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漠边缘,有座“网红”博物馆(陈怀德)

 老沈阅览 2022-10-12 发布于广东

了解一座城市的深度与厚度、古朴与繁华,博物馆无疑是最好的去处。

我所在的城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这样一座博物馆——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

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是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历史文物陈列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为序厅、古代屯垦戍边史厅、兵团建设史厅和三师发展史厅四个部分。四个展厅各具特色又相互贯通,主题鲜明又一脉相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休息之余,到博物馆“打卡”已经成为我们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博物馆是保存人类创造力与历史印记的宝库,为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古老而珍贵的记忆;对于个人来说,博物馆更像是一条从历史深处蜿蜒流淌出来的小河,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能够穿越时空的阻碍,感受历史的风雨,与历史人物对话,看到日常生活之外的“诗与远方”,丰富、滋养、沉淀我们的灵魂。

我走进一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列在序厅和古代屯垦戍边史厅的新疆地图电子沙盘、古代屯垦戍边人物浮雕等内容,这些展品系统地介绍了新疆地理历史和军垦文化,生动再现了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各族群众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场景。

二楼、三楼是兵团建设史厅和三师发展史厅,分别展示了解放大西北、军民鱼水情、大生产运动、初心故事等复原场景和三师建设史、脱贫攻坚史、经济发展史等内容,生动还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兵团人舍身忘我、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在戈壁滩上建绿洲、在沙漠边缘起新城的动人故事。这些文物、图片、场景,跨越岁月的长河,记录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红色的文化,生动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我经常看到参观者伫立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物面前,低头沉思。第一次看到一处实物模拟的“地窝子”场景时,我也停了下来。

以前,我听过老一辈兵团人讲建地窝子时的情景,先在地面向下挖出一个四方大坑,用木材架起三角窝顶,上面铺一层稻草,稻草上面再覆盖一层厚厚的草泥。地窝子进出门口是一个大斜坡,冬天在门上钉上一条旧褥子,夏天挂上一条旧床单,勉强阻挡寒风,抵御风沙。

这样的地窝子虽然简陋,却是兵团人最早的家。

讲解员指着“地窝子”模拟场景介绍,当时军营里有三对新人结婚,没有新房,连长就腾出自己刚建好的地窝子,给他们当新房,三对新人依次在里面完成婚礼。

当时,军营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掘地穴以当房兮,铺麦草以作床。沙枣花以为媒兮,轮洞房娶新娘……”唱的就是这样的场景。新疆第一代兵团人生活是艰苦的,精神却是乐观的、富足的。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地窝子里生产、生活,硬生生在荒漠上建设起了农田、道路、工厂、城市……这一切都是从地窝子开始创造出来的奇迹。

可以说,地窝子是第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和屯垦戍边的见证,是兵团人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基础,是一代代兵团人难忘的历史情结,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珍藏的民族记忆。

博物馆不但记录着历史,还绵延着人类的文化和感情。走出博物馆的时候,我还在想,那些文物跨过历史的长河,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作者单位: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纪委监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