术上来说,外型美观、平整、统一。

从防火角度来说,将可燃草木与外界隔离,不易形成大面积燃烧。

这些房屋布局清晰、合理、错落有致,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和墓葬区。

居住区在中心,有房屋、储物的窖穴和家畜的围栏,居住区的中心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四周分布着供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小房子以圆形为多,房屋之间,大体保持相近的距离3-4米。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防火间距,这些小房子的门又朝向中心广场,整体部局上体现 了一种功能与艺术的结合。室内立柱时在柱洞中有浅色细泥圈,这是在立柱时填实的细土,拌有可能凝固的石灰或汤之类的东西。

遗址发现了古老的乐器陶埙,根据相关器皿图案,分析当时的半坡人还会跳有五人一组的舞蹈,手拉手,面向一致。

艺术往往表现的是精神,半坡的彩陶的纹饰形式古朴,有大量的几何图形出现,甚至有了人面、鱼纹、鹿纹和植物花纹。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有了农业、渔猎、手工业各方面的工具,包括斧、铲、锛、矛、刀、纺轮等工具,有了碗、钵、盆、壶、杯、盘、皿、盂以及炊煮器、水器、储藏器等生活用品。

这是一个没有贫富差距的原始共产主义氏族。

但是半坡人也遭遇了火灾,在遗址中发现了两处房屋的火灾痕迹,发掘时依旧保存着坍塌的原状,堆积有炭化木构件。

几乎在同一时代,河姆渡人由巢居到干栏式木结构,而半坡人由穴居改为地面建筑。我们可以将这两处新石器母系社会时期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生活做一对比。

饮食方面:半坡人吃到的动物大的有斑鹿小得有螺蛳,遗骨有7种,植物粟、栗子、松籽等不到10种,河姆渡人吃到的动物遗骨大的有大象和犀牛,小得有黑鼠和穿山甲等共有61种,植物有水稻、菱角、酸枣等25种,而可以说南方先民获得了自然的恩赐,他们采集和渔猎可以为氏族提供广泛的食物来源,远比关中平原的半坡人生活的富裕。

住房方面:半坡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地势开扩,居住的中心区是广场,房屋在广场有规则的分部,小型房屋15-20平,室内有火塘,中型房屋20-40平,呈方形,有门道,进门有灶台和火塘,火塘两边有土床,最大的房子有160平,是个公共建筑。河姆渡两面环山一面临海,住宅是架空的干栏式,有公共走廊,长屋分割成8-10平的小房间,其有最大的一间30平,供氏族成员开会议事庆典的公共场所。在房屋的结构上,半坡人横梁大柱叠压构造,没有形成河姆渡人榫卯这种精巧的拼接方式。

陶器方面:半坡人用的陶制炊具、储具、饮具普遍大,而河姆渡人用的绝大多数是小容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半坡人注重群体而河姆渡人注重个体。

丧葬方面:半坡有公共墓地且保存完整,多有兄弟、姐妹的合葬墓,有随葬品有玉器、骨珠、陶器,而河姆渡发掘没有发现公共墓,只发现了零星的墓,没有墓坑和随葬品。

原始时代,人们埋葬死者,两个基本信念,一是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死者的精灵对生者起作用,因而对死者发生崇敬和恐畏的心理。生与死,敬与畏,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所以人们便采取各种各样的仪式,以求与这种意识相调和,于是便产生了葬俗。日落西方升东方,遗体头向西,底部有一小孔,供灵魂出入,这在仰韶文化中已体现出来。

在农具方面半坡出土的主要是石制农具、数量大、种类多、个头足,这说明半坡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且力气大。但半坡人的工艺品相比较河姆渡人来说,朴素、原始、粗犷,而河姆渡出土了很多精品,雕工精美,具有艺术性。但对农业生产工具的研制看似不足,也缺少重视。

从防火来说,北方干燥而南方潮湿,所以防火设置上北方的重视程度高于南方,最早有了耐火涂层。

与河姆渡最大的不同是,半坡有了防御构造,居住区的中部,有三条沟,有一条深宽各约五六米的壕堑,称为“大围沟”,形成了内外二重型环壕聚落,且壕沟两侧均有民屋存在,东西两条小沟邻接的出入口内侧处还有哨所,内壕住宅少,外壕住宅多,这可能是同一集团内部阶层的分化,也可能是分工或对外的防御工事或者是防野猪之类生猛动物的地沟。

地域造成了人文历史和传承,时至今日,北方人美美迭一伙,然后一碗浊酒喜相逢,有碗长面喜气洋洋,而南方人则没有七、八个小菜不好下酒了,随便吃一点那是脑子有问题。

酒后便有了南方的师爷北方的将。

但南北性格的差异并没有影响共同造就璀璨的中华文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