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教育:跟孩子好好说话

 杞乡青年 2022-10-12 发布于宁夏

图片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还小,跟他们说话可以随便一些,常常脱口而出,张嘴就来,不仔细斟酌内容,不注意说话语气,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家庭,学校里也屡见不鲜。我所见到的家校矛盾、师生矛盾,很多也是因为教师不会说话引发的。

图片


吾家小儿求学的时候,学业成绩总体还可以,但总是拿不到第一。有一位名叫希希的女生,在徐舍读小学时与小儿是同学,初中到宜兴就读外国语学校,两个人又分在同一个班级。希希同学非常优秀,稳居班级第一。有一次,外国语学校月考,小儿获得了第一名,所有学科以权重折算小分,比希希高了0.1分。与母亲沈老师一起走在放学回家路上的时候,这位第一名得意洋洋,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路遇外国语学校教师表示祝贺,沈老师很谦逊地说,难得难得,纯属瞎猫碰到死老鼠。回家后,第一名同学放下书包,表现得义愤填膺,他义正辞严地说:“妈妈,我要郑重地告诉你,一个人一定要学会说话。你今天用瞎猫碰到死老鼠这样的话来形容我的第一名,我很生气。”沈老师被猛批一通,感觉很突然,她无辜地说道:“难得一次第一,只多了0.1分,不是有点运气的成份吗?再说了,说话做事,不应该谦虚一点吗?”小朋友气愤愤地说:“虽然我的第一名有偶然性,但偶然的第一名不是第一名吗?你觉得待人要谦虚,难道我就不需要鼓励吗?”沈老师很迷茫:“那我应该怎么说?”第一名同学循循善诱:“你可以这样说,这个第一名,很了不起。虽然这是第一次,但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以后我家儿子会有很多次第一的。既实事求是地谦虚了,又让我得到了鼓励。对我是这样,对你的学生也要这样。

原来,孩子虽小,但他们有他们的观察与思考。在他们面前,说话要特别小心,完全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讲话,常常会让他们无法接受,甚至受到伤害,因为他们非常在意父母亲人的评价。这件事让沈老师深受教育,无论是与儿子还是跟学生交流的时候,都非常注意说话内容和语气语调,所以亲子关系一直比较好。即使是在兵慌马乱的中考、高考阶段,母子之间也有非常好的交流,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走过了迷茫与艰辛。


最近,经常帮着一位朋友陪伴他曾经失学的儿子。这位朋友,是专业成绩非常出色的优秀教师。也许是因为他的优秀,平时与孩子们交流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他的口头禅是”就这个水平?”如果孩子有强大的心脏,跟着他学,能学到真东西,进步快,水平高。当然,跟着他的孩子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很大——那种语气,很容易理解为蔑视与嘲笑,让人心生气馁。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在家里也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就这个水平“的嘲讽与质疑中,孩子学一项怕一项,怕一项弃一项。到初二的时候,孩子已没有自信走向公共场所,只能辍学在家。绘画坚持了多年,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水平,还是彻底放弃了,而且成为心魔。提起绘画,孩子就心里发紧,表现得烦燥易怒,并会产生强烈的对抗冲动。面对困境,这位父亲在学习与思考中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从学会说话交流开始,多种措施齐上,从根本上改变了育儿方式。现在的他,十分注意鼓励与引导,每次交流后都会认真复盘,自己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受到尊重与鼓励的孩子进步很大,以前不肯出门,现在已经能正常上学。与我交流的时候,虽然眼神仍有一些躲闪,但整体而言,内在、外显指标,都显示他回到了患病以前的状态,并由此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征程。尊重与鼓励让人奋进,轻视与嘲讽让人萎


上周本市某镇发生的不幸,则是亲子交流不畅引发的极端。有关资料显示,这位可怜的孩子脸上有一些痘痘,屡遭父母嘲讽,由此在孩子心中埋下了阴影。这种阴影,既表现为极度的自卑,也是对父母之爱的质疑甚至怨恨。父母以为是玩笑,伤人的语言却似钉子锲入孩子稚嫩的心灵,摧毁了孩子生活下去的勇气。这样的悲剧,虽属个别,但足以引起所有父母的高度重视。

好好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家里家外都是如此。不要以为是家里人,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说话,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我们应该真切地体察到,孩子有自己的经历和立场,有他们的情绪和想法,作为家长必须静下心来,感受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应该从尊重开始,学会倾听,充满鼓励,相机点拨。

好的教育,从好好说话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